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民间布老虎视觉造型参与式设计

2024-04-15 05:47耿阳孙世瑶
设计 2024年7期

耿阳 孙世瑶

摘要:解决在相关设计中存在缺少深入的田野调研、设计成果的创新性不够明显,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并结合上述问题通过参与式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邀请辽西民间布老虎非遗传承人伊宁老师共同进行布老虎视觉造型设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以及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共同探讨我国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的设计方法。虎文化是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的关键,也是展开设计工作前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以布老虎的五官造型为案例进行分析,提炼传统布老虎的面部造型元素,并将其应用到新的形象设计中。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经过基础调研和访谈,总结归纳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的视觉形象设计重点,其主要表现为3个核心内容,分别是五观优化、设计创新、保留特色。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视觉形象设计;虎文化;民间布老虎;参与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J0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7-0033-03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in-depth field research, lack of innovation of design results, and lack of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tc., and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issues through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achieve innov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Teacher Yi Ning, non-genetic inheritor of the Tiger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was invited to carry out the visual modeling design of the Tiger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visual image of the folk cloth tiger in our country. Tiger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key of folk cloth tiger visual image design, but also the key content to be understood before launching the design work. Taking the facial modeling of tiger clot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fines the facial modeling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tiger cloth and applies them to the new image design.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through basic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summed up the western Liaoning folk cloth tiger visual image design focus, its main performance is three core contents, are five views optimization, design innovation, retention of features.

Keywords:Anthropology of art;Visual image design;Tiger culture;Folk cloth tiger;Participatory design

引言

民間布老虎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史和民族史中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价值。对于“虎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传承,同时也可以丰富民间美术史的研究内容。民俗艺术的发展和延续主要依靠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母系亲缘传承。民间布老虎手工艺是见证地域发展变迁的非文本类载体,在华夏大地各个族群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乡村手工艺者坚守信仰、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创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布老虎。包含了独特的制作技巧和情感注入,这种手工制作带来的亲切细腻的感受,是机械化商品无法呈现的。但手工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存在工时长、成本更高等问题。现代设计方案应更加注重在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性的同时也要彰显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特性。

一、民间布老虎的文化溯源

民间布老虎的造型风格具有多样性,但它们并不是仅凭想象自由创造的,而是能在商周文化、良渚文化以及两者文化结合上找到一定的相似性。虎头纹和兽面纹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国家王权的重要象征,常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虎头纹的特征是顶部环耳、金文字“臣”形眼、竖向鼻形,鼻内有内向螺旋纹且无肢体的造型。在我国民间布老虎的造型中,眼睛的造型大多数是同心圆或者金文字“臣”形眼。鼻部造型通常是上窄下宽的水滴形和上下通宽的细长形这两种情况。[1]这两种鼻部造型都继承的是古代的玉器、石器的原始造型。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崇虎是希望可以借助虎的形象震慑邪恶势力、避灾镇宅、保护自身和后代健康。[2]地域、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民间布老虎的五官造型和制作方式有所不同,民间艺术的创作的随意性,也导致布老虎的造型千变万化,但创作的源头和基本形制离不开商周青铜器纹样。

二、民间布老虎的视觉元素分析

民间布老虎的五官装饰及工艺手法种类丰富,在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中应经过多层次的艺术处理融合,借用形态的提取和纹样重构来表达民间布老虎内涵的民俗艺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民间布老虎的耳朵造型大多是立体样式;眉部大多形似祥云、柳叶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装饰图案。在本次设计中重点提取的五官元素为占布虎头部分较大面积且比较突出的眼、鼻、口齿部分。

(一)布老虎的面部造型元素提取和构成分析

伴随着民间习俗的发展,布老虎的各种艺术造型也有所不同。百姓认为虎形象能够保卫子孙安宁,于是在民间布老虎的创作中布老虎的眼睛形态大多圆润饱满、眼梢上吊、颇具威严和气势。大多数民间布老虎眼睛的外部轮廓是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上扬水滴形状,眼部中间使用正圆形作为眼珠进行点缀,同时也使眼部形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如图1,总结归纳现有民间布老虎眼睛的形态。

民间布老虎的鼻部形态蕴含着古代纹样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在现代设计元素提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民间布老虎的鼻部装饰纹样可大致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动植物组合纹样等。古代百姓喜爱将象征着“多子”的鱼作为装饰元素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多子便是兴旺强盛的象征,而鱼和布老虎的结合更象征着多子多福、家族兴旺。[3] 民间的手工艺人在制作布老虎的过程中,将现实存在的动植物赋予美好的寓意,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大胆的想象转变成为具有民俗艺术内涵的装饰纹样。民间布老虎鼻部形态的大致分类如图2。

现代民间布老虎口齿部分的形态与西周晚期的青铜虎尊的嘴部和甲骨文中的“齿”字极为相似。布老虎口齿部分的制作,既有用布料和针线缝制的平面刺绣式,也有用谷糠或是棉花填充的立体夸张式样。布老虎作为一种以儿童为主要群体的民俗玩具流传至今,为了适应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虎嘴在样貌上也做出了极大改变。现代民间布老虎的夸张獠牙被弱化,虎嘴的形状也从凹字形逐渐向微笑的月牙形靠拢。常见形态如图3。

(二)布老虎的身体造型元素提取

1.装饰纹样分析与元素提取:民间布老虎的身体部分的造型形式并不单一,但大多都是与其他有着吉祥寓意的动物进行结合创作。布老虎的造型上身子略长、尾巴高高上翘显得布老虎生气勃勃,老虎体内的填充物是农家随处可见的麦糠、棉花等农作物。象征辟邪的抽象五毒图案、色彩明艳的牡丹花、清雅美好的莲花、多子多福的石榴等花果动物经常会作为装饰出现在虎身的制作上。这些装饰图案不是简单地描绘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而是将这些元素放到民间布老虎的创作中,寄托着民间手工艺者的爱意与期待。

2.色彩运用分析与概括提取:制作布老虎的布料颜色选择与流传方式主要是乡村中的代代相传,以及手工艺者个人审美的差异和对色彩的不同理解。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布老虎的制作用色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东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辽西民间布老虎也不是以传统的中国红布或花布为制作材料,而是选用象征着东北方向的青色布料。在当代的民间布老虎制作中,非遗传承人也会制作各色的布老虎供大众根据个人喜好选购。

三、辽西民间布老虎的参与式设计

本次设计面对的理解欣赏人群主要是儿童和青年人群,其次是成年群体,所涉及的人群年龄相对多样化,所以本次造型设计要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过程关键在于从布老虎本身的具象元素提取转换到意象的民俗文化表达,用最朴实的视觉符号传达出布老虎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民俗文化内涵。

参与式设计是以使用者的角度命名,但是真正实现必以设计者为前提[4]。按照设计过程参与方式可大致划分为参与前期创意阶段、参与制作过程、产品后期使用;在设计者创意阶段,大众可直接参与探讨,使设计作品在形态、材质等要素方面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一)参与式设计主体

在民間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中,以传承人、设计人员、市场调研目标群体类别划分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设计原型为辽宁西部的锦州地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虎。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走访了辽西地区锦州市的省级民间布老虎非遗传承人伊宁老师,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和当地民俗文化相关问题的了解与学习并就民间布老虎非遗传承与保护相关内容与其讨论。[5]随着大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审美风格增多,具有原始地域性风格的民俗手工艺文化产品存在着单调乏味等问题,也不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审美需求。在参与式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由“主配”转向合作关系,参与者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单一设计模式,使两者关系模式由“主配”转向合作关系,同时更是在赋予产品更多内涵,这种“赋予”也象征着产品更人性化。[6]参与式设计研究重点在于前期乡野调研阶段布老虎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收集和与传承人沟通的方案设计阶段的辽西锦州地区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参与式设计,通过现代消费者的参与了解大众的偏好与需求,从而进一步升级优化设计方案。

(二)参与式设计过程

1.研究样本:在本次设计方案中,从非遗手工艺传承现状和市场需求实际出发,考虑大众在本次设计的参与度。在乡野调研中学习辽西锦州地区民间布老虎的相关民俗文化知识。通过市场调研提前了解市场主要消费群体对于民间布老虎的了解程度与类型喜好,从而结合大众意见确定需要着重点优化改造的设计点。与此同时,在方案设计前期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到更多的现代审美需求和审美偏好信息,辅助设计者进一步优化修改方案。笔者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市场数据调研。本次问卷主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民间布老虎视觉设计的具体细节作为主体,目的是了解现代青年为主的目标用户群体对传统民俗类产品设计的喜好方向,内容涉及调研目标人群对民间布老虎的历史民俗文化了解程度、现有设计的满意程度、创新设计方案预设等三方面;第二部分是目标人群基本信息的题项,确保调研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经过一个月的调研工作,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根据样本数据显示,目标人群在18-25岁的占43%、25-35岁的占38%、35-45岁的占13%、45-55岁的占3%、18岁以下的占4%。调研人群中80%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男女比例各占50%。除此之外,超过80%目标群体表示应该赋予产品一定的功能性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60%目标群体对民间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浓厚的兴趣,64%目标群体对使用中国传统视觉色彩进行搭配表示喜爱。本次设计研究结合目标群体的年龄构成、文化基础、对民间布老虎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本次创新设计的预期等情况,适当缩小了研究样本的范围。本次设计研究选取具有市场代表性的用户作为研究样本,符合条件要求是:年龄在18-35岁、本科文化基础、有固定职业或固定收入、对中国传统民间布老虎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设计有想法和期待。

2.半结构化访谈分析:通过前期问卷统计目标人群的基本数据,发现目标人群缺乏对民间布老虎的民俗内涵了解和制作经验。为了保证本次参与式设计研究的顺利推进,笔者将访谈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第二环节是根据问卷调研内容和传承人进行布老虎视觉形象的初稿构建,将前期调研结果以及在锦州市田野调研的模拟布老虎五官的成果和传承人进行沟通交流。根据样本数据选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围绕非遗传承人的自身学艺传承经历、布老虎的制作工艺及流程、民间布老虎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非遗传承人对布老虎创新设计的看法进行讨论。在交流访谈过程中,用拼贴的方式完成辽西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初稿设计,如图4。首要保留的是民间布老虎头上半部分具有明显视觉效果和老虎特征的“王”字,体现布老虎在民间是可以辟邪驱害的瑞兽,在五官中重点提取的设计元素为占布虎头部分较大面积且比较突出的眼、鼻、口齿部分。弱化夸张尖锐的獠牙元素,使布老虎的设计形态更加憨态可爱,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和心理需要。其次,在装饰纹样方面尽可能在本次设计中和布老虎的面部五官图案素提取相结合,在创新的基础上使整体形象设计和谐一致。经过详细讨论布老虎的用色方案和细节设计。如此得到设计作品才真正做到对民间布老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创新设计和真正传递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3.改进测试与反馈:在此阶段,通过问卷调研与校园采访的方式得到用户群体的反馈。设计者完成初步设计后,抽取部分市场调研样本人员介入后期设计完善過程。本次反馈调研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反馈人群基本信息的题项,确保反馈调研样本数据与前期保持一致;第二部分是以民间布老虎视觉设计成果作为案例,了解目标用户群体对本次设计的改进优化方向,内容涉及调研目标人群对本次设计方案的满意程度、优化改进建议两方面。本次反馈调研结合过往经验,适当缩小了调研样本的范围。经过一周的反馈调研工作,发出反馈问卷100份,校园随机采访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根据反馈数据显示,超过85%的反馈数据表示对本次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较为满意,其中80%反馈意见为希望在下一步色彩搭配方面可以采用更加和谐的色调并采用古代历史文化元素,64%反馈建议为希望民间布老虎面部神态更加可爱。在功能需求方面更加偏向于便于携带、使用率高、略带装饰性的产品。群众参与的行为过程是对民间布老虎新的视觉形象注入感情的过程。在作品设计的后期阶段,由制造者加工成型,面向大众市场。

(三)设计方案展示

结合调研数据和非遗传承人对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的理解与制作,笔者从民间布老虎的五官优化、设计创新、保留特色3个方面提出设计建议,并展开设计实践。

1.优化五官样式,强化神态设计:由于调研中目标群体呈现出对设计形象简化和可爱化的喜爱,对布老虎的原始形象接受度不高,所以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的表现形式应发生改变。研究中发现,目标人群对民间布老虎的五官建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民间布老虎的原始形象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面部表情过于死板严肃;再有,原始形象中的布老虎獠牙突出会造成儿童恐惧心理。基于上述调查,面向新时代市场的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应该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在原有基础上将布老虎的五官样式进行简化,增加大众接受度和喜爱度。根据青年群体的反馈,在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中,适当弱化獠牙在面部的存在感以及优化其他以眼睛为代表的五官。

2.保留地域特色,重视传统民俗: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不仅体现在视觉的美观性,还应当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地域特色的保留。在设计中,首先应当保留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五官中涵盖的地方特色文化。本次辽西非遗布老虎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完整地保留了辽西地区民俗文化和崇虎习俗。自古以来,辽西地区的百姓将虎形象尊为“山神爷”,在民间布老虎的五官造型上具有鲜明的萨满文化遗存。笔者在鼻子的设计部分融合了萨满文化中“柳树妈妈”的部分形象,提取柳树枝丫的元素应用到面部通天树的造型,象征着通天通神和对虎神文化的崇拜;在眉毛部分采用东北地区特有的柏树叶子作为眉毛形状,内部勾勒树枝形状;眼睛部分的设计沿用传统上扬的水滴形显示威严.通过五官和形态上的改变,展现出辽西特有的地方特色风格。在本次辽西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在注重视觉风格的同时也应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特点。

3.造型设计创新,提升产品功能性:想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在设计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单靠改变辽西民间布老虎的五官是无法实现的,在设计作品中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在访谈中,反馈调研数据对布老虎原有的色彩搭配表示不满,并希望可以使用更加舒适协调的色彩搭配方案并在设计中增加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需要设计者在原始色彩方案上作出巨大改变。原始形态的民间布老虎作为传统的民间玩具在用色上大多简单随意,笔者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选用五行中代表北方的青色作为底色,并在古画中提取颜色进行搭配如图5。面向现代社会的布老虎视觉形象设计应该改变其原始形态,活化躯干和四肢,从而提高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度。笔者在设计中放弃原始的传统造型,改良为现代玩偶形象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儿童心理需求。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增加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性,如图6:棉麻材质的布老虎既保留了布制品柔和温暖的特质,同时内置可识别门禁或公共交通的NFC芯片,方便用户的日常出行,大幅提升民间布老虎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和使用率,后背位置设置开口处用户可按需进行更换。通过便于携带的挂件方式,体现出布老虎在民俗文化中的镇宅神寓意和健康保护神的形象,更好地发挥民间布老虎的民俗文化价值。

结语

本研究运用参与式设计和半结构化访谈法,经过基础调研和访谈,总结归纳辽西地区民间布老虎的视觉形象设计重点,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核心内容,分别是五观优化、色彩和造型设计创新、保留地域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农业文明时代的手工艺产品,其传统的制作工艺、造型和用途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让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条件下为现代社会贡献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7]民间布老虎发展历史悠久,也有部分民俗意义存在地域性差别。在辽西地区的民间布老虎视觉形象的设计中,目标群体参与调研,进一步推动布老虎的民俗文化探讨。对传统民俗手工艺进行创新设计,让民间手工艺者参与到整体设计过程中,和设计者共同开发出更加适合本土化的创新设计,发挥出民间非遗手工艺人自身的优势。在多方的参与的设计过程中,应当赋予每位参与者充足的表达的权利,特别是非遗手工艺者,他们不仅仅可以为布老虎新的形象设计提供丰富的制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十分了解民间布老虎制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民俗意义和情感寄托。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满足受眾群体的情感需求,保持民间布老虎在人们现代生活的活跃度,让传统玩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做到民间布老虎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基金“乡村振兴战略下辽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创新性传承研究”(XYLC2007160)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22JZD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童琴. 《说文解字》"祖"字释义考辨[J]. 汉字文化,2008(4):3.

[2] 马明堂. 基于非遗手工艺传承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乡村科技,2021,12(29):3.

[3] 吴卫,王静. 明代缠枝纹视觉艺术形式特征探析[J]. 艺海,2013(4):3.

[4] 赵娜.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构建[J].设计,2013,191(07):183-185.

[5] 赵宇. 基于参与式设计理念的粤北瑶族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6] 赵娜.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构建[J].设计,2013,191(07):183-185.

[7] 王仲,高悦.“非遗”视野下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设计,2016,240(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