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及其基本经验研究

2024-04-13 23:15陈三营
理论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沂蒙根据地山东

陈三营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山东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山东 济南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地区的党组织坚持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与人民群众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推动着党在沂蒙根据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2013年11月,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沂蒙地区,他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他还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2)《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人民日报》2021年11月4日。进行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结党群关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推动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建立的内生机理

沂蒙根据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密切的党群关系,这种密切的党群关系是沂蒙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沂蒙人民在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中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信任而形成的,这一密切关系的形成也成为了推动沂蒙根据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系统分析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形成的内在机理,是深入理解这一关系的重要基础。

(一)党群同心:民族危机中孕育共同的目标追求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共同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沂蒙人民追求自身解放的诉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近代以来,一方面,晚清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向沂蒙人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进行层层盘剥;另一方面,沂蒙地区交通闭塞、地理位置偏僻,西方宗教势力假借“传教”名义在沂蒙地区大肆开展活动,并开始在沂蒙地区剥削和欺凌群众。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不畏强暴的沂蒙人民开展了神山反洋教斗争、驼儿山义军反洋教斗争、孙隆三反洋教斗争等,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指导和组织领导,这些反抗斗争均以失败告终。1929年,中共山东省委在《山东农运总现象的观察》一文中明确指出:“农民开始起来斗争就没有组织了,所以没有在斗争中发展组织,因此斗争也不能扩大。”(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87页。而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沂蒙地区的党政军民戮力同心、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沂蒙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二)军民情深:革命斗争中淬炼深厚的革命情感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建立源于在长期对敌斗争中形成了深厚的感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沂蒙人民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沂蒙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爱民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解决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军队将沂蒙人民视为自己的亲人,一到沂蒙地区,就深入群众家中帮助解决棘手困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山东军区 115师《关于拥政爱民的决定》就对军队爱护人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强调“军队要爱护人民,象爱护自己的肌肉皮肤一样”(4)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33页。,“军队的天职就是保卫人民的利益”(5)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2、33页。。在反“扫荡”的过程中,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许多战士不顾自身的安危,宁死也要保护群众安全撤离。朱瑞在1941年所作的《结束一九四一年 迎接一九四二年》的报告中就指出:“群众还是我们的,敌人残酷的‘扫荡’考验了沂蒙区群众真正是坚持抗战的,对共产党八路军是有无限胜利信心的。”(6)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0页。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让沂蒙人民体会到了党的温暖和人民军队的可靠。沂蒙人民热爱这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热爱这支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愿意与党和人民军队手挽手、肩并肩、心贴心,积极配合党在沂蒙地区开展的革命活动,积极支援人民军队。正是在这种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托付中,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沂蒙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共同生产,在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同甘共苦、和衷共济,形成了深厚的感情。

(三)水乳交融:无私奉献中实现彼此的相互成全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建立源于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之间无私的相互成全。在沂蒙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941年,为了救援渊子崖被困群众,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顾自身安危迅速开展救援,40多位年轻的指战员在这次救援任务中牺牲。“何万祥英雄连”的战士们为了救援群众,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激战,弹尽后全部跳崖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党和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不顾自身安危,受到了人民拥护和爱戴。与此同时,沂蒙人民也为党和人民军队提供了无私的援助和支持。在没有水源和医疗物资的情况下,为救援因失血过多而奄奄一息的小战士,沂蒙红嫂明德英毅然解开衣襟,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生命垂危的小战士;在敌人扫荡和生活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沂蒙母亲王换于宁可舍弃自己亲人的生命也要保护和抚养好革命后代;在前线战事吃紧、人民军队需要物资和补给时,沂蒙人民为部队烙煎饼、纳军鞋、缝军衣,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供给。沂蒙人民全力支援孟良崮战役,共有92万人支援前线,其中常备随军民工27万人,第二线民工近15万人,临时民工48万余人。鲁中的沂蒙区出动民工47万余人,其中常备随军民工7万余人,第二线民工15万余人,临时民工25万余人(7)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333页。。正是在这种双向赋予中,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

(四)生死与共:风雨同舟中铸就休戚与共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沂蒙人民同生死、共进退,为了保卫人民的安全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安危。1944年1月24日,为了击退来犯之敌,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的战士在山东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与村民共同抗击日伪军的进犯,24名年轻战士用生命换来了村民的平安。正是这种生死关头,党带领人民军队挺身而出,让沂蒙人民看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希望,他们踊跃参军,主动支前。在兵员不足的情况下,沂蒙人民将自己的丈夫、儿子送到部队参军、参战,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光荣事迹,有不少村庄因村民积极参军而荣获“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8)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333页。。在沂蒙这片红色沃土上,“村村有红嫂、乡乡有烈士”(9)王春梅、方艳:《沂蒙红嫂故事选》,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年版,第201页。。沂蒙人民组成的担架队为了救护伤员,即使面对敌人的机枪扫射也从未退缩。在当时420万沂蒙人民中,就有120万群众参与到筹集粮食、救护伤员、运送弹药等支援前线的工作,有20多万人投身对敌作战,有10多万人牺牲在战场上。沂蒙人民不惧生死、前赴后继,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赞歌。党和群众也在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支撑中形成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党政军民在长期相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了党群一家、鱼水情深、血肉联系、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

二、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建设是推动沂蒙根据地各项事业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在根据地建设中通过践行群众路线提升了沂蒙人民对党的信任;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保障了沂蒙人民的民主权利,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中解决了人民的后顾之忧,使沂蒙人民得到实惠;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使沂蒙人民的思想觉悟大幅提升。梳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取民之所信: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沂蒙人民对党的信任

沂蒙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动群众、保护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心系群众,坚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开展生产。刘少奇在沂蒙根据地工作时曾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群众是共产党的母亲,党是群众的儿子。所以,我们的党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要与劳动群众结合起来,依靠自己的群众,依靠自己的阶级。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10)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9页。朱瑞在1941年所作的报告中也曾明确要求“军队要随时帮助人,在农忙季节除自己开荒生产外,并要帮助人民劳动,帮助人民春耕、夏收、秋收。目前要帮人民春耕、推粪、拉犁、拉耩子,进行文化教育”(1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3、475—476页。。沂蒙地区的党组织了解到,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水源较少,群众吃水困难,便在沂蒙地区开展“满缸运动”满足群众吃水的迫切需求。沂蒙人民对党的信任不仅源于党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也源于党的优良作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作风的建设,这一问题关系到党的形象,也决定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决定着党的群众基础。”(12)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19期。沂蒙根据地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政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让沂蒙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与旧社会官员的区别,感受到了党的优良作风。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维护群众利益,这些都深深感召着沂蒙人民。黎玉在1943年进行群众工作总结时就曾明确提出:“彻底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而又教育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切身痛苦,发动群众自觉,健全群众团体,组织群众大多数,开展群众性的大规模生产运动与游击战争,树立广大的基本群众在根据地内的政治优势。”(1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920—1949)》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3、475—476页。同年颁布的《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中也明确提出了“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借东西要解释,用了要还,坏了要赔,住房子要商量,顾及到对方需要”“尊重民情风俗”(14)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等具体的工作要求,展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在沂蒙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切实从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谦虚谨慎、严守纪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得到了沂蒙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二)达民之所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了沂蒙人民的民主权利

饱受压迫的沂蒙人民迫切渴望实现政治上的解放,享受到民主权利。党在沂蒙根据地从人民的意愿出发推行民主政治,得到了沂蒙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了保障沂蒙人民的政治权利,党在沂蒙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如《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关于政权问题的新决定》《人权保障条例》等,其中《人权保障条例》就明确指出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15)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3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53页。。在《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也明确提出要“实行民生主义,改善人民生活。各民主政府应斟酌情形,立即实行减租减息,按照公平负担,实行给养统筹统支,减轻人民负担”。这些都在法律上、政策上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沂蒙根据地积极贯彻“三三制”原则,让沂蒙人民有了参与政权建设的机会。为了使根据地的群众都能参与到民主政权建设中来,党在根据地内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民主选举,并对不同层次的选举形式进行了规定。但在当时,沂蒙人民中读过书的占少数,为此,沂蒙根据地在基层实行了简单易行的“豆选”办法,让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双手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干部。获得民主权利的沂蒙人民真正体会到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尊严感,他们积极投身到根据地的建设之中,沂蒙根据地的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三)解民之所忧:搞好经济建设,使沂蒙人民得到实惠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而他们劳作所获得的粮食在经过层层盘剥后,几乎所剩无几。沂蒙地区的党组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着力改善经济关系,积极调整税收制度,使沂蒙人民的经济负担逐渐减轻,生活也得到改善。在解决农民的生产诉求的过程中,沂蒙地区的党组织高度重视群众关心的土地问题,领导群众开展土地运动,分步骤、分层次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于土地的诉求。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沂蒙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沂蒙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先后颁布了《减租减息暂行条例》《关于查减工作的训令》等政令。其中,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于1940年11月颁布的《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中就明确规定:“地主不论租佃、半种,一律按原租额减少五分之一,地租一律不准预交;钱主之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不得超过1.5分。”(16)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3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07页。这些政策保障了沂蒙人民的生产生活,大大提高了他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还颁布《关于实行土地改革的指示》等政令,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发动农民向地主阶级减租减息、退租退息,并清算抗战期间所欠农民的负担、劳役、侵吞敲诈、利涨准折,以汉奸恶霸豪绅为主要对象,作坚决斗争”(17)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36页。。这就实现了从减租减息到废除不平等土地制度的转变,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解决了沂蒙人民的生存问题,从而使在经济上得以翻身的沂蒙人民以更大的热情拥军支前。

(四)启民之所惑: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沂蒙人民的思想觉悟

沂蒙根据地地处偏远的山区,土地革命时期较为封闭落后,根据地人民以务农为主,温饱问题尚难以解决,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革命意识淡薄。从思想上提升根据地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是实现沂蒙人民翻身的重要思想条件。党进驻沂蒙根据地后,把提升沂蒙人民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先后组织探索以冬学、夜校、识字班、庄户学为代表的多种群众教育形式。1943年2月,仅沂水县就创办冬学210处,学员达到8000余人(18)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1、483页。。党组织在组织生产和对敌斗争中,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与抗战相结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教育活动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党在沂蒙根据地还相继探索成立成人班、妇女班、民兵班,掀起了文化学习的热潮,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大众日报》记者这样描述群众的政治进步:“最难得的还是老百姓的进步,我住的这个庄就可看出来,从民主文化运动开始后,民校识字班扩大了,小学也更加进步,有年纪的也都满口抗战道理,一个老庄户还对我说:我抗战,因为我是中国人。前几天进行村选时,男女公民口口声声嚷着‘实行民主,大家的事大家办’,像这些农村里的农民,能够懂得民主,能学习文化,这除咱根据地里哪里还有!”(19)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山东编年史》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1、483页。与此同时,沂蒙地区的党组织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新风,通过建立如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形式的群团组织启迪人民思想。党组织通过创办报刊来宣传动员民众,《大众日报》《鲁中日报》《先进》《滨海农村》等报纸刊物丰富了沂蒙人民的思想文化生活。沂蒙人民在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更加明确了进行革命斗争与实现自身解放的关系。因此,思想上的启迪和引领是推动沂蒙人民支持革命活动、投身革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三、沂蒙革命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当代启示

沂蒙根据地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密切党群关系的经验,是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我们要把这一精神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并将其运用到新时代党群关系的建设和发展中,从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立足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推进党群关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能力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人民群众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要求

沂蒙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沂蒙根据地的军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击败了人力物力均强于自己的国民党,增进了党群军民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沂蒙根据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的各项事业才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人民才愿意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党群关系建设中,只有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才能推动党群关系建设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不断谱写党群关系的新篇章。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密切党群关系建设的理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沂蒙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形成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权利保障、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满足群众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沂蒙人民的支持和厚爱。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指向。新时代,在推进党群关系建设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一切政策的制定、一切工作的开展、一切任务的落实都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热点问题;切实解决就业、医疗、住房、上学等与人民群众最为直接的生活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堵点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要在各项事业的推进中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成为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政策制定的智囊团、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三是要将发展的成果、发展的红利、发展的效益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满足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的要求,也要兼顾公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检验改革发展的效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保障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进而凝聚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沂蒙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始终凝聚着党心民心,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拥护和自觉认同。因此,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就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的优良作风传承好、把光荣传统延续好、把严明纪律执行好、把廉政工作推进好,不辜负人民对党的拥护和爱戴。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首先,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坚守拒腐防变的底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金钱观,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次,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优良作风的示范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坚决抵制因循守旧、形式主义、独断专行等不正之风,让优良作风蔚然成风。再次,要让人民群众成为廉政建设的监督者。毛泽东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22)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保证权力的有序运行,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融入政治生活中,从而推动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

(四)提升党的组织能力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团结群众、组织群众的职责,是强化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重要抓手,也是建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渠道。沂蒙地区的党组织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党与人民关系日益密切的过程。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直接关系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只有不断增强党组织的组织能力,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因此,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就要从提升党的组织能力着手。一方面要强化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在加强党的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党员培训、基层实践、专题学习等形式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使广大党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本领和才干。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建设。要通过加强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建设,扩大服务群众的范围,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合力。同时,还要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宣传优势和组织动员优势,加强党的公信力、影响力的建设,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党的组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把基层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实,才能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与党组织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五)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抓手

人民群众只有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认同感,才能在参与政治活动中密切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沂蒙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通过在民主政权建设中推行“三三制”原则、在民主选举中采用“豆选”办法,让沂蒙人民真正地参与到了党的政治活动中,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也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制定、各项事务的管理、各种意见的表达。一是要积极培育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参与民主政治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培养民主政治思维,让人民群众了解政治参与的程序、方式和作用,提升群众的参与意愿。二是要完善民主参与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使民主参与过程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三是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回应群众的关切,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力量。在人人愿意参与、人人能够参与、人人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进而推动形成党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建设经验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党爱民为民的具体实践,也是人民群众信赖党的领导、支持党的建设的生动展现。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建设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对有益历史经验的继承。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建设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把沂蒙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有益经验传承好、运用好,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沂蒙根据地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