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人民币上的企业

2024-04-11 07:50文涌
共产党员·下 2024年3期
关键词:海州露天煤矿阜新

文涌

在1962年发行的1960年版面值5元的人民币背面,描绘的是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电镐作业的场景。将一个企业的工作场面设计到人民币图案上,这在新中国钱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特例。遥想当年,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是亚洲第一、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恢复生产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最早由民间开采。自1928年2月开始,煤矿由张学良和韩瑞麟等人的民族资本开采经营,矿井规模不大,产量很低。九一八事变后,整个矿场被日本侵略者霸占。1934年5月,日伪成立了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日本侵略者采取边勘探边建矿的办法,在矿场建起了露天矿和斜井。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在这里共建立了2个露天矿和6个斜井,初步采用了机械开采。1946年1月,国民政府经济部东北区办公处特派员接收了阜新煤矿,改称阜新煤矿有限公司。1948年3月,阜新解放。4月19日,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辽吉省五地委书记刘莱夫到阜新视察了煤田的建设情况,于4月20日成立了“阜新煤炭管理委员会”,丁丹为主任委員。从此,在党的领导下,煤矿开始进入恢复和生产阶段。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式的开采,加之国民党溃逃前的大肆破坏,给矿山恢复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到1949年年底,孙家湾煤矿、太平煤矿恢复了8个坑口,当年两矿产煤98万余吨。1949年11月10日,孙家湾煤矿与太平煤矿合并为海州煤矿(即海州露天煤矿的前身),薛奇任矿长,黄育中、张明云任副矿长。

开发建设

1950年,当全国还处在大规模恢复与改造旧企业的阶段时,海州露天煤矿的重点建设工程就已开始。为了加速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级党委和东北煤矿管理局派人调查研究了海州煤田的构成情况,认为该矿地下矿藏丰富,覆盖物薄,继续用斜井开采将使国家资源遭受更大的损失并增加露天开发的困难,遂于1950年8月决定将露天范围内的7个坑口全部停工,改为露天开采,将其列为“一五”期间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51年1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边设计边施工,正式开发建设。4月,当露天矿建设大军开始破土动工时,矿场上只有2个不大的土坑、2台老旧的多斗式电铲,周围一片荒芜,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技术,没有资料,缺乏人才,仅有的1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都是学斜井开采的,没有一个是学露天采掘专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好由日本留用人员担任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使新中国能有一个自己的露天矿,工程技术人员以忘我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露天煤矿的设计之中。基建剥离是露天矿基本建设的主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除了1台从苏联进口的挖掘机外,几乎没有机械设备,安装几十吨重的大电铲没有吊车,就用人工吊起数十个配件进行组装。铁道建设也几乎是全部依靠人力,运道砟靠人挑,平整路基用人工。铺路轨时,几十人抱着钢轨,一根一根地铺。遇到流沙层,为了防止电铲陷进去,需在电铲下铺木料,走一处、垫一处、起一处。没有水靴和工作服等劳保用品,只能挽起裤腿蹚水起木料。冬天常常被冰块划破腿和脚,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全矿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一起战斗在建设露天煤矿的第一线。

海州露天煤矿的建设者们不仅有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还始终把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放在首位,他们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向科学技术要速度、要效益。在露天煤矿基本建设初期,他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苏联的设计作了合理修改,得到苏联专家的赞扬与支持,不仅避免了工程器械的过度磨损,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移交生产

1953年2月15日,海州露天煤矿全体职工致电毛泽东,表达了加快露天煤矿建设的决心。4月初,阜新矿务局下发《海州露天矿移交生产的决定》,要求于7月1日基本移交生产部门,力争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与建设同时进行,号召全局职工予以大力支援,各基本建设部门、生产部门、辅助部门以及各专业系统,都要密切配合,共同为完成海州露天煤矿建设的准备工作而努力,以确保按期转入生产。4月21日,中共阜新市委发出《关于发动全市人民大力支援海州露天矿建设,实现“七一”移交生产的决定》,极大地鼓舞了阜新人民的干劲。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迅速掀起了支援建设的热潮。

1953年6月上旬,以国家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局、东北煤矿管理局、抚顺矿务局等7家有关单位为主组成了海州煤矿验收委员会,于6月15日进入现场,29日全部验收完毕,作出的结论是:海州露天煤矿建设工程质量良好,基本具备移交生产条件。至此,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露天煤矿正式建成,被列为国家新兴骨干企业之一。7月1日,海州露天煤矿全体职工冒雨举行了移交生产庆祝大会。移交投产的海州露天煤矿,是我国“一五”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首批投入生产的企业之一。它的建成象征着中国煤炭工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时代新篇

海州露天煤矿在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中走过了50多年。进入21世纪后,渐渐燃尽了自己的光和热,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无私地奉献了全部。

2005年,海州露天煤矿关闭停产后,在国家的支持下焕发了又一春。

2005年7月,在露天矿场旧址上建立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被确立为国家首批、辽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成为珍贵的工业遗产。2009年,又被批准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它是集旅游、考察、科普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也是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新亮点。

此后,海州露天煤矿又获批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并获得矿区50万千瓦光伏发电指标,2020年携手三峡新能源集团共同推进海州露天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到2023年,海州露天矿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项目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列入辽宁省“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

今天,当人们置身长4公里、宽2公里、垂深350米、负海拔175米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废弃矿坑时,虽然看不到曾经繁忙的生产景象,但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不禁对当年新中国的建设者感到由衷的钦佩。

猜你喜欢
海州露天煤矿阜新
近代海州城市中心的转移与发展困境
江苏省海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露天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发布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吉朗德露天煤矿高耗水量计算
德国露天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