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4-04-11 02:22李敏霞张明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松鼠生动儿童

李敏霞 张明霞

一、复盘思维导图,分段分条梳理信息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松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出示,见下表)

师:上节课我们根据课后练习一的要求,用“分段—分条”的方法,梳理出松鼠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两个方面的信息。

二、依托课后习题,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我们来完成课后练习二。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题目要求。(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生读)

师: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要求——到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谁愿意来读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出示)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

二版)

(生读)

师:找到了吗?

(生交流)

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

师:接下来挑战第二个要求,体会表达的不同。从第一句话和对应的第1自然段开始体会。请两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用心聽,仔细品,同样写松鼠的外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出示)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

生:原文比较生动。

生:《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数字,很简洁。

师:感受不同是因为语言风格不同。(板书:风格)一个具体生动,一个科学严谨简洁。(板书:具体生动、科学严谨简洁)布封怎么能把松鼠的外形写得这么生动呢?一定有秘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

师:来交流一下吧。

生:我发现文中用了很多形容词,如清秀、玲珑、漂亮等。

师:火眼金睛。这些词语都是写人的,布封用来描写松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把松鼠当作人来写。

师:由此可见,布封——

生:非常喜欢松鼠。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1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具体说说哪里运用了比喻。

生: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师:帽缨见过吗?

(生摇头,师出示图片。)

师;用来比喻松鼠的大尾巴,感觉怎么样?

生:松鼠的尾巴很蓬松。

师:哪里又用了拟人呢?

生: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师:躲,像人一样;歇凉就是乘凉,这也是人类的活动呀!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继续发现。

生:有作比较。

师:请你读一读。

生: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师:不像四足兽,也就意味着松鼠更像我们的同类。

师: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很形象的描写。比如“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

师:真会发现细节。这样生动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条大尾巴,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布封用了很多形容词,用了一些修辞和说明方法,体现出具体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么多内容,是怎么清楚地表达的呢?

生:这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

师:有助于说明白松鼠的外形特点。

生:是按照从头到尾写的。

师:能有条理地说明白松鼠的外形特点。因此,交流平台上这样说——(出示)

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

师:读好这段话,感受小松鼠的讨人喜欢。

(生读)

师:刚才我们觉得《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话不生动。(停顿)不生动就是写得不好吗?

生:也好的。

师:好在哪里呢?

(生思考)

生: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这句话虽短,但是清楚地介绍了松鼠的——

生:体形、体长、尾长、体重。

生:这里“~”用得很准确。

师:为什么?

生:这是告诉我们体长、尾长和体重的范围,不是只有17厘米、15厘米、300克。

师:带着你们的发现一起读。

(生读)

师: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松鼠外形的四点信息,所以交流平台告诉我们——(出示)

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生读)

师:这两段话,一个通过细致的描写,一个通过精准的数字,把松鼠的外形说明白了。

师:生活中,用《松鼠》一文的表达方式还是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达方式,要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比如以下几种情况,哪种表达更适合呢?(出示)

A.动物园的介绍标识牌。B.《儿童动物博览》杂志做了一期松鼠的专栏,需要征稿。C.设计一副动物扑克牌,每张牌上要有一句话的介绍。

师:四人小组商量一下吧。

(生讨论)

生:动物园的介绍标识牌,字数不能太多,我们准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达方式。

生:《儿童动物博览》属于儿童读物,读者是孩子,我们想用《松鼠》一文的表达方式。

生:扑克牌只能用一句话介绍,我们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都掌握了这两段话表达风格的妙处。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读)

2.学习第5自然段

师:同样写繁殖和换毛,布封的描述和百科全书的介绍也不一样。(出示)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生读)

师:用上刚才的对比法,说说这两段话又是怎么写好繁殖和换毛的呢?

生:课文用“三四个”告诉我们松鼠一胎生的数量。

师:列数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加以关注。

生:还用了拟人。我从“一胎”“梳理”看出来的。

师:松鼠挺爱干净的。

生:还有作比较,“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师:布封观察得多么细致啊!那《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這句话呢?

生:还是很简洁、准确。

生:标点也十分精准。

师:用上对比法就很容易发现两段话不同的表达密码。一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3.学习第4自然段

师:布封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又是怎样把搭窝说明白的呢?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者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生读)

师:同学们可以继续运用对比法,完成学习任务单。

(师巡视)

师:完成得差不多了,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出示)

生:有顺序,用“先”“再”“然后”把搭窝写得很清楚。

生:用了拟人,比如“搬”“踏平”“带着儿女住在里面”。

生:还细致描写了“窝口”“窝口朝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

师:可见,布封经过了长期的观察,观察多细致啊!那《中国大百科全书》又是怎么写的呢?

生:用了列数字。

师:他们都说得很明白。

4.整体回归

师:《中国大百科全书》描述的准确性毋庸置疑,布封的描述是否只有生动而缺乏准确性呢?再看课文,同桌商量一下。

(无人举手)

(师出示)

它们的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生:“老是”“常常”“通常”意思是不是每次,而是大多数情况,经常这样。

师:掌声鼓励,这个是很难发现的!布封的生动描写也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这种准确、生动的描述来源于他40年如一日的观察和研究。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底座上刻了一句话,一起读读。(出示)

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生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布封的语言风格生动活泼,百科全书的语言风格则是严谨、简洁。就像交流平台上所说的——(出示)

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如《松鼠》。无论哪种风格,描述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生齐读)

三、展开话题交流,头脑风暴预热习作

师:我们感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风格,它们根据各自的表达风格选择了恰当的说明方法,都达到了“说明白”的目的。学会这些本领对于写好本单元习作很有帮助。

师:一起看本单元习作中的一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出示)

生:介绍的事物范围很广。

生:题目各种各样。

生:人称不一样。

师:你对哪个事物最感兴趣?

(生答)

师:这么多同学都对恐龙感兴趣,那我们先锁定恐龙话题。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生:我想从恐龙的演变过程和种类来写。

生:我想写恐龙的外形和食物。

生:我对不同恐龙的脾气性格和生活的时代、灭绝的时间等比较了解。

四、回归单元目标,提炼固化学习成果

师:“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说明白了”有各种语言风格,可以模仿《松鼠》,也可以模仿《中国大百科全书》,还可以混搭,只要符合习作要求,只要能说明白就可以。下课。

【评析】

完整性生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是我校语文“课程育人”的永恒追求,也是我校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儿童完整性生长,不仅是指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更是指儿童身心各方面成长的完整性。在乐学教育的感召下,我校语文学科以“暖认知”理念为指引,着力聚焦语文的本质特点,把握儿童学习的内在规律,不断进行课堂突围,尝试课堂教学变革。李老师的《松鼠》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我校语文“课程育人”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落地。

一、高情感——课堂学习生态的逻辑重构

“暖认知”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学习生态是充满“爱”、饱含“暖”、走向“美”的动态时空。“暖认知”课堂通过“乐学”“乐教”的双向建构来进行深化研究,它以知识的完整理解和发现为载体,以师生关系的改善为核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一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相信儿童的发展潜能,三是充分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建构这样的课堂学习生态,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逻辑重构:一是消除强势的成人文化,建立对话协商的平等师生关系;二是尊重差异的独特个体,营造安全润泽的心理环境;三是摒弃高度压缩的预设进程,经历完整舒展的学习历程。

《松鼠》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简约精准,学习过程的展开不纠结于文本内容的过度咀嚼,而是专注于表达形式的顿悟发现。在富有挑战性问题的交流中,李老师用心倾听儿童的发言,儿童安静倾听同伴的发言,感受彼此的经验分享。一个班级的儿童串联成学习共同体,也凝聚为心灵共同体。每个人都在课堂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层次的儿童都有机会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主动创造。“课程育人”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实践性达成,儿童的身心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二、活思维——儿童哲学思辨的理路明晰

“暖认知”课堂倡导创设探究情境,通过问题、实例、表象、安静自由的环境,思维支架的提供、点拨和激励,问题解决后的“心智极度快感”,推动儿童的高阶思维发展。“暖认知”课堂上,要看到儿童,听到儿童,想到儿童,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学习逻辑。探究型任务的驱动使得学习活动不断进阶,进阶过程让儿童“遭遇”认知冲突,暴露认知盲点,形成思维张力,发展了儿童的直觉思维、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集体探究情境的创设,帮助儿童经历由表及里的发现过程,实则是从直觉感性思维到客观理性思维的路径切换。在切换的过程中,培养“有理智的探究者”,促进儿童的完整性生长。

《松鼠》一课以挑战性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一问:同样是写松鼠外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契合儿童整体感知的学习逻辑。二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这句话不生动,就是写得不好吗?学生思维遭遇“急刹车”,激发批判思维。三问:生活中,是用《松鼠》的表达还是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表达呢?生活语境的创设将停留在认知阶段的经验输送到运用阶段,展开辩证思维。四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准确性毋庸置疑,那么布封的描述是否只有生动而缺乏准确性呢?回归整体,儿童对单元要素关键词“说明白了”产生更丰富、更多维、更立体的理解,培养了创造思维。层层追问和急速反转推动思维品质的不断进阶。学习过程不再是线性的知识训练,而是豐富的动态生成。学习发生在完整且有意义的探究情境中,达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与用的完美统一,课堂彰显“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

三、多支撑——学程路径铺设的工具选择

“暖认知”课堂理念下的语文学科持续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体系化、结构化、链接式的设置课程,使语文课程的学习呈现大体系、多维度、全过程、高起点、类结构、缓生长的特征。“课程育人”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大情境提升课堂立意,设计大问题聚焦核心知识,统整大结构进行流程优化,凝练大主题持续学科实践,整合大资源完成素养转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策略导学”“工具助学”“归纳立学”完成学程路径的铺设,通过“工具箱”“资源包”“脚手架”等多种支架助力儿童展开课堂的深度学习,实现共同体建构、交往建构和个体建构。

李老师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儿童经历习得策略—迁移策略—运用策略三段式导学活动,提升和巩固了感悟理解的能力。上课之初,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思维导图提取文本关键信息,上课尾声又借助“学习任务单”尝试独立解构与建构。工具策略让儿童的学习在实践中得以真实发生。学习活动中,李老师适时引用交流平台上的三句话进行小结,形成有过程的归纳。“课程育人”经由“比较阅读,同中求异”“过程归纳,异中求同”“创设语境,求同存异”的层级化学习活动,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审美的愉悦。

“让学习亲历、让思维提升、让文化浸润、让社会参与、让生命灵动”是我校语文“暖认知”课堂的生动写照,也是促进儿童完整性生长的理想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松鼠生动儿童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小松鼠
松鼠
松鼠
松鼠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