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统摄
——兼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运动

2024-04-14 17:59王新建
关键词:包容性话语理念

王新建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孕育和生成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出场和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2]481处于统摄地位,发挥着哲学智慧的“普照的光”[3]的作用。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2]481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以“中国人”为定语的、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命题,反映出我们党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不仅从“照着讲”“接着讲"走向了"自己讲"[4]的境界,而且走向了更加自觉、更为主动、更显自信的“讲自己”[4]的境界,即自觉地、主动地、自信地以“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提出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本文将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出场和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过程中的统摄地位和作用作一简要铺陈。

一、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尊崇和弘扬

自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国际社会与议程开篇向全世界昭告的“饥饿”“贫困”“气候变暖”“生态恶化”[5]等严峻现象进行了艰涩斗争,人类社会具有时空双维取向的“包容性”“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取向也逐渐清晰起来。其间,中国30多年的可持续发展,为“包容性”“绿色化”的发展取向增添了浓墨重彩,并倚仗“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无可争议的知识产权拥有者。

(一)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是中国担负起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议程实施至今,原来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全球平均数1/10的中国,变成了人均GDP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十几年超越30%,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面小康,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显著地增加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在方式、模式选择上的多样性[6]。二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7]5。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的《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的“前言”指出:中国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发展路径,这可由中国对全球市场以及在可持续性方面的积极影响来说明[8]。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9]。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使“两山”理论[10]成为全球最“亮眼”的生态理念。国际社会用“有美丽的诗意”“独特的中国礼物”“能实现美好未来”[11]等语言来描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中国减贫事业成就巨大,尽最大努力护佑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减贫人口已达7.7亿,占同期世界减贫人口数量的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历史性地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显著促进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历史进程[12]。

(二)中国是包容性绿色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13]不论是“包容性发展”(其前身即“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概念的率先提出、对概念的理论阐发,还是坚定而积极的提倡、推介,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学界的积极努力。国际社会用“引擎”“火车头”来描画中国生态环境面貌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巨大变革,认为中国的“包容性全球化”[14]和“绿色发展”理念“重置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与密码”[15]。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主动积极地与世界“建立具有进取性、认同性和共享性的价值关系”[16],为国际社会践行包容性发展和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大大丰富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意涵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包容性绿色发展方面成绩卓著,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一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并赋予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全要素发展的结构框架,突出其时空双维的“包容性”“绿色化”的发展取向,从而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场提供了可资倚仗的“国际版本”。二是提出和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赋予每一理念以浓重的包容性意涵和以“绿色”为主体和主轴的时代要求,为“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的出场提供了可资倚仗的“国内版本”。

综上所述,联合国议程发布以来的30年间,中国的发展迈开了响应和遵循“包容性”“绿色化”的时空双维发展潮流的坚实脚步,奠定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实践基础,体现出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中国积极倡导和坚定实践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在概念的率先提出、对概念的理论阐发和推介上作出积极努力,体现出理论建构上的继承和发展意识;新时代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时代意涵的丰富和发展,表现出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凸显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针对性应答,蕴含着“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基因。可见,不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其间包蕴的“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生成过程中是始终在场的。

二、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场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尊崇和弘扬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并“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2]461的过程,同样鲜明地体现出理念的出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尊崇和弘扬。其中,最集中地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发的、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2]15-18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对“六个必须坚持”这一新时代的“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尊崇和弘扬,是中国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上拥有无可争议的知识产权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彰明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所包蕴的浓郁而厚重的中国元素及时代精神。

(一)对“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尊崇和弘扬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熔铸于一身,并以其经过人们“重点选择”[17]的话语特质,显著推进了新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认同程度。就现实意义而言,学界认为新发展理念既是对中国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世界各国在发展经验教训上的汲取和反思,既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特殊规律,也体现了世界发展进步的共同规律,成为中国共产党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智慧和方案。把新发展理念熔铸于一身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彰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辩证性和前瞻性,还遵循和弘扬了新发展理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的是“所有人的参与”“所有人的发展”,这是一种“益贫式”的、“共享式”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在新时代,在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典型”和标志性话语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对作为新发展理念归结点和归宿点的“共享发展”意涵的弘扬,对“共享发展”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制度优势和竞争竞赛优势致思取向的汲取,尊崇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彰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正因为如此,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传播中,国际社会就能够真切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从而在对比中认清美西方“有钱活命无钱上吊”[18]的严酷现实,进而才能使“包容性绿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所喜爱、所认同、所使用的话语。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发展策略和胸襟,尊崇和弘扬了新发展理念的“开放发展”意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不论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超越想象力”的发展势头,发起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是一届接着一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成功举办;不论是中国作为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旗舰”角色并成为全球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表率,还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六个坚持”的全球发展倡议[7]513-514,乃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三件大事”,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起自信自立的高大形象。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倚仗新时代党和人民在开放发展理念和实践上多层面的内在启示而出场,也必然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突出彰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质。

从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博大内涵来看,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尊崇和弘扬。在“守正”方面,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汲取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以至高质量发展等发展理念或模式的精髓,同时又凸显其鲜明的“创新”境界,其辩证一体的内涵是这种创新境界的突出表征。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中,不论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的绝对贫困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伟大变革,都全面贯彻和凸显出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意涵和要求。

(二)对“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尊崇和弘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面“两个大局”背景下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既然以新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直接理论倚仗,自然也就借重和遵循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非包容性的发展对绿色发展的侵蚀与非绿色化的发展对包容性发展的掣肘,从来也没有这般严峻。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把环境与发展二者深度融会、协调一致的发展要求推至地球村落的“集体聚焦”[19]和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性选择”[20]的高度。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这种鲜明而又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弘扬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倚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五位一体”“五个坚持”的系统发展观而生成,继而成就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多主体建设的路径;另一方面,把新发展理念集于一身,凸显出鲜明的辩证色彩。也就是说,摹写现实的广博性和规范现实的全面性,表明“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已经超越联合国千年计划的筒仓结构的片面性,体现出概念内涵上多层面的制度机制设计和辩证逻辑结构体系。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得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还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建设路径和辩证色彩,以其凸显时代发展主题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突出彰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同时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体现出鲜明的天下胸怀,其集中体现就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等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全球倡议。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遵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天下”“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世界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五位一体”的全要素发展路向,彰显了走向世界的博大胸襟,尤其是在全球抗疫的2020—2022年,中国的包容性绿色发展以致力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呵护、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建设实践而为国际社会所高度赞同。

概而言之,在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过程中,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较为突出地遵循和弘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这种尊崇和弘扬具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秉持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的初心,并不以意识形态的宣扬或“划界”为宗旨或交往准则。鉴于此,以“包容性发展”为标志性概念引领中国话语体系的海外传播,必然能够拓展国际社会了解和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致,提升和助推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对于后续传播话语的选取、传播议程的谋划、传播机制的设计等,也将具有显著的建构力和启示作用。

三、“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预设和规范

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在其概念的提出上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稍早一些,然而两者的孕育和生成过程在新时代“中国的一域”却几乎是同步的。从概念摹写现实、规范现实的范围的广狭、作用的大小乃至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等方面来看,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是要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管辖”和“覆盖”的,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诸多方面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着预设和规范作用。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关乎人类社会发展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和多主体建设路向的预设和方法论规范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预设了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总布局总路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把这一总体布局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之中。在国际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时,习近平总是以国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成功实践为“蓝本”,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内涵“迁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个坚持”总路径的“中国方案”之中,预设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国际版本”,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规范现实的指向性和实践场域,作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全要素、全方位的治理体系建构和发展路向指引。

其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为代表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预设和规定了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解构和替代对抗性“西方话语”所必须把握的多重视野。如在当代视野中关于文明多样性与定于一尊的辩证关系,在未来视野上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21],表征和肯定“中国道路”民族意义的中国话语与表征和肯定已渐失对世界支配权的“西方话语”的关系等问题,为“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的海外传播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引。

(二)发展理念和“两山”理论为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较早地预设和规定了符合人类社会时空双维时代潮流的理论意涵

首先,“两山”理论实现了绿色发展大潮即将到来时人类社会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质变换”的扬弃和超越,从而预示了“两个和解”[22]63的解决之道,孕育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发展场域。从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视角来解读“两山”理论可以看出,物质变换的两端,一头是绿水青山,另一头是金山银山。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绿水青山,显然是劳动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劳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绿水青山”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先在性,其数量、质量、状态如何,在根本约束力上制约着人们劳动所能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好坏和多寡。而劳动的成果当然指的是“金山银山”。若只要“绿水青山”,人何以成其人?若只要“金山银山”,“犹缘木而求鱼也”[23]。因此,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由此,“两山”理论启示人们,要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物质变换限制在生态环境许可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了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物质变换”的扬弃和超越,凸显新时代的中国在“两个和解”治理理念和方式上的“中国智慧”,即“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包容性进步,能够大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绿色化”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绿色化”的发展实践,同样能够促进“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包容性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异化劳动理论和“两个和解”思想,早早“历史地”预设了具有时空双维的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生成和出场的“伏笔”。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也因包括“两山”理论和实践在内的中国理论、中国实践而生成和出场,继而“逻辑地”成为异化劳动理论和“两个和解”思想在21世纪的“应笔”。

其次,“两山”理论强力支撑起“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担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走出去”的时代话语使命,并为寻找和打造与这一概念相得益彰的标识性新概念,拓开学术讨论的新的致思场域。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走了数百年“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包容、非绿色的发展道路之后,却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推诿塞责、我行我素。他们既不愿意承担自己因数百年的污染而理应承担的更大份额的全球生态责任,也不积极地为后发国家的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补偿和协助,反而在一些重大议案上对后发国家颐指气使、不依不饶,一副上游的豺狼要吃掉下游的小羊的面相。比如,国际社会为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戕害而制定的《京都协议书》,正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极少数发达国家总是拿后发国家说事,绑架后发国家,才造成这一协议的命运多舛。比如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碳排放问题一直广受发达国家的恶意围攻。鉴于此,积极主动地建构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体系,便成为中国话语“走出去”不容懈怠的时代话语使命。“两山”理论及其现实实践无疑适应了这一时代话语使命的需要和要求,肩负着完成这一时代话语使命的职责。“两山”理论与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一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无可置疑的生态治理成就表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坚强信念和积极态度,如作出“30·60计划”即碳排放、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等。“两山”理论提出十几年来,显著地促进了中国一系列生态环保举措的制定和落实,促进了以绿色发展为“主体”和“主轴”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召唤着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闪亮出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巨大变革,日益美丽的中国为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作出的积极贡献,也以其事实逻辑强力支撑并承担起以“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为代表的标识性概念引领中国话语体系“走出去”的时代话语使命。

四、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理论认为,概念的辩证运动并非人们“观念上的产物”[24]43或“观念上的关系”[24]384,而是来自一种“现实性和力量”[22]500,是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记录和逻辑再现,是一种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正是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倚仗中国实践、中国理论的生成和出场中,即在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尊崇和弘扬,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预设和规范中,在这种“以得自客观现实之道并还治客观现实”[25]的发展进程中,才展现出两者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辩证运动: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包容性绿色发展”这一标识性和标志性概念引领中国话语体系“走出去”的过程中,对世界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实践发挥富含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继而为寻找和打造与其相得益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拓开广阔的学术讨论的致思场域;另一方面,包容性绿色发展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人类进步的一边,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大业发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促进作用,从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和丰富发展起着“开疆拓土”的作用。这种辩证互动效应,是由理念或概念生成的时代契机、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所内在规定的,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理论所揭示的理论或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比如,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对外宣传和传播,便具有鲜明的引领中国话语“走出去”的平台和载体、桥梁和手段作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48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不仅是历史性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它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7]55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突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基本内涵。可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两个创造”,较全面地“预设”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换言之,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概念为引领宣传推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于世界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历史意义,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于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各自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及以包容性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同时也规定了国际发展经济学学科包容性绿色发展的主题和学科演进方向,由此也拓展了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意涵和实践场域。可以预见的是,包容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更多普遍性和更强现实性的发挥,也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创设新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场域。

猜你喜欢
包容性话语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