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合作中的设计思维模型初探

2024-04-15 07:45江加贝杨朔蒋欣然
设计 2024年7期
关键词:跨专业服务设计

江加贝 杨朔 蒋欣然

摘要:文章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旨在探索设计学科内跨专业合作中的设计思维模型。在理论层面,结合双钻模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总结了跨专业协作的历程,在实践中,通过对实际课程的观察和分析,整合设计思维与跨专业协作历程提出了三钻模型,并概括了每一颗钻中的应用工具特点和协作要点。该模型是一次初探,缺少在更多案例中的应用与讨论,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将在更多课程中进行实践与优化,为推动跨学科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专业;设计学;服务设计;双钻模型;老龄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4)07-0087-04

Abstract:Taking the Service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thinking model in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 design discipline.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the journey of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is summarized by combining 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and the cognitive social capital. The study proposed the Triple Diamond Model based on the practice to integrate design thinking and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journey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tual course,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ed tools and the key points of collaboration in each diamond. The model i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lack of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in more cases,with certain limitations,and will be applied in more courses for optimization in the future,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Interprofessional;Design studies;Service design;Double Diamond Model;Design for aging

引言

基于当前社会和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文科建设的呼声使得设计学科需要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呈现更为综合、交叉和开放的特质,注重融合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相关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这场变革的推动力源自对未来挑战的深刻理解,标志着设计学科正朝着更为广泛、多元的发展方向迈进。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艺术类院校的课程改革和学科重置势在必行。然而,相较于综合类高校,这样的改革并非能够快速实现,因此,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探索设计学科内的跨专业合作模式,为推动后续跨学科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艺术类院校设计学科中跨专业培养模式的困境與机遇

近年来,国内外对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研究备受关注,尤其在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设计学科的创新培养模式成为热点。设计学科在现代社会和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创新的培养模式直接推动着新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促进着创新产品的开发,并丰富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内涵。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融合是对传统文科的升级,旨在培养更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1]。然而,传统的艺术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主要以文科为主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学科资源支持方面的限制和不便。特别是设计学科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设计就更需要通过跨学科合作,汇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提供更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因此,对跨专业合作模式的探索可以成为这类院校中设计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模式,为跨学科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二、跨专业合作在服务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蓬勃发展的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中,服务设计已成为设计教育和课程中的重要议题[2]。服务设计课程通常面向设计类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均已开设了相关课程和研究方向[3]。然而,尽管当前许多院校开设了服务设计课程,但其实服务设计并不是设计学科的产物。其概念最初是由G·林恩·肖斯塔克(G Lynn Shostack)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管理与营销层面所提出,认为服务设计是对物质的成分(产品)和非物质的成分(服务)的整合[4],在经济、管理和商业领域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设计学领域中,直到1991年由比尔·荷林斯(Bill Hollins)正式提出,随后被科隆国际设计学院(KISD)的厄尔霍夫·迈克尔(Michael Erlhoff)与伯吉特·玛格(Birgit Mager)引入设计教育界[5]。尽管国内的服务设计研究和课程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5年,中国服务设计教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服务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3]。

服务设计被认为是设计思维在服务中的应用和体现[6],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融合了服务学、设计学、管理学和软件工程等学科的设计思维[7]。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用户体验,并通过设计思维平衡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出服务中利益相关者共赢和服务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方案。服务设计的输出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有形的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内容,因此并不限制于在设计学科中的应用。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建立一种以提高用户体验为目标,构建服务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方式。其流程与方法都是引导学生从更系统的层面去解决问题,其工具可以为不同背景的团队协同合作提供支持。因此,作为一个有利于跨学科背景合作的思维与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和艺术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思考和协作的能力,为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人才提供一定思维和方法上的帮助。然而,目前服务设计课程主要在设计类院校或专业开设,缺少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参与和协作。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接受课程的同时,无法更好地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理解服务设计工具的作用,以及其他学科和专业参与对于设计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这就使得服务设计思维和方法无法很好地发挥其价值。

综上,服务设计这门课程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环节[3]。开展课题的过程需要团队协作,来应对和解决问题。并且服务设计的工具为跨学科和跨专业合作而开发,可以帮助团队高效地开展协同设计,同时,这门课程也是研究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中设计思维构建和不同阶段方法工具应用的理想场景。因此,本文选择了服务设计课程作为探索跨专业合作中设计思维构建的实践案例。

三、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的跨专业教学实践

(一)课程背景及学生概况

本文中的《服务设计》是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面向本學院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展示设计3个专业学生共同授课。课程中的同学们本科来自不同高校与专业,这为服务设计课程中的交叉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根据专业互补原则被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的背景多样化,有助于合作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体验服务设计工具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设计输出在创意数量上的提高和质量上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和规划

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授课和设计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授课部分,教授了服务设计的理论知识、其设计思维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方法流程和工具。在设计实践部分,要求同学们分组依据所学理论知识,以老龄化社区为设计场景进行调研、辨别和聚焦问题,并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与工具系统性解决问题。在分组的过程中,要求每一组必须包含3个专业的成员一起完成课题。

服务设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通过旨在深入洞察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在选择老龄化社区作为研究场景时,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让交叉专业在复杂问题中发挥作用。老龄化社区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产品系统设计”的过程。这个“产品系统”中的目标人群是老年人,但在社区场景下,围绕这个目标群体存在着许多利益相关方。因此,在满足老年人需求时,还需要顾及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那么,服务设计方法与工具可以较好地应用在这样的复杂问题中,并帮助设计师从系统思维视角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二是服务设计的产出不受特定专业的限制,输出物是基于服务流程,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提高其体验为导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接触点(设计输出)可以呈现多样化形态,可能是一个空间、一个产品,甚至是一本手册。由此可见,服务设计的过程极富灵活性,设计的输出形式也比较丰富,非常适合各个专业背景的同学发挥各自的专业能力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使得同学们在开展课题时体会到不同专业背景之间合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三)双钻模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课程中包含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本科阶段接触过服务设计,而另一部分则缺乏相关经验。为了在整个设计实践中建立共同的设计思维,课程中使用了由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双钻模型。双钻模型是设计和创新过程的直观表示。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和工具,都能简单描述任何设计和创新项目的步骤[8]。如图1所示,将整个设计创新的流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发现、定义、开发和交付。在定义阶段,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范围,而开发和交付阶段则关注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并进行不断改进。双钻模型的核心要点以问题分析为基础,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搭建解决方案来解决实际的问题[9],并且在跨学科合作中,应用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肯定[10]。通过双钻模型,能够统一和规范团队的设计范式,无论学生是否有服务设计经验、拥有什么样的专业背景都能在这统一的框架下有序而高效地进行工作。

四、基于双钻模型的跨专业设计思维模型构建

设计实践过程中的跨专业合作是个体设计思维向集体设计思维的转变。在传统的双钻模型基础上,个体的设计观念需要传达给集体,经过设计观念的分享、协商达成一致,形成共同集体设计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认知型社会资本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认知型社会资本是主观共享的价值观念,能促进集体行动和合作达成的精神或态度上的资源,强调行为主体心理上的相互投资,包括信任、规范、互惠合作和价值观[11]。共同语言、愿景和相互信任关系是3种常见的认知型社会资本,在协同设计中发挥着促进成员相互理解,提高协作效率和效果的作用[12]。同理,对于跨专业团队的协作也需要建立和强化这3种社会资本。其中,共同语言是指团队成员在项目实践中共同具备的词汇、符号和认知能力。这种共同语言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还有助于外显化隐形知识,从而促进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团队的知识贡献能力水平[12]。相互信任指团队成员对彼此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一种认可。当团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时,成员之间会更加敏感地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且积极提供支持。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可以增强成员之间的互动意愿,还会促进知识的分享和创造的效率[12]。通过激活团队的共同语言,可以增强和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共同愿景反映了团队成员的协作目标和愿望,这将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共同愿景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鼓励成员之间的知识信息和资源交换,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12]。

综上,基于认知型社会资本结合课程实践,本研究根据双钻模型构建了跨专业设计思维三钻模型如图2所示。三钻模型不仅仅继承了双钻模型所强调的扩散和收敛的设计思维,同时还融合了跨专业协同合作中思维调整的过程,从个体知识的分享到团队对个体知识的分解和重塑。在这其中,服务设计工具的应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体现了服务设计课程对跨专业思维建立的有效性。接下来将对每一颗钻的内容做进一步讲解。

(一)探索-界定:分享知识

本文讨论的场景是同一设计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合作。尽管在这样的场景中建立共同语言相对容易,但由于各专业背景的差异,设计问题的观察视角仍然存在多样性。这就需要在合作过程中,通过显化各自的专业语言和思维模式,促进团队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协同。

如图2所示,第一颗钻中对于设计流程来说是发现和界定问题的阶段,而对于合作历程来说,这是一个了解各自思考视角,进行知识分享的阶段。由于小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这一阶段会受到各自专业视角的影响,对问题的发现和界定带来挑战,但这也是一个破冰机会,是分享知识和理解彼此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初步建立信任感、为后续协同设计铺垫的重要阶段。

为了促进每一位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更有效沟通,在这个阶段需要使用适合不同专业背景成员都能表达观念,且有利于各成员直观分析和界定问题的方法。基于此,在课程中选择了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是一种常用的分析问题和生成创意的手段。在组织头脑风暴时,通常先让每个参与者單独收集自己的想法,然后开始分享,并在每个想法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以获得一系列广泛的可能性(发散时刻)。在头脑风暴的最后部分,通常是对所提出的不同想法进行归类、分析和排序,以确定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或方向,并规划下一步措施(聚合时刻)[13]。这个方法鼓励每位成员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和张贴出他们独特的专业视角,而无需担心被否定[14]。为了更好地可视化专业视角上的不同,课程中要求每个专业选择相应的便利贴颜色进行张贴和分类。这样,思考问题的不同视角可以清晰地呈现在所有成员面前,帮助他们及时且深入交流,促进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彼此。通过这种共同参与问题定义的过程,每位成员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好地聚焦和界定问题,并建立初步的信任感。

(二)构思-反思:重构知识

在双钻模型中,第二颗钻是发展和交付阶段。但在跨专业合作中,这个阶段是形成共识、重构知识的过程(见图2)。在分享完知识后,需要对其进行解读和转化,建立统一的语言体系,以建立共同愿景并找到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的过程,因为团队不仅需要找到统一的语言,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路径。因此,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即对知识进行重构,同时建立共同愿景,从而推动问题解决的进程。

共同愿景的形成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首先,团队需要达成共识,明确“做正确的设计”这一基本目标,以确保在界定问题上达成一致。其次,共同愿景进一步深化至把“设计做正确”的阶段,团队在解决方向上取得一致,并基于这个方向,发挥各自擅长的领域为具体的设计方案提供创新且有价值的成果。这个过程需要能够可视化分析问题的工具,并便于讨论。课程中选择使用户旅程图、利益相关者地图等服务设计地图属性工具,以促使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知识重构”。这些工具的使用过程不受专业限制,只需根据真实调研情况图示化梳理,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分析利益相关者需求、找到设计机会点[15]。

(三)发展-交付:融合知识

双钻模型本身只有两个设计阶段,在第1颗钻发现和界定问题后,进入第2颗发展和交付阶段。然而,如前面所说,在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情景下,第2阶段,需要先建立统一的语言范式和达成共同愿景,才能有效地找到解决方案。因此,在这里提出了第3颗钻(见图2),基于初步构思后的发展。跨专业团队所提出的解决往往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第2阶段通常是一个蓝图的共识,第3阶段则是基于蓝图的细化。在这里各组使用服务系统图和服务蓝图帮助团队梳理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为后续团队的分工作业提供指导。

经历了第2阶段的磨合,团队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度的知识融合期,同时彼此之间的信任也更为深厚。这就促进了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够更加顺畅地交流和互融,并且各专业的独特价值在这个阶段得以最大化发挥。可见,同一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共享,更是一个多层次、深度互动的过程,通过共同语言、共同愿景和信任关系的构建,团队得以输出更为综合且创新的设计成果。这种知识融合的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合作,更是构建起一种团队共创的和谐氛围,促使每位成员的知识都得以在协同设计中得到发挥与传承。

这样深度融合的阶段为团队提供了将各自想法整合为一个完整服务系统的机会。通过协同工作,将各自的创意和建议融汇为一个统一而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不是对各自成果的简单堆叠,而是基于交叉专业视角下的系统性整合。最终输出的服务系统和相应的接触点蕴含了每位成员背后的专业贡献。这一深度融合期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知识融合的巅峰时刻。通过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专业优势,小组成功融合了各类知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更为有效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为整个协同设计过程带来了新的高度和深度。

五、讨论

(一)3钻模型总结

3钻模型是在双钻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型社会资本并通过实践课程总结得到的。如图2所示,在找到正确问题(第1颗钻石)和解决问题(第2颗钻石)基础上,增加了交叉学科必须经历的磨合阶段,即统一语言、重构知识、构思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阶段是交叉专业协同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促进了不同专业之间设计思维的交流、专业知识的融合和设计构思的转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以下将对模型中的3颗钻分别进行总结:

1.探索-界定被同学们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这是一个辨别问题,同时分享各自语言的阶段。确定正确的问题本身是复杂而深奥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关注问题的焦点会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探索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难以迅速达成共识。然而,这一阶段的复杂性也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因此,选择适当的设计工具至关重要,需要有助于思维的自由扩展,同时,清晰呈现不同成员的观点,以促进更好的团队理解。本次课程采用了头脑风暴法,同时也有团队还尝试了思维导图、卡片分类等工具进行辅助。这些方法不受专业背景限制,能够以更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各自的想法,从而促进思维的自由发散和收敛。未来,可以探索将这些类似的方法进行融合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跨专业协作的需求,提升团队的协同效能。

2.构思-反思被同学们一致认为是最有趣和富有意义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成员们通过持续的构思和反思,不仅拓展了各自的设计视野,还加深了彼此的信任关系,促进了共同愿景的达成。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对设计思路的深入探讨,更是对传统设计观念与思维的全面拓展和启发。跨专业的合作使同学们意识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获取更丰富和全面的解决方案,这种深度的反思促使他们不断挑战思维边界,激发更多富有创意的设计灵感。同时也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个阶段,服务设计工具如用户旅程图为协同设计带来了有利的发展,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这些工具直观地将分析内容可视化呈现,帮助团队跨越专业领域的沟通障碍,共同探索用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期望、痛点和机会点,促进共识的达成。对于没有服务设计经验的同学们来说,这些工具易于学习和运用,提高了设计过程的效率和结果的质量。

3.发展-交付是一个赋能的重要阶段,团队成员的技能得到有机整合,涵盖了知识交流、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协同。每位成员都成为了项目的关键推动者,让团队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跨专业合作不仅是任务的协同,更是创新的动力。在这个阶段,赋能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的发挥上,还包括实践经验的传承。通过协同合作,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和成长,更深刻地理解项目需求。这种经验的传递与分享不仅强化了团队内部的协同,也提升了每个成员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丰富了项目的解决方案,也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更广泛的专业视野,使得整个团队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然而,在这个充满赋能的阶段,团队也会面临一些协同设计的挑战,包括沟通复杂性、任务分工问题以及管理意见的分歧。每位成员都期望在设计输出中凸显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因此,团队需要在前期制订明确的合作计划,平衡各专业的贡献和任务分配,以保持整体的协调性,确保最终的设计方案既符合项目目标,又满足各专业的需求。服务系统图和服务蓝图等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团队从更系统的视角梳理接触点,并合理分配好不同专业的职责。

(二)教学中跨专业合作为学生创造的机遇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单一学科往往难以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尤其在服务设计课程中,通过跨专业合作,团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服务接触点,并产生独特而创新的想法。例如,在实践课程中,产品设计深入了解了人群需求和心理关怀,交互设计强调了用户体验和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而展示设计则更多将注意力放在空间和视觉的协调方面。这种多角度的视野有助于团队全面理解问题,并提出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交流,还促使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能了解到自己在协作中的独特作用。这种交流合作體验不仅拓宽了团队成员的专业视野,也为个人未来的学习发展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语

文章以服务设计课程作为跨专业合作的研究场景,基于双钻模型的基本框架,结合认识型社会资本,初步探索了同一学科背景下不同专业协同设计的思维模型。这不仅体现了服务设计思维在交叉专业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还提升了服务设计工具的应用价值。为后续交叉专业协同设计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以及工具的选择。设计学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不同专业知识的学科,因此,如何促使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个体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需要持续深入探讨的复杂任务。后续将基于当前模型,在不同设计课程中进一步验证和改进,细化和优化每个阶段中的工具与方法,以提高不同专业成员之间协同工作的效果,为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跨学科合作中的各种挑战而提供参考。

基金资助:本研究由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计划资助(资助对象江加贝);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函[2023]27号)

参考文献

[1]关佳征.新文科下综合性大学设计学跨学科培养模式融合研究——以沈阳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21,34(19):104-106.

[2]缪珂.服务设计中的流程与方法探讨——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方法课程为例[J].装饰,2017,(03):93-95.

[3]马珂,黄艳丽,李节等.基于BOPPPS理论的设计专业混合式教学范式探索——以服务设计课程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7):130-133.

[4]王茜.设计让无形的服务被感知[J].艺术研究,2019,(05):70-71.

[5]辛向阳,曹建中.定位服务设计[J].包装工程,2018,39(18):43-49.

[6]Clatworthy 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M]//Innovating for trus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17:167-182.

[7]吴林青,李钰,董石羽.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博物馆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42(18):341-350.

[8]英国设计协会(Design Council)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our-resources/the-doublediamond/

[9]何国桢,丁诗瑶.双钻模型设计思维下美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1):348-353+361.

[10] ABENSUR,Silvia Itzcovici,et al.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helping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 research team to mitigate infrastructure limitations. Engineering Research Express,2023,5.4:045046.

[11] 何培培,张俊飚,何可等.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以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8):187-194.

[12] 殷亮,吴祐昕.基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社区老年协同服务设计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02):13-16.

[13]服务设计工具:头脑风暴https://servicedesigntools.org/tools/brainstorming

[14] Hey J H G,Joyce C K,Jennings K E,et al. Putting the discipline in interdisciplinary:Using speedstorming to teach and initiate creative collaboration in nanoscience[J]. Journal of Nano Education,2009,1(1):75-85.

[15] 服务设计工具https://servicedesigntools.org/tools

猜你喜欢
跨专业服务设计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服务设计研究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浅谈服务设计理念及其发展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
基于O2O模式的餐饮POS机设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