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对旅游小企业主获取经营资源的影响

2024-04-15 07:36尹寿兵顾明旭杜彬
关键词:社会交往宏村

尹寿兵 顾明旭 杜彬

摘要:社会交往是个体或组织获取所需资源的重要途径。旅游小企业主在企业经营、日常生活和休闲过程中与不同群体开展社会交往,可从中获取经营所需资源。以旅游小企业集聚的皖南宏村为案例地,分析小企业主社会交往对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类型可以分为情感性交往、混合型交往和工具性交往。旅游小企业主通过社会交往能获取到知识资源、运营资源、政策性资源和心理性资源,进而影响旅游小企业成长。研究结论丰富了社会交往的研究内容,也为旅游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交往;旅游小企业主;资源获取;宏村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章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1-0044-08

旅游小企业是旅游目的地最活跃的经济组织单元[1]。凭借灵活的经营方式、较低的成本投入及进退门槛等优势,旅游小企业已逐步成为旅游企业的主体[2]。企业主是小企业主要乃至唯一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为直接和重要[3]。因此,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对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获取稀缺资源的非正式机制,且企业主在关系网中的影响力越大,能获得和利用的资源就越多[4]。就旅游小企业而言,企业多为企业主及其家人所有,规模小,自身擁有的资源有限,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主与其亲属、同行或非同行、顾客、政府服务部门等不同群体开展广泛的社会交往,以获取所需资源[5]。因此,旅游小企业主如何开展社会交往,其社会交往是否存在差异,又是如何影响资源获取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1 文献回顾

1.1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类开展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要件[6]。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往来而形成的,是“人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明显外化的表现”[7]。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将交往分为血缘家庭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三个方面,确立了交往理论的基本框架。关于社会交往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上,Habermas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言理性范式”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协调而产生思想道德、语言等精神方面联系的活动,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为核心[8]。实践层面上,White提出关系是市场的基础,经营者们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遵从共同的行业规范,从而建立起互信关系,维持市场秩序的稳定[9]。Granovetter在对美国波士顿郊区工人研究中,将社会交往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提出弱关系更能将不同的群体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工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10]。边燕杰则指出在中国情境下,强关系更有利于获得工作[11],因为中国社会关系存在“差序格局”,故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内而外扩展的。社会交往的广度与交往范围、接触对象的数量,以及所涉及社会群体有关,交往深度则与双方投入的情感和信任程度有关[12]。杨国枢从社会交往角度将关系划分为工具性交往和情感性交往[13]。黄光国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情”“面子”“关系”等本土性概念,构建了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架构,并依据人与人交往中包含的情感和工具成分的多寡,将人的关系划分为情感性、工具性和混合型三类,揭示了中国式交往关系和交往行为法则[14]。

旅游社会交往是社会交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旅游地东道主与游客间的主客交往和作为旅游地东道主的当地居民与旅游从业者内部及之间的交往[15]。Pizam指出旅游者和东道主之间的交往程度越深,越有利于旅游者产生积极的正向情绪,进而有利于提高游客旅游体验[16]。Pavlovich指出旅游目的地组织之间的交往有助于隐性知识等资源的传递和竞争优势的获得[17]。孙九霞等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园交往空间变迁发现,旅游开发使得旅游地的居民和旅游者、当地政府、开发公司主体等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和复杂,且不同主体间逐渐形成了以亲缘、经济利益和传统文化等为基础的交往关系,交往内容也表现出层级性特征[18]。

1.2 资源获取

企业在激烈市场环境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所拥有的资源。即企业拥有或能够支配的、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组合[19]。当前关于资源获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过程论和效率论两个方面。过程论强调资源获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企业在识别并确认企业所需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所需资源并为企业所用的过程。效率论强调的是资源获取的效果和效率,一般指的是其对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所获取的资源数量越丰富,异质性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20]。

资源获取过程主要包括明确资源获取类型和资源获取渠道两个阶段。在资源获取类型的划分上,早期学者Barney将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三大类[2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逐渐将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商誉资源、创新资源、知识资源等也纳入成熟企业的资源体系中。刘预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知识资源和运营性资源,其中知识资源包含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运营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和市场定单等[22]。刘芳、梁明耀等在其基础上指出,政策性资源对企业成长同样重要[23]。Hmieleski等发现内在的心理性资源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主提升自身抵抗力以应对各种压力[24]。同时,情感上支持还有利于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知识共享程度。张环宙在探究资源获取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绩效的影响时,也将心理性资源纳入其中,证明心理性资源对企业经济绩效和家庭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25]。资源存在于各个社会组织和各类社会成员中,需要企业寻求适当的途径来获取。社会关系网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企业获取经营和发展需要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个体社会关系网络质量越高,交往越频繁,其获取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26-27]。郭强、尹寿兵等提出企业主可以凭借其先赋条件和自致获得初始资源,并通过亲属互动、邻里互动、同行互动等手段获得所需的同质资源与异质性资源[28],获取的资源数量越丰富,异质性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

社会交往是企业获取各类资源的有效渠道。但当前研究多基于静态的、已有的关系网来研究其与资源获取的关系,只能反映一种链接状态[29],只有当主体与他人产生动态的交往互动后,嵌入在关系网中的资源才能被利用和动员,才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本。由于规模小、资源有限、经营者与所有者一致等特征,旅游小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企业主与外界建立和维持交往关系以获取所需资源,且交往的质量越高越有助于个体之间产生支持意愿,促使小企业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从社会交往视角切入,探究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案例地简介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千米。村落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宗族文化、伦理观念至今尚存余风,是徽商和徽州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我国典型的传统村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宏村旅游小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是当地居民利用自家房屋为游客提供简单食宿,直到2000年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当地市场,促进旅游小企业迅猛发展。至2021年,宏村旅游相关产业经营户有近500家,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1,经营范围涉及民宿客栈、餐饮小吃、旅游土特产品、旅游手工艺品、布艺品等多种类型,日益多元化、年轻化、主题化。

在地域文化、宗族关系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宏村旅游小企业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方式。在村落内部,受到传统血缘亲缘关系和地理邻近性的影响,旅游小企业的初期社会交往主要建立在血缘和地缘等先赋性关系基础上,村落内部交往频繁,具有较好的信任基础。后期,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小企业自身成长,业缘关系不断拓展,旅游小企业的社会交往对象日益广泛,旅游地内各类群体间社会关系特殊且复杂,相互之间互动交往频繁,为本文研究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场所。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收集研究资料。在文献梳理和前期调研基础上设计针对旅游小企业主的访谈提纲,与宏村旅游小企业主面对面深入交谈,了解旅游小企业主或企业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与各交往对象之间的交往内容和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等信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让受访者介绍与其交往频繁的其他企业主接受访谈,扩大信息源。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兼顾了企业经营类型、开业时间、空间区位和业主籍贯等要素。同时,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还与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旅游管理公司等不同身份人员交谈,从侧面对已建立的结论进行检验,形成三角互证。此外,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宏村旅游小企业分布、经营类型、经营环境及旅游小企业主的日常经营、交往行为,采用录音、拍照等非文本手段,收集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信息。

研究者于2021年8月30日至9月5日、2021年10月19至10月23日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访谈旅游小企业主37位,乡镇政府、村委会、旅游管理公司等工作人员5名,得到了大量访谈纪录与二手资料(表1)。

3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类型

费孝通指出中国人以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自己与他人交往的依据,以自身为圆心,离自己最近的被视为“自己人”,关系最为亲密,关系较远的则是“外人”,“内外有别”是交往行为的特殊主义逻辑[30]。旅游小企业主与其交往对象关系的亲疏远近影响交往态度及其所采用的交往原则和交往策略。旅游小企业主与家人之间具有深厚的情感联系,能最大地满足企业主个人的情感需求。血缘是人与人之间最稳定的关系,地缘和血缘紧密联系,是血缘的投影,共同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涉旅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原亲属、近邻关系逐渐演变为竞合关系,传统亲缘和地缘关系呈现出利益化和理性化倾向[31]。“现在我们家亲戚基本上都在开店做生意了,大家关系也很好,但是关于生意上的一般也不会说的太深,因为大家其实也是有竞争关系在里面的,像是你家生意好、人家差一些,那你说多了就不太好了”(A05)。在这种情况下,以情感为主导的关系退回到家庭内部的亲密成员之间[32]。因此,本文将旅游小企业主与家人的交往同与亲戚、朋友等的交往区分开来。

首先,旅游小企业主与家人的交往主要围绕家庭日常生活、休闲和小企业经营等生产、生活琐事展开,共同为改善家庭生活和促进小企业发展出力。“我们每天基本上也就是这些事情,因为家就在这里,一日三餐过日子嘛,有客人来就做生意,看看客人有什么吃饭、住宿需求啊,我们就提供,没客人的话就在家玩或者忙自己的事情”(A20)。中国传统社会偏重情理与人伦,使人的情感天然具有“礼”的规范和“义”的责任[33]。宏村内旅游小企业规模和体量较小,且从业者大部分是当地居民,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主要由企业主及家人承担经营管理工作,利益一体、不分彼此,其互动带有一种义务性的责任和意识。“我开这个店,和我爸我妈他们一起,有生意大家就一起做,因为家就在这,都是一起的,不存在什么‘帮不帮的问题”(A29)。血缘是强有力的纽带,是保障企业主及其家庭生存最可信赖因素[34]。同时,血缘伦理也约束着家庭成员的行动和交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是传统文化下典型的血缘伦理规范,促使家庭成员保持和睦的交往状态。“现在店里是交给我儿子媳妇在管了,他们忙,我就给他们带带小孩,稍微给他们减轻点负担,都为了这个家好”(A07)。

其次,旅游小企业主与亲戚、同行、同乡等基于“熟人”之间的交往有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认同感,甚至彼此相熟,无形中形成了关系网络。交往双方相互认识,并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这种情感并没有亲密到能使其随心所欲地向对方表达真情实感。不同于家人之间以情感为联结的交往,也不同于生人交往下雙方可以轻松而毫无负担地主张权利,熟人间的交往兼具情感性和利益性,人情互惠是维持其内部秩序和交往规范的重要依靠[35]。王德福指出施报平衡是熟人社会最重要的交往逻辑[36]。交往双方心里各有“一本账”,互动既带有明显的回报预期,又有出于情感的责任驱动,讲究的是一种“礼尚往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互助互惠关系[37]。“这就是你帮我、我帮你的事情,我给客人推荐你的客栈,但是下次你有多的客人却不考虑我,我也就不会再给你介绍生意了”(A11)。在长期的交往和互动博弈中,旅游小企业主与其交往对象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认同的交往规范,这种规范以情感或信誉等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及群体间的舆论约束发挥作用,交往双方在情面和利益权衡下保持长期友好的交往关系。“我和他们已经合作很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朋友了,但是做生意嘛,也需要投资,过年过节啊给人家发个问候啊或者经常走动一下,不然就断了”(A32)。

最后,旅游小企业主与游客、政府及行业工作人员等“生人”之间的交往可视为一种理性交换行为,交换内容包含经济、知识、信息、实物等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38]。一般情况下,这种交往短暂且不稳定,通过评估所获资源价值衡量交往的意义和必要性,遵循的是公平交易原则。旅游小企业主依据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支付意愿提供相应的服务,双方在公平交易中获得需求的满足。“我这边这些房间就平价一些,一百多一点,但这样低的价格,我不可能说有多好的条件,就是保证干净卫生、然后基本的住宿能满足也就差不多了。旁边是我去年刚租下来的,新装修过,设施也配的是最好的,条件比这边要好很多,但是价格就要高一点,看客人选择了”(A12)。

分析发现,在血缘、地缘与业缘的多重影响下,宏村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存在较为明显差异。情感和利益是影响其社会交往的两大重要因素。旅游小企业主与其“家人”之间以情感为导向,遵循的是需求准则;和“熟人”之间的交往兼具情感和利益导向,以人群互惠为交往原则;和“生人”之间的交往则主要以利益为导向,遵循的是公平交易原则,这与黄光国的研究[14]吻合。因此,本文在借鉴其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主交往中涉及的情感和利益成分及其交往原则的差异,将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划分为情感性交往、混合型交往和工具性交往三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以情感为导向的情感性交往中也可以有利益考量,以利益为导向的工具性关系中也可以含有情感成分,只是不占据主导地位。在不同关系基础上,旅游小企业主分别依据需求准则、人情互惠和公平交易原则开展情感性交往、混合型交往和工具性交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往关系。

另一方面,旅游小企业主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或巩固与不同群体之间的信任合作,促进自身小企业的长久经营和发展。不同关系的亲疏远近和交往经验,决定旅游小企业主与交往对象的信任基础。Luhmann依据信任建立的方式将其分划分为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规范准则约束为基础的制度信任[39]。林聚任在其基础上,又将人际信任细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40]。特殊信任主要是对血缘亲人的信任,是“深度信任”,普遍信任是存在于多数人之间的“浅度信任”,是对他人所抱有的积极性预期[41-42]。旅游小企业主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性交往,以血缘关系和情感联系为纽带,彼此间的信任合作是天赋性的、较为稳固的,是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43]。“我自己也开店,像现在我做餐饮这个店现在就是我们一家人一起,我爸我妈我弟,然后忙的时候就请我表哥或者家里其他亲戚来帮一下忙,能更放心一点”(G05)。旅游小企业主与“熟人”间的混合型交往,可认为是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糅合。旅游小企业主工具性交往则更多依赖制度信任,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和约束下的公平、正义的互信互利。双方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密切的联系,并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旅游小企业主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原则和群体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交往行为,为信任合作提供保障。“有些客人离店的时候,可能要我帮忙找车送到车站或者哪里的,我把客人交给他肯定是因为我信任这个司机,因为如果这个司机做得不好,宰客啊或者没到地方就把客人放下来了,那客人肯定不开心的,也会降低对我的评价,毕竟是我给找的车”(A11)。良好合作促进了深层次交往,呈现良性循环态势。同时,也存在交往效果差强人意,导致不信任或原始信任关系衰退的情况,企业主得到的结果与期望不符,重新考虑两者之间交往关系,甚至导致交往关系由情感性向工具性转化。

4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与资源获取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仅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交往还反映其社会资源获取的一般情况[44]。对于旅游小企业而言,除直接购买外,企业主个人及其家庭的社会交往是其获取资源的主要手段。

4.1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能促进知识性资源获取

知识获取常发生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沟通、模仿习得新知识技能,在互动中获取和应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5]。出于家人之间的关系保证和情感联系,彼此间相互信任、交往频繁,相互之间共享意愿和共享数量高,知识接收方不会担心信息失真,知识转移方也不会担心对自己带来损害[46]。同时,高亲密度和信任度为企业以低成本获取复杂知识和隐性知识提供了多种途径,保证了知识传递和获取的效率,使得旅游小企业主能容易、及时、准确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等[47]。但由于情感性交往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知识资源有限且具有冗余和重复性,需要旅游小企业不断地与外界建立混合型交往和工具性交往关系,扩大知识资源来源渠道[48]。在与邻里、本地或外来同行、游客、行业协会等群体日常交往中,旅游小企业主主动地观察、学习或潜移默化地接收到关于市场、管理或服务等方面显性和隐性知识,并运用到企业中,促使企业及时掌握和更新经营理念,及时作出反应。“我自己有时候也去别人家店里转转,出去玩也会看,比如我之前看朋友家的亲子房间里面会放一些什么跳棋啊、儿童拖鞋什么的,小朋友来就很方便,我觉得人家这个就做得挺好,我自己都没注意到这些,小朋友来就穿大人的拖鞋,然后我回来立马就增加了这些儿童用的东西。虽然大的硬件的改善可能难度会大一点,但是这些小方面力所能及的我们都会尽力去改善”(A12)。

4.2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能促进运营性资源获取

依靠情感性交往和混合型交往筹措资源是小企业主首要选择。资金方面:旅游小企业主,尤其是一些年纪较长、学历较低的企业主,更倾向于选择向关系亲近的家人、亲友借款,获得经营资金。且出于血缘亲密关系及地缘群体压力,借款人不会违约,彼此间借贷更容易发生[49]。“我们不从银行贷款,不会操作啊,没有东西拿什么贷,一般都是从亲戚朋友那借一点,也不要利息,相互都能理解”(A03)。物质方面:家人、亲友能为小企业主提供经营场地、原材料、设备等方面支持,帮助小企业顺利创办和经营。“我这家店的房子是租我舅舅家的,租金基本上没什么压力,特别是这两年疫情困难,真的帮助很大”(A02)。李路路指出,人们更倾向于进入自己熟悉或具有熟悉社會关系的行业[47]。旅游小企业主同样如此,企业主所能获得的资源对其选择经营种类或拓展经营方向具有重要影响。“我现在就新开了一家特产店,从我姐姐、姐夫那里拿货,因为他们家原来就是做这些徽州的传统糕点的,以前是在黄山市开自己的食品厂,后来食品厂不行了,但是手艺还在,那刚刚好有这个基础可以利用”(A11)。人力方面:旅游小企业主要由家人或亲属等承担经营管理,较少由外招聘人员。“像我这种小店为节约成本,基本上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在店里做,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找我妹和阿姨来帮我”(A17)。客源方面:受限于传统古村落建筑体量,景区内小企业规模小,扩建受限,为提升竞争力,旅游小企业主与其相熟的企业或个人达成合作甚至是抱团发展,获取运营资源,相互间的熟人关系,也为履行合作内容提供非正式的保证。“自家住不下的时候都会相互推荐的,或者有些客人来了,但是觉得我家的房间比较贵或者不满意,我就根据他的需求给他推荐到别人家”(A11)。

随着游客增多及小企业发展,小企业主业缘关系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地与游客、同行或非同行企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展开工具性交往。一方面,工具性交往为旅游小企业带来资金支持,年轻、有闯劲、积极性较高的企业主,受教育和见识影响,注重与政府、银行等机构建立交往关系。“我这个投资比较大,基本上借不到那么多钱的,只有贷款啊,而且我觉得最好不要与亲戚朋友有金钱上的牵扯,这样会影响关系的”(A35)。另一方面,与游客、政府或协会交往能招徕顾客、保持客源稳定。旅游小企业与顾客间融洽的交往关系是塑造口碑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游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评价[48]。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口碑力量更加强化,消费者同时具有线下和线上人际网络;线上传播影响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这就要求旅游小企业主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对客服务,树立形象与口碑,增加信任程度,保障商业合作,吸引游客购买。“每个客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力”(A18)。同时,政府、行业协会组织的宣传活动,为旅游地带来大量客源,与官方层面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企业突破地域限制,塑造企业声誉,官方宣传形成了强烈的“光环效应”,具有权威性,易于被消费者认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上百年了,之前政府他们带舌尖上的中国来拍摄过,好多人在电视上看到特地过来尝”(A23)。

4.3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能促进政策性资源获取

就旅游小企业而言,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内部人员等对相关行业规定、行业动态、优惠政策了解程度高,且能够及时获取该类资源。因此,旅游小企业主与政府人员的互动和交往可以获得更多政策信息、融资便利和政策扶持等。“我们宏村和整个黟县这边政府帮扶有很多的,像我们退伍军人也有帮扶,创业也有很多无息贷款,都是政府补贴利息……但是得你自己先知道,然后去申请才会有的,不申请就搞不到”(A01)。行业协会一方面为其会员提供服务,促进企业主之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和政府的纽带,促进小企业和政府的信息沟通[48]。“我们协会有专门的人每天关注和整理相关政策、市场信息等,然后发布出来分享给我们的会员,他们有什么诉求,也会和我们交流,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会以协会的名义去和政府反映,成功的机率也会大一些”(G05)。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旅游小企业中,企业主个人的情感性关系或混合型关系在政策性资源获取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可以帮助企业主与政府的双向沟通。“前段时间我们县旅委要做宣传的短视频,就找本地网红拍嘛,我也是其中之一。然后也找到了那个‘w师傅,但是她跟我说没有太多时间,是不想去的,然后因为我跟汪师傅很熟嘛,是很好的闺蜜,我就跟她打电话说可以去,虽然说没有费用给我们啊,但是有政府做背景,你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然后她就签约了”(G04)。

4.4 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能促进心理性资源获取

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性交往是旅游小企业主获取关爱、温情等心理资源的首要渠道。能给企业主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和滿足,从而提升企业主的自我效能感。张环宙研究发现,来自家庭及伙伴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创业者保持平稳的情绪和积极的心理状态[25]。在情感支持下,企业主更能对自己企业保持信心和乐观,特别是在困难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抗压力和恢复力。“老话不是说家和万事兴吗,越是在那种困难的时候家人间的陪伴就越重要,因为如果一出现点事情就吵起来,那肯定整个氛围就更不行了,而且吵吵闹闹的客人也不敢来你家的”(A07)。与家人之外的群体交往同样能获得心理性资源。与亲友、同行、顾客社会交往中,旅游小企业主能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和尊重,放松心情、增强自信。“朋友之间经常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啊,心情当然好,也会更乐观,就比如说这个疫情,大家都没生意,一起排解一下心里会轻松很多”(A02)。

5 结论与讨论

依据古村落旅游小企业主交往的对象及其交往过程中涉及的情感和利益成分差异,可以将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划分为情感性交往、混合型交往和工具性交往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家人、熟人和生人三种交往对象。在情感性交往下,旅游小企业主遵循需求准则与其家人进行交往,相互扶持,彼此间的付出不追求对等的回报,共同为家庭或自家小企业的“兴旺”努力。混合型交往下,旅游小企业主与其交往对象间既包括情感上的连结又涉及利益,遵循人情互惠原则,在情面与利益的权衡下做出综合的行动决策。工具性交往下,旅游小企业主与游客等关系外围的“生人”之间的交往较少涉及情感关系,主要遵循公平交易原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信任合作的建立或巩固,在不同的关系基础上,旅游小企业主遵守不同的交往原则开展社会交往,并在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基础上达成信任合作,形成良性的交往关系循环。

通过社会交往,旅游小企业主能有效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性资源、运营性资源、政策性资源和心理性资源等,且交往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越有利于企业获取知识与资源,积累经验,越有利于其赢得竞争优势。情感性交往下,家人间具有深厚的信任基础,支持动机强烈,是旅游小企业主获取情感支持、知识、资金等资源的首要渠道,但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和重复性。混合型交往下,旅游小企业主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开展社会交往,熟人社会网络为彼此间的交往与合作提供非正式保障,有利于旅游小企业获取所需资源、开展社会合作。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不断增多以及企业主个人能力的增长,其业缘关系得以扩展,逐渐建立起和游客、同行、政府及行业组织等个人或群体的工具性交往关系,小企业主的社会关系网扩大、社会关系强度加深,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促进企业异质性资源的进一步积累。

本文将社会交往理论和资源获取理论引入到旅游小企业研究中,探究旅游小企业主的人际交往类型,丰富了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和资源获取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不是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互促”关系,良性的社会交往循环中,为企业获取资源和成长发挥作用。

本文的局限在于只从质性角度论述了旅游小企业主社会交往的分类及其对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但旅游小企业主和不同交往对象的交往对资源获取的贡献程度等方面尚未涉及,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补充数据,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古村落型旅游小企业主的社会交往状况,受到传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影响程度较大,与其他类型旅游地的小企业主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后续可以补充其他类型旅游地小企业的社会交往和资源获取状况开展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尹寿兵,郭强,刘云霞.旅游小企业成长路径及其驱动机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12):2503-2516.

[2]武真真,章锦河.近15年来国外旅游小企业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2,27(8):27-35.

[3]邱继勤.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以桂林阳朔西街为案例[J].经济论坛,2006(6):88-91.

[4]陈立旭.特殊信任、关系网络与浙商私营企业组织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12):3-10.

[5]陈岩. 中小私营企业主的社会网络研究——基于国内四地区中小私营企业主的访谈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13-14.

[6]陈志尚,赵敦华,李中华.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2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8.

[8]王太明,孙雪,梁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路径、演变形态及内涵意蕴[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17(1):6-9.

[9]李正彪.一个综述:国外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及其在国内企业研究中的运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58-61.

[10]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8(6):1360-1380.

[11]边燕杰.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3):1-6+48.

[1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2-178.

[1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71-201.

[14]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7-13.

[15]张红霞,苏勤,张影莎.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外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4):520-532.

[16]PIZAM A, SUSSMANN S. Does nationality affect tourist behavior?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22(4),901-917.

[17]PAVLOVICH K.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 tourism destination network: The Waitomo Caves, New Zea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24(2):203-216.

[18]孙九霞,张皙.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1):1-8.

[19]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6.

[20]BRUSH C G, GREENE P G, HART M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1,15(1):64-78.

[21]BAM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22]劉预,创业导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84-85.

[23]刘芳,梁耀明,王浩.企业家能力、关键资源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8):85-90.

[24]HMIELESKI K M,CARR J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 psychological capita and well-being[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27(5),96-103.

[25]张环宙.亲缘关系嵌入视角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生成与成长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181.

[26]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208.

[27]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中小企业成长[J].管理工程学报,2007, 21(4):57-61

[28]郭强,尹寿兵,刘云霞,等.初始资源、社会资本对旅游小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以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12):36-47.

[29]汤夺先,刘辰东,杨珍.东部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源资本化研究——以山东省三市为中心[J].民族研究,2020(2):41-55+142.

[30]王德福.论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3):79-85.

[31]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 1999(6):51-58.

[32]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9,24(1):64-95+244.

[33]陈维政,任晗.人情关系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比较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学报,2015(6):789-798.

[34]孙学喜.传承与背离:20世纪前期山东的乡村互助现象与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4):70-79.

[35]朱苏丽,龙立荣,贺伟,等.超越工具性交换:中国企业员工——组织类亲情交换关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11):119-134+160+187-188.

[36]王德福.论熟人社会的交往逻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3):79-85.

[37]任敏,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及其互动逻辑——试谈“差序格局”模型的扩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50-56.

[38]林炳坤,吕庆华,谢碧君.创意人才、工作特性与工作繁荣——基于同事关系的调节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4):63-77.

[39]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11-22.

[40]吕鸿江,吴亮,周应堂.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分类比较与演进规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6(12):123-139.

[41]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42]李桂華,卢宏亮,李剑文.中国式信任与企业购买决策——基于普遍信任与特殊信任的二维视角[J].软科学,2011,25(1):102-109.

[43]鲁小彬.当代中国熟人间的人际交往——对人际信任和交往法则变迁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1-114.

[44]黄维德,柯迪.社会关系强度对人力资本贬值的影响:工作压力与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7,20(5):94-104.

[45]陈如芳,徐卫星.企业网络关系嵌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J].科技与管理,2016,18(4):74-81.

[46]庞娟,靳书默.外部网络关系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视角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19-28.

[47]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J].社会学研究,1995(6):46-58.

[48]闵欣.民宿主客互动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61.

[49]闫婷婷. 社会网络对乡村社区旅游小企业成长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48.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Business Resources by Tourism Small Business Owners

YIN Shou-bing, GU Ming-xu, DU Bi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operation, daily life and leisure, tourism small business owners carry out social communication with different groups, from which they can obtain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for business. Taking Hongcun village in southern Anhui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small business owners on resource acqui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small business owners can be divided into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mixed communication and instrumental communication. Small tourism business owners can obtain knowledge resources, operation resources, policy resources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hrough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ch will affect the growth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es. The conclusions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urism enterprises.

Key words: social communication; tourism small business owners; resource acquisition; Hongcun village

(责任编辑:巩 劼)

收稿日期:2022-12-01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2YJAZH136).

作者简介:尹寿兵(1978—),男,安徽和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地旅游治理、社区参与旅游、旅游小企业发展.

引用格式:尹寿兵,顾明旭,杜彬. 社会交往对旅游小企业主获取经营资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7(1):44-51.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宏村
宏村
宏村金秋
宏村画卷
宏村:我的梦里江南
烟笼宏村
诗情画意 美不胜收 中国画里的宏村镇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