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症状和治疗

2024-04-12 02:49孙文琳孙利丽张凤宇陈胜军
今日畜牧兽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钩体钩端螺旋体

曹 越,孙文琳,孙利丽,张凤宇,陈胜军,蔡 成

(大连森林动物园有限公司 116013)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体病,指的是由各类不同形态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征,大多分布于东南亚与东亚地区,可能会引发肾脏、生殖系统等病变,同时还会危及动物生命。动物保护人员与兽医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野生动物钩体病特性的分析,从而使防控与治疗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

1 钩端螺旋体病病原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属于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的一种,从形态层面来看,钩端螺旋体往往具备纤细不均的特性,长度大约在6~20 μm,宽度在0.1~0.2 μm,表面分布着细密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呈勾状,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或电镜进行观察能够发现,钩体能够进行屈曲前后移动,并能够围绕螺旋轴进行旋转。从结构层面来看,钩端螺旋体主要由鞘膜、胞壁、浆膜、中轴等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适宜在28~30℃的环境下进行生长,对干燥与强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2 流行病学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常见于哺乳动物体系当中,其中涵盖牛、猪、犬、马等家畜以及狐、鹿、貉等野生动物。通过对钩端螺旋体病的世界分布进行分析后能够得出结论,温带或热带地区动物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钩端螺旋体适宜的高温、高湿生长环境相关[1]。现阶段在自然界当中发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超过两百余种,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流行病学传播因素的影响,在一定地区传播的钩端螺旋体病往往仅来源于一种亚型。

从传播渠道来看,野生环境下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原的主要携带者为啮齿类生物,其中尤以沟鼠、黄胸鼠为甚。另外,受啮齿类生物生存环境、繁殖速度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在野生环境当中的分布与传播较为广泛。

从病原环境污染状态来看,由于钩端螺旋体喜湿、喜热,因此在水塘、水田、草地等湿度较大地区及周边容易发生传染。此外,野生环境下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还呈现出较为明确的季节性特征,夏季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同样也推动了病原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

3 不同野生动物的临床发病症状

受到不同种类野生动物生长环境、体态特征、习性等要素的影响,导致野生动物对于钩端螺旋体病的适应能力以及抵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临床发病表现上来看,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别,本文以北极狐、鹿、貉以及水貂等四种野生动物的临床症状为例进行介绍。

3.1 北极狐

北极狐,又称蓝狐、白狐,是犬科狐属动物的一种,体长约为50~60 cm,体重约为2.5~4 kg,主要分布于北极高山地区。作为北极狐生活繁殖过程当中面临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威胁,一旦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北极狐个体的死亡率将达到90%以上,按照发病进展阶段进行分析,可将北极狐种群当中常见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急性型、普通型以及慢性型等几种。

急性型钩体病的潜伏期在2~12 d,感染北极狐可能出现消化系统异常、心率异常加速、呼吸急速、体温升高等表现,与此同时,病狐还可能并发黄疸、痉挛等现象,并有较大可能会引发病狐的死亡。

普通型钩体病发作时,临床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精神萎靡、乏力、黏膜溃疡、体温异常上升、心率异常加速等。另外,相较于急性型钩体病而言,普通型钩体病还会对病狐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中枢系统产生影响,一些病狐会因呼吸衰竭在短时间内死亡。

慢性型钩体病的病程大约在1~3 个月左右,感染狐可能产生黄疸、贫血、消化不良、黏膜发炎等情况,一些感染狐的体温不稳定,并可能在钩体病发展的同时产生器官衰竭引发死亡现象[2]。部分病例可能会在慢性型钩体病发展过程当中康复,但精神状态以及生长状态均会受到较为明确的负面影响。

3.2 鹿

常见的威胁野生鹿群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主要包括黄疸型以及波摩那型两种主要类别,通过对野生鹿群当中钩端螺旋体病的发展表现进行调查分析,鹿群中钩端螺旋体病按照进展阶段进行分析可主要分为急性型与普通型两种主要类型。

在急性型病例当中,可能会出现病鹿体温急速异常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受挫、心率异常加快等问题,与此同时,针对急性型病鹿的排泄物进行分析和测试能够发现,大部分病鹿的尿液均呈现深黄色或红色,同时还可能会并发黄疸症状。

在普通型病例当中,鹿个体所呈现出的临床状态与急性型病例往往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病程发展阶段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则更加缓慢,与此同时,普通型病例当中的个体在精神状态、食欲等方面的负面表现则更为显著。

3.3 貉

貉是犬科貉属的一种哺乳动物,体长约为45~65 cm,体重约为3~6 kg,大多生活于阔叶林当中临近水源的地带,具有较为明确的群体性、夜行性特点。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野生貉同样也是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感染体。受到生活环境污染或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感染或发病情况的产生[3]。从临床角度来看,野生貉感染的钩端螺旋体病大多呈现急性症状,其中,一些病例会突然出现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精神萎靡、黏膜溃疡以及黄疸等症状,部分病例会并发身体痉挛、窒息、体温异常变化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因窒息或衰竭而亡。

3.4 水貂

水貂是一种食肉目,鼬科的哺乳动物,体态呈细长型特征,体长大多为38~40 cm,体重大多为1.6 kg以上,属半水栖哺乳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水貂可能会出现体温异常上升、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不畅、心率加快、排泄异常等问题,同时还可能并发黄疸。但由于野生水貂机体状态以及生活习性的影响,个体对钩端螺旋体病具备一定的抵抗力,疾病致死率较低。

4 诊断检测方式

为了更加准确地针对野生生物种群当中感染与传播的钩端螺旋体病进行检测与诊断,充分提升钩端螺旋体病诊治方案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相关兽医单位以及技术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和手段展开工作。

4.1 血清学检测的概述与特征

基于血清学检测针对野生动物个体的病情状态以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检测与分析,能够较为直观地展现出疑似病例体内的抗体状态,进而实现对野生动物钩端螺旋体病的有效诊断。

兽医技术人员可将采集到的病例血清样本与本地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样本进行混合,并观测样本混合过程当中钩端螺旋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当出现钩体凝集现象时,能够认定病例样本当中包含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病原抗体,从而实现对野生动物个体感染状态的有效诊断[4]。但在进行血清学检测工作的过程当中,最终的诊断与检测结果也会受到相关要素的影响,具体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感染动物体内的抗体可能会在检测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的交叉反应,对血清学检测最终体现出的检测结果产生相应的冲击和影响。基于上文能够得知,在野生环境当中,动物可能感染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达到两百余种,而不同血清型的临床表现以及抗体反应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在针对感染受体尿液、血液等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体现为结果异常,对钩体病感染血清型的判断与认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其次,疫苗以及感染受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影响。作为一种终身免疫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在野生环境下与动物个体的免疫系统状态息息相关,一些动物体内抗体浓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对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抵抗能力较好,在血清学检测过程当中可能会反馈较为理想的结果,但由于钩体依然存留于动物体内,因此同样也会对动物周边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甚至污染。另外,受到免疫机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动物在形成免疫屏障的同时,维持时间以及对致病性钩体的抵抗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同样也会影响血清型检测的最终结果。

再次,由于在野生环境当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影响到的动物或宿主类别较为多样,对于钩体的适应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疑似感染主体体内的抗体滴度在1:1600 左右基本可以认定感染了致病性钩体。但由于大部分野生动物体内抗体水平往往都会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下降,因此基于血清测试法针对致病性钩体进行诊断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最后,在现阶段致病性钩体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PCR 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地运用,但受到该类型技术精准度情况、适用范围以及适用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少量致病性钩体的评定准确性存在一定欠缺,影响了血清学测试的效果。

4.2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基本流程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是血清学检测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兽医人员可基于以下步骤展开试验工作。第一,应当做好采样工作,将待检血清0.1 mL 与正常动物红细胞0.4 mL 进行混合,并在水浴状态下进行离心,取上清液得到样本血清。第二,为使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工作的开展获取到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与实验基础,将上清液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再次稀释。第三,试验孔与对照孔当中加入2.5%动物红细胞稀释液各0.1 mL,并进行摇匀。第四,在37℃条件下静置2 h。第五,对照孔以及试验孔当中的结果进行比较与研判,具体比较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分析指标

通过对试验孔、对照孔以及试验分析指标进行相互比对能够较为直观地分析出疑似病例样本的抗体状态,并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研判,从而为后续治疗与预防方案的构建提供支持和参考。

4.3 实验室培养法

受到环境因素、感染受体免疫系统因素等相关要素的影响,导致基于血清学检测进行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工作可能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风险,因此兽医团队可采取实验室培养的方法进行诊断,从而更加精准地明确样本血清当中的抗体情况[5]。

技术人员可采用柯索夫氏培养基作为培养环境,并按照血清样本类别和特性合理选择培养接种方式,当血清或病料样本存在污染时,可针对性添加5-氟尿嘧啶或SD250 等,减少污染现象对培养过程造成的影响。最后,分别采用蛋白凝集试验、反向炭凝试验等手段和方法对培养基内部样本进行测试。

5 治疗与预防

为进一步减少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给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确保野生环境的安全稳定和持续,兽医技术人员还需要结合上述动物临床表现情况以及诊断策略构建较为完善的治疗与预防方案。

5.1 治疗措施

从治疗措施层面来看,兽医人员可采用25 mg/kg.bw 氨苄西林进行静脉注射,并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马波沙星等,从而有效减少感染受体体内可能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此外,为了保障野生动物治疗过程的安全性,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兽医人员还可在治疗方案当中针对性加入利尿药剂,有效提升野生环境下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效果。

5.2 防控措施

从防控角度来看,野生动物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加全面的防控与管理措施,针对野生动物检疫隔离制度进行及时改革,并针对高危动物种群进行疫苗的接种,此外,在与野生动物进行接触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做好人员的隔离与防控,避免出现人兽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在野生环境当中,钩端螺旋体病可能会给哺乳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带来极大的风险与挑战。兽医技术人员应当做好对钩体病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减少钩体病给动物带来的威胁,保障野生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钩体钩端螺旋体
浅析钩端螺旋体菌种的长期保存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钩端螺旋体EMJH培养基实验室应用
重载货车车钩钩体的强度校核及抗疲劳设计
胶体金在钩体病监测中相关因素的研究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犬的钩端螺旋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