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

2024-04-12 08:00李俊峰席伟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3期

李俊峰 席伟明

[收稿日期]2023-07-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

般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Y22102)。

[作者简介]李俊峰(1975— ),江西九江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席伟明(1986— ),

江西九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摘 要]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型。文章以OBE成果导向理念为基础,以会计管理岗位新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建立了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数智技术能力为支撑、以通用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培养模型,探索了“五维一体”的培养措施,健全了可持续改进的多元考核体系,为优化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成果导向理念;数智化会计人才;能力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03.015

[中图分类号]F275;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3-0048-04

0     引 言

随着财务共享、代理工厂等新业态的出现、RPA和OCR等新技术的应用,会计由信息化时代走向数智化时代,带来的主要趋势有:第一,技术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对于新技能学习的需求。第二,职业趋势。科技型、复合型职业需求增加,数智技术与会计融合。第三,岗位趋势。传统的一些基础岗位如会计基础核算岗位有被自动化工具所替代的趋势,核算型会计供给过剩,而能够融合“数智技术”、辅助商业决策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则非常稀缺,会计人才供给与需求目标出现了矛盾。

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型,为了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文结合OBE成果导向理念,以会计岗位新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可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为基础系统展开研究。首先,从企业社会岗位实践的需求出发,明确定义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与素养;其次,以能力与素养为核心,从能力本位出发,强化校企数智化合作、课程系统化重构,实训平台技术性迭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师资数智化技术培养,“五维一体”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最后,构建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元化、全方位的可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实现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

1     以会计岗位新需求为导向,构建“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型

为精准对接会计岗位新需求,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由核算向管理转型,结合OBE成果导向理念重新构建会计人才能力模型。總体思想是进一步强化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会计本质是反映经济业务,决策的基础是理解业务,通过加强管理核心基础——业务维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完成会计人才培养由核算向管理转型。同时为适应岗位新技术应用,在“业财融合”基础上融入新技术,实现财务、业务和数智技术“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三维融合”为导向,构建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数智技术能力为支撑、以通用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专业能力方面。会计核算强化新技术的融入,强化财务共享、RPA财务机器人自动化和业财税资一体化核算;同时强调“业务理解”的重要性,从行业分析、商业模式、产品与业务等方面全面强化会计人才业务能力培养;以核算为基础,以业务理解为核心,结合全面预算、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应用工具,完成会计人才培养由核算向管理进阶。第二,“数智技术”能力方面。着重强化数据处理的规律和流程,从数据获取与处理、分析与可视化、预测与决策三个方面强化相关数据处理工具的操作与应用,将Excel、Power Bi、Python、SPSS等工具全方面融入,整体上着重强化数据处理整体思维的培养和数据处理工具实践操作的全面掌握。第三,通用能力方面。会计人才培养由核算向管理转型,管理的基础是专业,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素养、是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培养的总体思想是强化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底层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性和拓展性通用能力。基础性通用能力强调对于工作岗位基本的适应力、协调力和合作力,拓展性侧重培养会计人才管理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通用能力由底层—基础—拓展完成进阶[1]。

2     以学生能力本位为核心,“五维一体”措施实现三大能力培养落地

2.1   四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对接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育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会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实践。首先,为解决校企合作持久动能不足问题,通过“政行企校”一体推进机制,实现跨界校企合作,完善协调联动、质量评估、激励补偿和合作机制。政府与行业层面,顶层设计,建立扶持激励机制,做好引导;企业层面,激发内在活力,重视合作效应;学校层面,创新教学管理,适应合作方式。多方合作,以良好的机制推动校企在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其次,合作方向强调“数智化”,

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数智财经产业学院,引入龙头企业级别数智技术赋能专业建设,在财务共享,RPA财务机器人等项目加强合作,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趋势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数智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第三,强化行业企业“1+N”机制,财务角色由核算者向管理者转型,需要有企业业务能力洞察的基础。业务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将多个行业的业务知识拼图和画像引入课程与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业务能力培养广度和深度。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行业特色企业为载体,每一家行业企业链接N家企业业务,实现多行业企业业务案例嵌入课程与实践教学,落地业务洞察能力的培养。最后,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创新班,推动教学内容的企业化和真实化,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适应性[2]。

2.2   “四化”重构课程体系,对接数智化人才核心能力培养

推动课程体系管理化、数智化、項目化和思政化重构,强化三大能力培养。①管理化:加大专业课程当中的业财融合和管理会计类课程,强化对企业业务能力洞察能力的培养。首先,将代理记账公司多个行业的业务案例信息引入行业会计核算课程,拓宽课程业务广度。其次,与证券公司开发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将行业分析、盈利模式、产品与流程等内容以案例形式嵌入,强化课程业务深度。最后,加强业务实训课程建设,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从经营公司的角度,锻炼业务能力思维。②数智化是以财务数据链条为载体,实现课程体系数智技术与财务专业的一体化融合;构建思路:第一,按照岗位需求变化,按照财务数据的生成—分析—管理及应用链条为载体,将生成—分析—管理及应用的数智技术系统引入;第二,在技术工具基础上,将数智化课程与传统会计专业核算课程进行融合,技术融合业务和财务,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将企业相关业务场景与技术融合,提高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③项目化是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行动导向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重构知识点和技能点,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将工作岗位的全场景、技能竞赛的全技能、产业全证书内容融入课程,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使课程体系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④思政化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行业特色职业道德为载体,通过课程思政变革,强化价值塑造与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结合课程的知识点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每一个专业知识点中加入思政课堂的内容,做到课程专业元素和思政元素的全面融合,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3   实训平台技术迭代,强化“数智化”实践能力培养

在传统实训的平台的基础上,重构了“认知实训→专项实训→财务数智化综合实训→新型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从专项到综合的“五步递进”新型数智化实践教学体系,完成技术迭代,如图2所示。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将业务、财务、技术融合辅助商业决策的技能。五个环节层层递进,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注重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适应岗位和时代的需求,实现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与要求的无缝对接。

2.4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新媒体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同时为了提高线上学习效率,从机制上,强化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采用教师引导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

2.4.1   空间上,分为线上自学、线下教学和线上总结三阶段

第一,将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全部建设为在线精品课程,通过教学平台方面,利用平台数据为教学赋能,教学方法实现由“普通教室+PPT”向“智慧教室+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转变,驱动教学的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实施,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智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通过线上自学、线下组织课堂教学和线上系统总结三结合,实现教师引导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与创新。

2.4.2   从时间上,分为课前自学、课中讲述、课后提升阶段

①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及时发布课前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按照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自学。教师根据平台数据精准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为课中教学做好准备。②课中,线下教学完成知识讲述过程。包括两部分:教师系统讲述和学生成果展示。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系统讲授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操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大数据工具实践应用能力。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单项任务个人成果展示,综合任务团队成果展示,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展示当中完成知识的内化。③课后,课后线上拓展提升、个性辅导。教师对学生出现的总结进行总结,发布到线上,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参考,同时发布拓展资源,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平台数据进行精准分析,结合分析结果,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辅导和监管,让学生在总结中完成知识的进阶。

2.5   “业财融合+数智技术+企业实践”完成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的能力是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结合会计岗位能力新需求,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专业能力、数智技术能力和通用能力培养的落地。总体的思路:第一,夯实会计基础。鼓励教师参加中级会计师、税务师、注册会计师、ACCA等各类资格考试,尤其是对新进教师,要强化专业理论基础,提高教师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理论专业水平。第二,引入具有数智化背景的专业教师,同时对现有教师定期开智能化技术水平的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数智技术技能水平。第三,加大教师企业实践的力度,派出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五年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积极鼓励教师参加“1+X”证书培训和技能竞赛,提高教师将业务、财务和数智技术融合的实践能力。通过财务、业务、数智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合一培养,完成复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3     以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多元健全考核体系,实施多元评价

首先,建立由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需要考虑数智技术带来的外部需求以及学校本身的人才培养的内部定位需求。其次,建立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体系要符合企业、学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最后,完善培养目标评价反馈机制。要及时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持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法规意识、实践技能进行考核,使其达到“德技双修”的育人要求。

总之,从会计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会计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再到如今的“数智化会计”的发展过程,不变的是会计永远反映的是企业的业务,变化的是如何反映,也就是技术的变更。本文提出在“业财融合”基础上融入新技术,

实现财务、业务和数智技术三维融合的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为数智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兴登.大数据时代下会计转型与智能财务的探究[J].财会学习,2021(24):84-86.

[2]姚守宇,同嘉睿,李胜楠.数智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挑战与未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44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