《赤壁赋》《后赤壁赋》异同谈

2024-04-10 13:39薛秋
课外语文·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主客风月赤壁赋

薛秋

★故地重游,眼前的山水或许依旧熟悉,但心境不同,观山看水的感受亦无法完全相同,这种感受并非你我独有。苏轼亦是如此——同样是游赤壁,同样是以“赋”的文体写游览赤壁时的情与景,苏轼在《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却不同,这也直接影响到两篇赋文在意境氛围上的区别。

在对景物的不同选择上,《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各取所长,与各自的意境氛围相得益彰。《赤壁赋》主要描写的是秋日夜晚的江上景色。苏轼欲赋赤壁,先赋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凉爽宜人的江风和如镜的江面,展现了赤壁秋日夜晚的美景,这是赋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短短八字,美不胜收的赤壁夜月江景跃然纸上,这是赋月。在这样开阔明朗的风月江景中,苏轼的心情也变得明朗畅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了苏轼夜游赤壁快活得几欲抛却凡俗、羽化登仙的心情。《赤壁赋》正是借助如此明朗壮阔的风月景色,展现出苏轼潇洒超脱、胸襟开朗、乐观豁达的态度。

相比之下,《后赤壁赋》更多描绘的是冬日夜晚赤壁幽深的山景。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秋末冬初之景,进而细致描绘初冬夜晚赤壁的江岸——“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飞流的江水发出喧嚣之声,两岸高崖如削,因而月亮越发显得小,随着水位降低,水下的礁石裸露出来。虽也有壮丽之美,但却不再明朗开阔,一股萧瑟之意油然而生。若说《赤壁赋》是通过赋风月来赋赤壁,那么《后赤壁赋》则是通过赋山月来赋赤壁。苏轼下船上岸攀崖游山,“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一段探幽登山的描写,其实带有一定程度的隐喻,说明了接下来要走的路是艰难、危险、崎岖而孤独的,这一切都没有人能与你共同面对。所以当苏轼独自面对让人心胸开阔的奇异惊险山景,他“划然长啸”,一股“高处不胜寒”的悲情反而触景而生,由乐及悲而怖,“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这种因情制宜選择不同景物抒发不同情感,情景交融,将情绪隐于景中的方式,能够使得景物更加触动人心,引人共鸣。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主客关系也大不相同。《赤壁赋》中的主客之间感情意趣更加和谐。主客之间更像是亲朋好友的关系,与其说是主客同船泛舟,不如说是携友共赏赤壁夜色风月江景;同饮共乐,扣舷放声大歌;趣味相投,同歌共和,奏乐相伴。经过思想上开放深层次的交流之后,主客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拥有了更深一层的情意,愁情悲怀消散在清风明月之中,悠然旷然自得其乐于江中舟上,“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中主客虽然同样是从宴饮游乐开始,却没有跟《赤壁赋》中客一样与主人(即苏轼)始终同趣,当苏轼兴致勃勃登山探幽之时,“二客不能从”,独自登顶的苏轼“划然长啸”后在“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中唤起了长久压抑的悲凉心情,饱尝孤寒之情。返回舟中之后,夜半一只孤鹤“横江东来”、擦舟西去,孤舟惊鸿的传统意境之后紧接着“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正和《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可以看到《后赤壁赋》中苏轼登山、返舟、四顾、做梦,都是没有客参与的。

在如何展开情绪变化方面,《赤壁赋》主客之间问答的深层性,与《后赤壁赋》寥寥几句浅表的主客问答,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写前后赤壁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

《赤壁赋》主客问答的思想交流更加深入,前后照应对比、承接严密。我们先来看客回答为何悲这一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里客引出昔日所读之诗的行为,其实照应了开篇大家醉情于赤壁夜月之景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行为;用所诵明月之诗引出,同时也照应了客从赤壁之景。所抒发的人生感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你我不过是普通人,跟江边的渔夫、岸边的樵友没什么两样,都是忙着打鱼、砍柴等工作养活自己的普通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芸芸众生,你我在天地间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罢了,妄想着能与仙翁翱翔,与明月长存,这是不可能的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所抒发的人生感叹,与曹操当年抒发的人生感叹——“人生几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文字的紧密,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苏轼是如何劝说的呢?在苏轼看来,客所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对,客有所知,又有所不知,故而才会对比慨叹,烦恼怅惘。苏轼一笔道破客知与不知之间的参差,直指人生大智慧——“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客知)而未尝往也;(客不知)盈虚者如彼,(客知)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客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的文笔非常凝聚,一直不散,始终围绕着前文客所抒怀的悲情,言明客所已知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和客不知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现在剩下的问题是,面对生命困惑,怎样化解客心中的迷茫与怅惘?苏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地万物,各有其主,非我一人所有,更是无从掌控。唯有江上清风、山间皎月,近在眼前,这是自然的馈赠,想什么时候拿取就什么时候拿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从这一段就能看出,苏轼表面是在赋赤壁,实际上一直在赋人生。

苏轼紧紧扣住客的悲伤心情,耐心相劝,客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悲情之感反问苏轼,苏轼劝慰排解之时也紧扣“吾与子”来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以淡然劝慰的“而吾与子”承接客反问质疑的“况吾与子”,展现出人生心境、心胸的变化。

除此之外,苏轼紧紧抓住开篇写赤壁之景中“风月”之景来排解客的悲伤。首段以“清风徐来”赋风,“水光接天”赋月,本段解答排解内心悲情的方法时,就通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风月之景解忧抒怀,首尾一番呼应,中间无数文字,无数愁苦怅惘与感叹,只是伤心,只是人生。那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悦耳悦目悦心,万物如此慷慨,何况这风月之景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无尽宝藏呀!

再看苏轼的收尾,“客喜而笑”,又是回到首段赏赤壁之景那种喜悦畅快的心情上来,与前文遥相呼应。《后赤壁赋》中,主客的感情交流只停止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更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上的碰撞,因而也无法形成赋文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自然也不存在通过主与客之间一难一解表达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这一写作方式。《后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更像是日常与老友相处之时的情景,引出苏轼游玩赤壁的感受与体悟。《后赤壁赋》主客问答非常简要,着墨不多,苏轼望见明月,兴致勃勃,与客行歌相唱,颇有一番乐趣,以至油然生出“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慨叹,二客报以有佳肴的好消息“顾安所得酒乎”只是为后文“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作铺垫。可见,虽然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写作形式,但是其在文章中的比重可根据作者不同的需要进行增减安排。无论是作诗作赋还是作文,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表情达意才是文章的根本。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景抒情中抒发的多是良辰美景带来的喜悦之情。此时苏轼虽然被贬官,官场受挫,内心苦闷非常,但是眼前的山水美景还是能够抚慰他愁闷的心情,给他带来欢愉。而在《后赤壁赋》中,山水风月之景给他带来的喜悦感、慰藉感变少了,甚至似乎就没有了。赤壁还是那个赤壁,但《赤壁赋》中所表达的那种“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感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悲凉惊惧。

《后赤壁赋》的结尾没有客,也没有道士,也没有酒,也没有赤壁,苏轼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与庄周梦蝶遥相呼应,是苏轼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人生观的具象化表达;喻示苏轼把窗户推开之后,眼前一下子就光明通阔了。

总之,《赤壁赋》讲的是苏轼的生命感悟,其中大段的文字,都是借主与客之间一问一答的方式说人生谈感悟;而《后赤壁赋》是继承了《赤壁赋》,当下关于生活的真实感悟,但观其宗旨,都是抒发了苏轼自由自在、享受当下的心境。

猜你喜欢
主客风月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经验与存在
此事无关风月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妆成几阙风月寻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