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凤先生”

2024-04-10 07:16许君峰
剧影月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丹阳正则办学

许君峰

凤先生,全名吕凤子,江苏丹阳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重要缔造者之一。他生于1886年、卒于1959年,经历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同亿万同胞一起躲避着炮火,遭遇着动荡,头顶时刻悬着死神的镰刀。但就是在这地狱般的磨难中,凤先生未动用自身影响力为自己、为家人谋得一丝便利,反而心系家国,克服重重障碍,三次毁家办学,在风雨飘摇中坚定地为国家留下了正则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在那片令人绝望的乌云之下,凤先生此举说是奇迹也不为过,令彼世人感恩、后世人感叹。丹剧《凤先生》便讲述了凤先生三办正则的故事。

饰演凤先生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阅读了大量文献、拜访过凤先生后人之后,我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是那样才华横溢的凤先生,是那样一身正气的凤先生,是那样平易近人的凤先生,是那样执着坚定的凤先生……他是从丹阳这个江南水乡走出的“百年巨匠”,是丹阳千百年历史长河中的人杰瑰宝;而丹剧,亦是丹阳另一颗瑰宝。丹剧起源于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曲艺“啷当”,在1958年发展为戏曲,1959年正式更名为丹剧。20世纪60—80年代,丹剧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它是丹阳真真正正的本土戏曲,且为我国戏曲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今我要用丹剧来演绎凤先生的故事,能否将这两颗瑰宝完美融合,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把凤先生的精神铭记和传承下去,让当代人受到心灵的洗礼,是我所面临的考验。不敢懈怠、倾尽所能,是我对凤先生的尊重、对丹剧的尊重。

作为一个丹阳人,我对凤先生并不陌生,却也知之无多。经前期调查,我发现这是大多数人对凤先生的印象。这便在我心中埋下疑问:如此百年巨匠,怎声名如此萧索?随着采风的深入进行,我拜访了数位凤先生的后人,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先生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凤先生一生功绩颇高,于绘画界是泰斗,于教育界是巨匠,却始终淡泊名利,自我总结一生只干三件事:绘画、教书、办学。正如他的画作一般,绝不为趋炎附势、讨好媚世而作,下笔必有其深意,或反映人民疾苦,或展示世态动荡,他是在用画作阐述一个时代,以唤醒民族之魂。如此高深的画意,在彼世为当之无愧的巨匠,而后人品之却有一定门槛。这般曲高和寡,恰恰佐证了先生画作水平之高、思想层次之高。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从未受困于这份才气,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为世间留住文明的火种才是他一生的执念。于是他在炮火中变卖家产创办正则,丹阳正则女校被轰炸后,他来到蜀地二办正则,回丹阳后第一件事便是三办正则,最终更是义无反顾地将正则交付国家。在一本本典籍中,在一次次与先生后人的交谈中,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动容的往事,将先生的形象勾勒在我眼前,我终于对先生有了一些具体的印象。除了志气高洁、胸怀大义,在凤先生身上,我还看到了两个词:浪漫、自由。为办学这一心中所念,不惜倾家荡产,不惧对抗时局,不顾身心疲乏,这是先生独有的浪漫;不为名利所困,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是先生内心的自由。画作之美,戲曲之美,也恰恰需要浪漫和自由之力,方能在那一方画布之上、一席舞台之间,描绘、演绎出扣人心弦的故事。至此,走在凤先生故居小径内的我,仿佛能依稀看到那身着布衣、戴一副方框眼镜的凤先生,脸上挂着些许笑意,眼神却无比坚毅,拎着陪伴他多年的教具箱,迈着笃定的步伐,不急不躁,徐徐缓缓向我走来。

《凤先生》剧本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青年编剧俞思含创作,当她将剧本交与我手时,我瞬间被她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文笔吸引住了,在一口气读完剧本后,我激动万分,叹道:“这就是我心中的凤先生!”为了不辜负俞编的才情和心血,我就剧本演绎向她讨教了许多。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俞编真是有着深厚的戏剧文学功底,凤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有数不清的戏剧片段,而她精准地抓住“三办正则”这一关键情节,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关键时间节点为背景,理出了一条展现先生一生追求的时间线,且从这三次办学中,细腻地展现了凤先生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办学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初办正则,先生不忍妻母受累,犹豫不决,是女学生被愚昧的家人强逼嫁人这件事坚定了他的决心;二办正则,他已做好了为办学牺牲一切的准备,一改往日清高,忍辱作画,只为筹得办学资金,不惜令好友张大千误会至拂袖而去;三办正则到交付国家,正则在他心中已不仅是自己创办的学校,更是国家希望的延续,故而他纵有万般不舍,仍义无反顾。研读剧本之后,我豁然开朗,俞编笔下凤先生作为一个变化发展的人,他的成长,他的心路历程,为我的演绎增添了骨血,让凤先生这个形象并非刻板的伟岸,而是有血有肉、灵动自然。除了敬仰,我更想与他同席而坐,共饮一壶封缸酒,笑谈世间沧桑变幻。而在与本剧导演董红沟通过后,也令我对表演有了进一步的规划。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她一贯主张表演是戏曲的灵魂,只有将焦点集中在表演上,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故而本剧的舞台设计十分空灵,主舞台上除了一个转台,几乎空无一物,用富有诗意的灯光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恰如其分地印证了我形容凤先生的两个词:浪漫、自由。如此的舞台设计给了我充分的发挥空间,却也是对我表演的最大考验。

感谢俞编、童导,董红导演,还有主创团队的所有成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最终找到了饰演凤先生的感觉。这最重要的一点,我归结为一个字:稳。凤先生是文人,他的一举一动、说的每一句话,都当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稳重,亦有淡泊名利的云淡风轻。同时因为他胸怀宽广、思考透彻,为了实现办学的目的可以牺牲一切。故而即使是面对王有才的嘲笑,面对张大千的斥责,他依然可以做到情绪稳定、怒不外露,只是借由酒劲,将一腔热血全部倾洒于挥毫之间。但,他又不能只有“稳”,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思想凌驾于时代之上,他可以透过眼前的残败看见明天的希望,故而他也是个充满热情的人。但这种热情又绝不可以用高昂的情绪、夸张的动作去表现,所以就要求我在处理人物时更加细腻:眼神要波澜不惊却坚定,语调要沉稳却不可有一丝绵软。当我真正代入角色完成这些演绎后,我开始思考剧情中不同时间段先生的变化,从初办正则时的犹豫不决,到二办正则时的忍辱负重,再到交付正则的慷慨洒脱,先生在每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不仅要符合他当时的年纪,也要符合时局,更要符合他在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之后的成长。这部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呈现先生的变化,他的起点就很高,那他的变化一定不能是大起大落,一定会非常微妙,更多要展现在他心路历程的转变上。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我在舞台上的每一刻都不敢松懈,先生的一个回眸、一个转身、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必须呈现他内敛的情绪,且必须能被观众感知。而这些都是我成千上万次打磨的成果,直到将它们变成肌肉记忆。做到了这些之后,我并不满足,我始终觉得我还能再做些什么让这部剧更为出彩、更被大众喜欢。于是我将目光放到了丹剧本身,如果我沿用传统丹剧唱腔,不是不能演,但那是观众喜欢的吗?凤先生本身就是为教育界开疆辟土之士,所以才会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专为女子创办学堂,他天然带着打破传统的壮志雄心,我又何惧改变呢?于是我大胆改变了传统丹剧的唱法,参考了其他流行剧种的唱腔,加入气声唱法,令听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也更能传达出角色的情绪。而因为气声的加入,我可以更好去控制唱段的强弱,从而更加贴近先生沉稳内敛的性格。全剧都不曾有声嘶力竭的情绪外放,直到末尾,先生决定将正则交付国家之时,我这才用了一个最高最强的音,来展现先生矢志不渝的决心,也为全剧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猜你喜欢
丹阳正则办学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of Stable Electrospinning
孔门十二时辰
李丹阳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剩余有限Minimax可解群的4阶正则自同构
类似于VNL环的环
Research on stateful public key based secure data aggregation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①
有限秩的可解群的正则自同构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