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内在结构与世界意义

2024-04-14 23:29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王 露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创新性思想为理论逻辑,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历史探索为历史逻辑,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为现实逻辑,形成了丰富且清晰的内在结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构建“五位一体”、坚持和平发展和坚持自信自立分别构成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价值遵循、本质追求、现实路径、实现方式和精神状态。这六个方面既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具有特有的地位和功能,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形成合力、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视域中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证伪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创造了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文明新形态。

一、挖掘与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奠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创新性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正反两面的深度剖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一方面依靠科技的蓬勃发展,“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建立了相较于封建专制的崭新的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现代思想意识;以其扩张本性打破了各国之间的壁垒,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悖论”和“现代性隐忧”。即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呈现出尖锐的阶级矛盾、价值理性的断崖、单向度的文明、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极致分裂、生态环境危机等局限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现代化全球性特征的深刻阐发。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资本主义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批判,形成了世界历史这一丰硕成果。这一成果并非对前人思想的完全拷贝,而是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实现了世界历史领域的思想变革。比如:鉴于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念“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立场,马克思实现了从“绝对精神”到“现实的人类”的变革;鉴于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念的抽象化,马克思恢复了世界历史的物质内容;鉴于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念的内在局限性,马克思开创了世界历史探讨的新视角;等等。由此敏锐地预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揭示出各民族的历史汇入世界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演进,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存在而非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孤立分散的特殊景象。第三,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走向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深刻揭示。马克思晚年将视野从西欧社会转向东方社会,发现东方社会由于其本身的性质、社会内部的结构和自身的坚固性等内在自主性,不具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所以俄国在“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821的前提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痛苦道路,而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转变。第四,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追求现代化的价值归向的深刻论述。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人成了物的奴隶、成为单向度的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最大限度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价值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发生分离。他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现实的具体的人”将超越物的依赖和束缚,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正如恩格斯所说,那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和真正的主人”[2]671。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历史探索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持续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逐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中国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状态,于1954 年初步提出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584的战略目标。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提高和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内容进行了调整,将这一目标上升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584。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结构的认识逐步明确。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深化延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式的现代化”[5]29的概念,并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此外,将现代化的目标由“两位一体”扩充为“四位一体”,延展了现代化的内涵结构。第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重大跃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105,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核心内涵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7]12,在“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中更加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8]24的“新四化”与“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8]24一起纳入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结构的又一次重大跃迁。

(三)现实逻辑: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现实逻辑。第一,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外部现实挑战,需要我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方位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我国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宣告了单向度的现代化模式的彻底终结。即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只注重物的现代化、忽视人的现代化以及只注重发展物质文明、忽视甚至抛弃精神文明等现代化弊端,走出了一条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协调发展、“五大文明”共同推进的现代化之路。这一特点及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世界发展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我们党带领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有效破解外部环境给我国现代化事业带来的现实挑战,实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全面提升。第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内部现实挑战,需要我们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8]22巨大的人口规模,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8]22,即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仍然存在,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早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由王国。

二、探索与解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结构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政党的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9]100。

第一,从历史视角来看,党领导人民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近代国人在内外交困、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中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运动,旨在摆脱外来侵略势力的打压和欺辱,找到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完成旧去新来的社会转型,但是却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中国社会内部缺乏一个能够整合起社会力量、处理好社会矛盾、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组织力量。中国共产党以其高度的历史主动性,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出一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从现实视角来看,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获得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等,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三,从未来视角来看,党领导人民将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8]63。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10-11。历史已经证明、现实正在证明、未来行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空想。

质言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由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全党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就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二)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至上”,而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之中。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要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仍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民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22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须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既要“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9,又要有针对性地促进充分平衡发展,使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生活向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2]27。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党首先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站稳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其次,从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中提取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智慧,充分肯定创新人才对推动中国式现代的先导作用。再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必然会经历曲折和坎坷。这就要求我们党在依靠人民的过程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汇合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2]28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如果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不满意,就要高度重视并及时调整和极力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优异“答卷”。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具体表现为聚焦人民向往、依靠人民力量、坚持人民共享和坚持人民标准,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更加明确、依靠力量更为明晰、评判标准更加科学。

(三)本质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优越性的根本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大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共同富裕既包括“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共同”的富裕,又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

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锚定的目标。尤其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3]116。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4]200,构成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始终把握时代特点,聚焦现实问题,深化共同富裕思想,拓展共同富裕实践。既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般性特征,又充分彰显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目标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持之以恒向前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8]22,而不是少数人、个别利益集团和部分地区富裕的现代化。为此,我们党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在“共同富裕”的逻辑指导下,以实现农民富足、农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为关键点,着力解决“三大差距”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但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现代化建设成果,并不意味着同等富裕,财富共享一定不能落入平均主义的窠臼。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8]22物质富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推进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拓展。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推动人民道德理想、思想文化、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又要促进优质精神文化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全民共建共享。只有当全体人民实现“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富足和“知礼节明荣辱”的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简言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重要追求目标和突出本质要求,既强调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又强调共同富裕的关键性;既强调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又强调共同富裕的差异性;既强调共同富裕的物质性,又强调共同富裕的精神性。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追求,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条件。

(四)现实路径:构建“五位一体”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向度发展模式,强调整体性建设和全面性发展,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均衡发展模式和现实路径。

第一,经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富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28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经济建设,就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升级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高速增长的传统经济体系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转换过程;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由此,通过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富国强。

第二,政治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4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趋势。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同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8]37。由此,通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化人民民主。

第三,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42-43,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极大发展,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持续的文化繁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支柱”,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落地生根创造文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创建文化支撑。由此,通过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现实路径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

第四,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12]202。新时代新征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要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创建就业岗位;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由此,通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现实路径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稳定。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美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16]19回顾历史,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以资本为中心,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掠夺无限化;并且由于资本逻辑支配下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物质主义膨胀,形成综合性的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既超越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由此,通过创造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为现实路径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美丽。

总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每个方面既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五)实现方式:坚持和平发展

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深思中国近代的悲惨遭遇、把握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中国坚定地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排除一切干扰,消除“中国威胁论”质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中国与世界相互促进、携手发展。

第一,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17]3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理念。“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人际交往中承认差异的和谐友善关系;“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强调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①三段引文分别出自《论语·子路》《论语·学而》《尚书·尧典》。这些理念清晰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厌恶战争、崇尚和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启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坚持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中国近代的悲惨遭遇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长期侵略和欺凌,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了维护和平的决心。”[18]18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和平的环境,国家就难以谋发展、促改革、搞建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走世界近代史上一些大国走的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绝不把自己经历的浩劫带给世界人民,而是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19]4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和平与发展事业,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并且以实际行动夯实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社会基础,坚定不移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推动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因此,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坚持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是正确有效的战略抉择。

综上所述,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近代中国的悲惨遭遇和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所决定的。历史、现实都深刻昭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艰巨、过程漫长,只有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才能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光明未来。

(六)精神状态: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自立是新时代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积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自信自立强调要依靠自身力量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以高度的自信心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第一,以独立自主精神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20]67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立自主的精神基因,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独立自主的论断为原则遵循,在探索现代化的实践中生动诠释了独立自主精神,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征程,更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21]128的清醒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实事求是是坚持独立自主精神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制定方针政策,作出战略部署;自力更生是坚持独立自主精神的核心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尤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自主创新是坚持独立自主精神的内在驱动,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第二,以高度的自信心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12]29以自尊自信的精神状态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故步自封,是因为我们探索并走上了一条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价值意识与中国具体时空环境相结合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破除了西方现代化的“定式”,开创了更具包容性与协调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在中华民族逆势崛起中铸就了道路自信;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所抱持的积极认同、坚定信仰和自觉遵从,在理论飞跃和理论创新中铸就了理论自信;是因为我们构建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的制度链条,在广大人民对我国制度规范、制度运行和制度绩效的积极肯定和认同中铸就了制度自信;是因为我们积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下人民对文化发展的诉求,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传承、高度认可和创新发展中铸就了文化自信。

一言以蔽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开辟、探索、推进和深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这张答卷必须以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三、镜鉴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续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视域中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不仅从理论上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也在事实中证明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人类现代化道路是可行的。由此,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和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历史终结论”对现实进行非理性预判,极尽美化资本主义历史,肆意丑化共产主义历史,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宣告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是人类历史上的最优样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实践逻辑为主导构建的多维并举、全面推进的现代化图景,使“历史终结论”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使世界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其三,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了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22]93,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和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仍会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推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就要在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做好与资本主义既斗争又合作的准备,携手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建设比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拓展科学社会主义本身的立场和价值。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证伪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有益参考。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证明西方普世性现代化理论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指导。西方普世性现代化理论极力兜售并通过各种意识操作方式让发展中国家复制西方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和经济上的市场资本主义。而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其他现代化国家的有益经验,深度剖析世界历史图景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自主性现代化理论。并倡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历史文化、现实境遇探索符合自身的现代化理论。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证明西方“串联式”的现代化路径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项。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是与早发内生国家“串联式”现代化不同的“并联式”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的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过程,而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过程。这种“时空压缩”叠加发展的现代化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现代化各领域的齐头并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启示广大发展中国家“串联式”并非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顺次。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就证明“国强必霸”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逻辑。依靠武力对外扩张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些大国崛起的老路,因此他们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和刻板思维模式臆测中国的现代化崛起之路。但中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强而不霸”“和平复兴”的发展逻辑正确处理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世界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三)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创造了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文明新形态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64,展现出中国式现代性文明的最新样态。其一,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消解了“文明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对立,倡导人类文明的多样共存与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11]469,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生动力。但持“文明冲突论”者却肆意夸大“异质”文明之间的对立性和排他性,试图将本来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单一化,这势必会造成世界文明版图的退化和文明极化发展的加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把握文明的发展逻辑,尊重人类多元文明的客观差异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8]52,实现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不仅开辟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而且铸就了并行不悖的世界文明发展新格局。其二,中国式现代性文明坚持以胸怀天下的文明情怀构建全球治理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眼光、天下情怀深刻分析当今世界是利益共同体、风险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从而凝聚起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向着公平正义与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塑造了“共融共生”的文明新秩序。其三,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摒弃资本主义文明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片面性,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结构的全面性与均衡性。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在资本逻辑的控制和主导下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也忽视了人类文明的整体性。中国式现代性文明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总体形态,形成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极大地升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引领人类文明朝着更完善、更丰富和更先进的方向积极演进。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共同富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