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中的党代会: 从苏共二十大看中共二十大的历史转折

2024-04-12 12:37王成功王振伟
关键词:苏联中国共产党

王成功 王振伟

摘 要: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作为重要转折点, 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迷失社会主义方向的开端, 那么中共二十大则是中华民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里程碑, 因而重温苏共二十大可以成为理解中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中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苏联

中图分类号:  D232; D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24)01-0009-07

收稿日期:  2023-11-10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2018B009) : 河南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1.王成功  (1996-) , 男, 河南驻马店人,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王振伟  (1995-) , 男, 河南南阳人,三门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

202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 “中共二十大” ) 。回望历史, 不禁让人想起在1956年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 “苏共二十大” ) 。中共二十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 中共二十大都将载入光辉史册。苏共二十大虽然对苏联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产生了正面影响, 但相比之下, 至此苏联却开始逐渐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当下, 深刻认识中共二十大的现实意义、 客观评价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地位, 对于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有重要启迪。

一、 内容重温: 六十六年的回眸

在苏共二十大召开的66年后, 中共二十大在北京隆重举行。六十多年在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程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 但苏联早已不复存在。同样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会议, 中共二十大和苏共二十大必然对自身和世界都影响深远, 其会议报告也体现了各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践行。

(一)  苏共二十大与赫鲁晓夫所作 “秘密报告”

苏共二十大作为苏联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有着特殊的召开背景。1953年3月5日,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斯大林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逝世, 他长达30年的统治就此落幕。就在苏联东欧迎来新发展时期的同时,  “非斯大林化” 改革运动也悄然兴起。1954年, 苏联成立了一个专门重新审查冤假错案的委员会, 由波斯别洛夫領导。在此背景下, 赫鲁晓夫一直酝酿揭露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 苏共二十大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1956年2月14日至2月25日, 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正式召开, 这是斯大林逝世后苏共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除了苏共代表, 还有来自其他55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 工人党代表参加了会议。至少在赫鲁晓夫眼中, 这是一次完美的会议。所以后来他回忆到:  “我可以说大会是开得顺利的, 没人感到有什么反对, 我的报告也得到了表示赞同的良好反应。”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了深刻分析。 “苏共二十大是以批判 ‘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而载入史册的, 但其意义却不仅于此。”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分析了苏联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总结了苏共十九大以来党的工作, 指明了苏联今后的发展任务,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关于国际形势, 赫鲁晓夫修正了斯大林的 “资本主义总危机” 理论, 他强调不同制度间的 “和平共处” 、  “和平竞赛” 、  “和平过渡” 。关于国内状况, 赫鲁晓夫指出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  (1956-1960年)  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垦荒地的基本方针, 并强调要恢复和加强法制。按照原本会议进程, 大会已经闭幕, 可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又以苏共第一书记的身份向代表们作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的报告  (也称 “秘密报告” ) 。

从多个方面批判斯大林是 “秘密报告” 的核心内容。 “秘密报告” 汇报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 起初并没有公开, 后来流入西方由美国国务院传出, 一经公开便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震荡。直至1989年,  “秘密报告”才正式发表在 《苏共中央通报》 第3期上。报告通过大量具体事例, 尖锐批判斯大林的失误和错误, 还 “分析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原因与性质”。冗长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斯大林在反对所谓 “人民的敌人” 的斗争中,  “无辜杀害了许多诚实的共产主义者和与托洛茨基以及其他右派进行积极斗争的人们, 破坏了集体领导的列宁主义原则, 独一无二的权力给卫国战争带来严重的后果”, 还 “粗暴践踏了苏维埃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从今天来看,  “秘密报告” 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破除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和神化, 解放了思想, 揭开了改革序幕。但其夹杂个人情感过多, 主观谴责大于理性分析, 并没有从根源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甚至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动荡和混乱。

(二)  中共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2022年10月16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党的二十大作为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备受期待, 外国政党政府领导人也积极关注, 纷纷致电祝贺, 并高度肯定其国际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共15部分, 三万余字, 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开篇就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回顾与总结, 并直面未来工作上的困难与不足, 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形势有着清醒的认知, 并始终把握历史主动。

报告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性与结合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再到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一脉相承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历史和实践都告诉我们, 只有坚持推进 “两个结合” 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发展中国。从这个层面看, 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既是内在要求, 又是客观需要。而如何成功实现 “结合” 、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给出了答案,  “首要任务就是坚持运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释放其真理价值。第一, 要站稳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才是真正的英雄。苏共的衰落, 与脱离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近两千万党员的大党一夜之间垮台绝不是偶然, 人心向背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第二, 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百年奋斗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是走好新征程的实践要求。只有把握国家发展的主动权, 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第三, 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守党的全面领导, 做到不迷失方向。创新就是要追求真理, 笃行真理, 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做到把握和引领时代。第四, 要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任务。聚焦时代难题和社会矛盾, 并处理好一般问题和个别问题的关系, 才能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第五, 要坚持系统观念。世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发展不是各个方面机械相加, 而是各个方面的相互适应和促进。系统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工作方法, 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跨越局部思维的限制。第六, 要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情怀与担当。 “天下为公”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政治理想, 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定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带领人民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党肩负的历史责任, 所以使命任务聚焦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两个关键词是应有之义。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本之路。客观来说,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未走出 “以西式现代化谋求国富民强” 的思维框架, 严重忽略其狭隘性和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和统一标准, 为渴望进步、 独立的落后国家走出发展泥潭提供了重要参考。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 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所以中国一旦实现现代化, 意味着超过了世界上现有实现现代化人口的总和, 在人类历史上都将是一个巨大进步。第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社会主义土壤中孕育出来的, 其包含的共富共享的理念是西方现代化所不具有的。社会主义如何体现出优越性, 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不以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那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两个文明协同发力、 共同进步, 社会才能实现持久发展, 现代化进程才能行稳致远。第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是一条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不仅要建设富强的国家, 也要建设美丽的国家。第五,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殖民和掠夺是西方国家崛起的主要手段, 血腥的现代化之路给其他国家带来沉重灾难, 但是中国不走他们的老路, 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平合作的理念, 造福自己的同时也造福世界。总之,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光荣却也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心, 团结奋进, 在开拓创新中破浪前行。

报告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保持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三个务必” , 即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务必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 务必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这 “三个务必” 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员的郑重告诫, 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1949年3月,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 谨慎、 不骄、 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十多年来, 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并践行这一要求, 当下提出的 “三个务必” 不仅是对 “两个务必” 的继承, 更是对 “两个务必” 的发展。第一,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初心” 代表着党创立之初的理想信念,  “使命” 则指引着党不断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可以说, 初心使命是党的宗旨和追求的重要体现。过去的成功不代表未来也会成功, 重温来时的路, 才能走好前行的路。失去初心和使命, 黨就会变质、 变色、 变味。中国共产党无数次在困顿逆境中找到正确方向, 并立于不败之地, 靠的就是初心和使命。总之, 初心和使命是党奋斗的根本动力, 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行动之中。第二, 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早在19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就呼吁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进行艰苦奋斗。列宁也认为, 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无产者的艰苦努力。回顾百年党史, 谦虚谨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 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作风, 因为一旦骄傲自满就会止步不前, 穷奢极欲就会丧失群众基础。第三,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一切历史性成就不是他人的施舍与恩赐, 而是在不断斗争中取得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需要严谨的规划、 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可能轻易实现, 必须要坚持进行伟大斗争。当下, 正面临两个大局, 形势依旧严峻复杂, 全党务必要做好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准备, 在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 提高斗争本领。

二、 影响探赜: 历史是最终裁判

在社会主义500年的时空坐标轴上, 20世纪的苏共二十大和21世纪的中共二十大都有其独特地位, 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同样是二十大, 中国找到了前进方向, 苏联却走向了一条暗藏危机的下坡路。用历史维度和比较视野分析两者, 将对我们把握现在、 展望未来有所益助。

(一)  苏共二十大——苏联迷失社会主义方向的开端

受苏共二十大及 “秘密报告” 冲击最大的是苏联社会和苏联人民本身。一个突出表现就是1956年3月的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示威事件” , 伤亡人数达到数百人, 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族感情。格鲁吉亚的青年一代出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 并且斯大林本人是格鲁吉亚人, 他们抗议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自然在情理之中。从外部看, 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 “秘密报告” 展开激烈争论, 震惊世界的波兰 “波兹南事件” 、 匈牙利 “十月事件” 也是其产物, 甚至可以说苏共二十大是一次分裂大会。因为 “波匈事件” 极大损害了苏共的形象, 影响了内部团结, 导致有些西方国家共产党员退党, 最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催化剂。

“秘密报告” 对苏联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同时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严重背离, 既 “揭了盖子” , 又 “捅了娄子” 。斯大林作为苏联领袖和重要国际人物, 对其进行全面攻击和断章取义处理, 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除此之外, 在对斯大林彻底颠覆之前, 其他各国党丝毫不知情, 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这算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丢弃。关于苏共二十大及 “秘密报告” , 当年中共中央也多次召开会议, 研究其内容和影响。毛泽东同志指出: “斯大林一生的功绩是客观存在, 主要方面是正确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 毛泽东同志对苏共谴责斯大林也不完全赞成, 他认为 “秘密报告” 完全是搞 “突然袭击” 。

“秘密报告” 打开了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的魔盒, 无形中按下了苏联解体的按钮。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 苏共从来没有对斯大林作出过客观科学的评价, 全面否定思潮始终存在苏共党内。斯大林接手时的苏联, 只能用积贫积弱来形容, 国内经济凋敝, 国外对其长期包围封锁。当斯大林去世时, 苏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社会主义战斗堡垒。在他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指导下, 苏联一度造成了 “东风压倒西风” 的国际形势, 造就了社会主义的半壁河山。搞历史虚无主义, 否认斯大林的功绩, 就等于否认苏共带领人民几十年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 这样的苏联不可能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下生存发展。

(二)  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迈上新征程的里程碑

中共二十大召开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 时代背景非常重要而特殊。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新时代十年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早已告别一穷二白的时代,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我国在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同时, 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增多, 世界局势动荡, 加速变革。如何统筹两个大局, 如何应变局开新局, 党的二十大都给出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 并且从精神状态、 旗帜、 道路等方面回答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推向新高度的具体途径。第一, 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一幅砥砺奋进的壮美蓝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诸多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开局起步的主要任务, 并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035年, 中国各领域将实现怎样的跨越, 二十大报告也从经济、 科技、 国家治理、 共同富裕、 生态环境、 国家安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宏观展望。第二, 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十年来中国经历的三件大事, 对新时代的变革作了精准概括。三件大事是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记录, 是党和人民的伟大胜利, 为实现更高目标提供了自信和底气。第三, 二十大报告开宗明义指出新征程需要高举的旗帜和贯彻的思想, 为实现伟大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下,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 党的二十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必将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政治宣言书和行动纲领,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引。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有一些伟大时刻记录着发展, 标注着变迁。党的二十大及其报告之所以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密切关注, 是因为未来五年是开新局起新步的关键时期, 国家前途和人民利益都系于二十大、 系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 必须要坚持五个重大原则。第一, 在领导力量方面,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这是根本保证。第二, 在前进方向方面,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 在发展目的方面,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是根本立场。第四, 在发展动力方面, 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这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第五, 在发展手段方面, 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保持的状态。总之, 二十大报告回顾的伟大变革让人倍感振奋, 勾勒的壮美蓝图让人心潮澎湃, 将为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极深的思想烙印。此外, 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 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 这充分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自觉, 为推动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共二十大向世界传递大国外交的 “中國声音” , 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公开的权威性阐述, 回应了各国关切, 符合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例如, 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基本特色、 重大原则, 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并表明了中国愿意 “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决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是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只是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交往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计划和执行框架。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 中国将始终维护公平正义, 尊重他国选择, 与邻为善为伴, 并致力于加强同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利益融合。从这个意义讲, 中共二十大实际在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不仅有能力实现自身稳定和发展, 还能引领动荡中的世界向好的方向转变。另外, 在世界社会主义层面, 中共二十大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它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前景, 证明了走过百年的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丢掉信仰, 永远不会成为国际秩序的 “威胁者” 。

三、 历史启迪: 总结经验和教训

“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弊端, 使得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 ‘以苏为鉴 , 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此基础上,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新世纪新时代, 我们依旧有必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 ‘秘密报告 进行考察和剖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等于自动解除了思想和精神武装。只有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其作为 “真经” 和 “看家本领” , 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苏联在赫鲁晓夫时代以及其后的改革都未能深入到苏联体制的根本层面,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 改革彻底变成了改向, 甚至提出由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代替马克思主义, 为苏东剧变埋下了伏笔。但需要注意的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等于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條, 正确的做法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统筹坚持和发展, 把它当作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论, 从中汲取动力、 寻求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实践没有止境, 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首先, 要真懂真信, 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从外在层次上看, 两者是根与枝、 源与流的关系。追根溯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而来。从内在逻辑上看, 两者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被赋予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体表现形态。其次, 要聚焦实际, 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 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坚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反对刻板套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 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观察分析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

(二)  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力量, 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和改革取得新进展的基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各种反动性的错误思潮就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肆无忌惮的诋毁和攻击, 从而动摇社会主义大厦的 “地基” 。苏共二十大召开后, 苏共逐渐受到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 赫鲁晓夫不仅没能摆脱原有体制弊端, 而且建立起了新的个人崇拜, 多次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 公然无视党领导集体的意见。后来, 苏共彻底蜕化变质, 背离社会主义和人民利益, 党员干部离心离德, 对党的存亡漠不关心, 从而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甚至丧失。新形势下, 我们党面临 “四大考验” 和 “四种危险” , 必须要继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斗争本领, 从而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 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增强 “向心力” 。党中央必须要有权威, 因为这关系到深化改革能否成功, 关系到各领域事业能否有秩序地进行, 关系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能否团结起来奋斗。其次, 要发扬党内民主, 增强 “创造力” 。民主是集中的基础, 只有尊重党员的权利和地位、 采纳党员的批评和建议,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活力。再次, 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增强 “引领力” 。自我革命、 自我检视是由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越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 越不能丢弃自我革命的品格。

(三) 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善人民生活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包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制度对应的却是落后的经济, 那么社会主义就会丧失制度优势。因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彻底超越, 并且要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统一起来。此外, 大部分人民群众不可能全部掌握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他们主要是通过物质生活状况的对比来认识社会主义, 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民群众才会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总之, 对于中国来说, 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想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同时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以避免赫鲁晓夫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带来的经济混乱。首先,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做大 “蛋糕” 。一方面, 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改革成效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另一方面, 要稳定经济运行大盘, 推动实现经济合理增长。其次, 立足群众直接需求, 分好 “蛋糕” 。一方面, 要均衡配置生产要素, 理顺分配关系。另一方面, 要加大再分配力度, 利用好第三次分配。

(四) 立足国情, 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 都是需要持续调整改革的社会。我国经济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活力, 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完善发展。苏共二十大后, 苏东地区多次形成社会主义改革浪潮, 但受传统思想和体制的禁锢, 均以失败告终。这说明, 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把改革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再次证实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中国进步的活力源泉。当下, 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 要想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必须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把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区分开来, 不能因为体制存在问题就上升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首先,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改革也有不同的方向, 如果不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走, 各种外部冲击就会接踵而来, 甚至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其次, 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以开放促改革、 促发展。回顾历史,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 这不仅是中国的特色, 更是成功经验。再次, 处理好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把群众利益作为三者结合的中心点, 还要把改革力度、 深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五) 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鑒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第373页。

与资本主义相比, 社会主义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只有对立而没有继承。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 对其加以借鉴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进步。其实,苏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未能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僵化。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重点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避免盲目照搬, 要批判性地借鉴学习, 主动过滤出不好的东西。二是要把吸收来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做到 “以我为主” 、  “为我服务” 。首先, 要积极学习, 敢于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到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不适用, 只有坚决地试验才能清楚, 这是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点谈及的问题。其次, 要科学分析, 择善而从。由于制度局限性, 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中也含有腐朽和消极的成分, 所以要理性看待西方文明, 坚决抵制不好的东西, 吸收借鉴有益的内容。

结语

总之,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政治史上一个特殊的节点。 “秘密报告” 还一度被西方戏谑为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演讲” , 对刚步入社会的苏联 “六十年代人” 影响极大。格拉乔夫在 《戈尔巴乔夫之谜》 中也将戈尔巴乔夫归为深受 “秘密报告” 影响的 “六十年代人” , 因为戈尔巴乔夫接触到 “秘密报告” 时刚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毕业不久, 他的思想从这时开始发生变化。后来他带着 “六十年代人” 的政治理想走在了改革前列, 然而这却是一条足以葬送苏联的自由化改革之路。苏联共产党一共召开过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苏共二十大召开时距离苏联解体仅三十多年, 历史已经证明苏共二十大就是苏联政治乱作一团的开始。反观中国, 截至中共二十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征程依旧风华正茂, 并且还要继续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虽然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民族复兴之路, 但是新征程也充满困难和艰辛, 我们永远不能无视苏共兴衰、 苏联兴亡的这段历史, 它是一面镜子, 更是前车之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 以史为鉴, 才能开创未来。

The Party Congres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oking at the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WANG Cheng-gong,  WANG Zhen-wei

(1.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anmenxia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  Sanmenxia 472000, China)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an important conference in Soviet history and a landmark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A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are undeniable facts. I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oviet Unions loss of socialist direction,  then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a mileston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new journey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herefore,  revisiting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 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viet Union

[责任编辑 常伟]

猜你喜欢
苏联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