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教学创新

2024-04-10 08:33李枫
剧影月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艺术歌曲思政

李枫

艺术歌曲伴奏教学应以课堂实践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多开展积极的教学活动。在加强钢琴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音乐类课程的独特性和实用性,力求调整和改变传统以旋律、调式调性、伴奏织体这些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和练习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用钢琴伴奏来熟悉曲目,还可以先将歌词以饱含感情的方式朗诵,让学生更多地体会歌词中所传达的情感,从歌词出发去发掘旋律和音乐本身的律动。最后学生还可以以独唱、分组演唱及合唱的形式学习作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了伴奏能力,还能够更好地提升音乐的感知力与审美鉴赏力。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淡化专业之间的固定界限,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渗透。学生不分专业方向,钢琴主修、声乐主修,甚至是器乐和理论主修都可以选择艺术歌曲伴奏课程来进行学习和提升。同一领域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共同学习,必定能更好地解读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和其所要传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4人左右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钢琴、声乐、理论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每节课进行小组讨论,对艺术歌曲作品进行背景分析,就伴奏中需要用到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如何与演唱者进行融合等多方面展开分析与探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着抒发情感、乐器模仿、烘托气氛等功能,而这些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专业的视角去挖掘、感受,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对不同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展开充分的想象,合理地分析,最终每名学生都可以对自己分析的作品进行完整而细腻的演奏。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更符合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和领域的整合,艺术歌曲伴奏课程的开设能很好地顺应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要求。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

基于网络教学的互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师可以在固有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提前将上课的内容及歌曲伴奏以PPT的形式发布到学习软件上,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并对上课要演奏的曲目和风格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熟悉。课堂中,教师会采用课堂研讨、艺术表演实践和线上教学互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对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不同演唱版本进行整理,通过线上PPT的方式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对作品所处时期和年代有所了解。如在学习《大江东去》《青玉案·元夕》《敕勒歌》《如梦令》等古诗词艺术歌曲时,不能仅仅是熟练地弹奏作品,还需要对古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钢琴伴奏的乐谱展开研究,感受歌词和旋律上的统一与融合,最大限度地还原词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在这些作品中,无论词还是曲,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词作者和曲作者个人对当时客观世界的体验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用音乐语言与诗人的思想达成统一。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极大提升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专业性和趣味性。

由陆在易作曲的《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艺术歌曲,课前先将张鸿西先生的短诗通过上PPT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做预习,提前了解和熟悉。同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平台查找并播放这首艺术歌曲的视频,感受独唱版本和合唱版本的不同之处。

《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艺术歌曲,作者把祖国比作自己的母亲,把赤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升华为强烈的爱国之情。这种爱不仅表现为对山川土地的爱,更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将这份浓浓的爱融进旋律中,通过艺术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爱国情结可谓一脉相承。通过线上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在学习这首艺术歌曲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大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的调整与创新

(一)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能够流畅弹奏中外经典艺术歌曲作品的钢琴伴奏为最终的考核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依赖于现有的教学大纲,而大纲多偏重于钢琴传统技巧的训练,对于艺术歌曲伴奏这一特定的伴奏本身提及甚少,这使得学生对艺术歌曲作品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也无法让钢琴伴奏和艺术歌曲作品在音乐与情感上达到一致。不仅如此,单一训练钢琴技术技巧的部分,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授技巧训练的同时,应在教学中深度挖掘音乐内涵,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让学生掌握钢琴技术的同时,真正感受到音乐赋予作品的内涵意义。以青主的男中音独唱歌曲《大江东去》为例,歌词方面选用了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整首作品的旋律宽广舒展、潇洒豪放,伴奏织体与旋律浑然天成,大有苏轼原词特有的气魄。钢琴伴奏的部分省略了常见的前奏,而是与歌唱部分同时出场,先声夺人地表现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哀叹,能够充分表现出原词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钢琴伴奏以柱式和弦为主,配合动力性的节奏,多处以f的力度记号标注,以求表现出滚滚长江雄浑磅礴的气势,拉开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战争画卷。接下来的部分钢琴伴奏由原先的柱式和弦转为分解和弦,持续的三连音流畅兼具抒情性。描述当年公瑾雄姿英发、运筹于帷幄的英雄气概。最后“强虏灰飞烟灭”这一句,钢琴重回柱式和弦,以此来宣告敌人的灭亡。整个《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不仅体现出原词磅礴的艺术境界,也通过音乐向我们展示出苏轼超凡脱俗的气度。

教师将教学目标从传统的单一式技能教学扩展到融合式的教学,将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在“人”和“文化”的发展方面,不再仅仅把钢琴演奏或是伴奏中的技术作为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对艺术歌曲伴奏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对美的认知能力、创新的理念、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的。确立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重视构建本民族音樂教育体系,这种新的音乐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音乐性和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是体现民族文化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都是诗歌和音乐相关联的形式。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说明诗词和音乐的连接是由来已久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词很多来源于古典诗词,用现代的作曲技法为其配上动听的旋律,使音乐美与文学美在同一个空间碰撞,从而将声乐、器乐、文学三者进行高度的融合。以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词也有很多演唱版本:罗忠镕的独唱版本,郑律成的合唱版本,陆祖龙的独唱版本和京剧版本等。特别是陆祖龙先生为此词所谱写的艺术歌曲气势磅礴有力,堪称中国艺术歌曲伴奏中的经典之作,将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首艺术歌曲上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号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尚未落山的景象。词中上阕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下阕“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也完全是自然景色的描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艺术歌曲,在表现英雄主义的地方,学生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弹奏出英勇豪迈的气概;在表现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时,则需要铿锵有力地弹奏出红军坚定的行进速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在表现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地方,要略带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地弹出豪情万丈的胸襟。《忆秦娥·娄山关》这首作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散发出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毛泽东的词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外,还得益于作曲家精心的二次创作。作曲家将诗词中的图景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进行了音画处理,使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仿佛身临其境,“听到”恶劣险峻的山勢,“看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和战斗胜利后毛泽东站在山头上凝神远眺的画面。作曲家赋予《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更深刻的感染力。他把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寄托其中,同时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并使用极具民族特性的音乐元素开展创作。《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部分,集叙事、造景、抒情于一体,对整首诗词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意境、塑造形象的作用,是音乐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的体现。

高等音乐教育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与促进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使命,在确立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的同时,也要重视构建本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在艺术歌曲伴奏这门课程的教授和学习中,教师应始终以发现和探索音乐的美为教学的目标与方向,除了中国艺术歌曲作品以外,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其他民族与文化的音乐。只有这样的音乐教育才可能让学生在音乐文化的洗礼中明确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弘扬中华音乐文化。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创新

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力量,就是由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自发性探索,发掘个体的自我资源并加以整合,以艺术想象与实际演奏进行结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力进行持续开发,从而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格。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还对他们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深度研究,以便更好地在艺术歌曲伴奏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

第二,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管理能力。艺术歌曲伴奏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中营造出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需要通过启发、探究、讨论等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将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将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并结合时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这门课程内容的实时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三,课程思政的评价能力。担任艺术歌曲伴奏课程的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还需立足艺术歌曲伴奏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改进教学工作。艺术歌曲伴奏这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同样需要时间去完善和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更加积极的态度,借鉴各国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认真贯彻和履行高等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从学生到学院,建立严格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以此来确保高等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在教育国际化市场中的竞争力。

音乐如同一把心灵的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审视这个社会文化的窗口,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艺术歌曲伴奏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感悟中华文化之精髓,引发学生对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从音乐中来透析文化内涵。艺术歌曲伴奏这门课程不仅要让每一个学生对中国的艺术歌曲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更要他们带着老一辈作曲家用作品赋予我们的时代精神继往开来,勇往直前。提升学生理解、演绎经典作品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本土音乐文化意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体力行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艺术歌曲思政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