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山区的应用措施分析

2024-04-15 14:04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自治州龙里县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汪成
河北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秧田田埂种养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自治州龙里县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 汪成

前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而自然资源有限,导致人类的自然资源平均占有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山区,自然资源数量更少,对山区发展影响更大。所以,为了推动我国山区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应采取更加良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其中较为良好的一种,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为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山区发展。为此,本文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山区的应用”为题进行了研究,以此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山区的推广提供支持。

1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优点

1.1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山区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导致区域内的农田资源并不是很多,若只采用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技术,不利于当地种植业的发展,使得山区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后,则可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正常栽种水稻,另一方面在稻田内养殖鱼类,使山区土地资源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1]。

1.2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农业种植过程中,为了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农户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过量农药的使用,将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提升土壤酸性,降低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浓度,减小土壤内部的空隙度等,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由于直接将各种鱼类养殖在稻田中,可利用鱼类的排泄物作为稻田的肥料,降低了水稻种植时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农药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鱼类在稻田生长过程中,还可不断疏松土壤,提升土壤的通气性与渗透性,防止农田土地出现结块等问题,从而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1.3 提升农户经济效益

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中只能做到一田一用,虽然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方部分地区已经可以达到一年两熟或三熟,但对于山区地区来说,受到地理环境、温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依然只能做到一年一熟,导致水稻产量并不是很高,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而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后,可显著提升稻田利用率,为农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多年稻渔综合种养测产验收结果表明,本地区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后,水稻总产量在620kg/亩左右,鱼类总产量在32kg 左右,产值约为3800 元/亩,总利润达到了2300 元/亩,大大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2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2.1 稻田选择

稻田是水稻生长的主要场所,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农户应选择良好的稻田。为了确保水稻健康茁壮生长,应保证稻田土层深厚,周边水源充沛,灌溉、排水较为方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H 尽量控制在7.0±0.5 范围内,同时,由于稻田中还需要养殖各种鱼类,因而水质还应满足《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相关要求,以此为水稻与鱼类的生长提供支持[2]。

2.2 设施构建

为了确保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应注重稻田设施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田埂

根据稻鱼养殖需求,对田埂进行修补与加固,提升田埂的密实度,降低田埂的渗水性与漏水性,防止稻鱼养殖时出现水分渗漏的问题,影响水稻与鱼类正常生长。若稻田为山区下的湿田,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70±10cm;若稻田为山区低洼田,田埂则应高出稻田平面90±10cm。田埂按照梯形布置,若以养殖鱼类为主,底部宽度控制在120~160cm 范围内,上部宽度控制在80~120cm 范围内;若以养殖虾类为主,底部宽度控制在200~240cm 范围内,上部宽度控制在100~120cm范围内;若需要配套生产作业道,底部宽度设置为360cm,上部宽度设置为240cm。

2.2.2 鱼沟

顺着田埂四周挖掘鱼沟,鱼沟呈梯形,根据养殖鱼类或虾类品种、体积大小等设置鱼沟宽度与深度,其中,若选择鲤鱼、鲫鱼、草鱼等常规鱼类,鱼沟上部宽度设置在50~40cm 范围内,下部宽度设置在40~30cm范围内,深度设置在30~40cm 范围内;若选择黄颡鱼、小龙虾等水产品,鱼沟上部宽度设置在350~400cm 范围内,下部宽度设置在175~200cm 范围内,深度设置在120~150cm 范围内。

2.2.3 集鱼凼

用于方便捕捞田中的鱼类,面积约为整个鱼沟面的15%,处于出水口的田角区域,呈圆形布置。为了使集鱼凼在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确保其底部低于鱼沟底部45±5cm,且通过混凝土对集鱼凼墙壁进行加固,防止水流反复冲刷而导致集鱼凼出现损伤。

2.2.4 灌溉、排水设施

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分别埋设一条灌溉与排水管道,根据稻田内部水分情况对稻田灌溉或排水,以保证田内水分的合理性,为水稻、鱼类生长提供支持。

2.2.5 防逃设施

为了防止鱼类逃脱,还应在灌溉管道口与排水管道口处布置拦鱼网。拦鱼网一般由细钢筋、聚乙烯等材料制成,并针对鱼类体积大小设计相应的网目尺寸。拦鱼网宽度一般控制在排水口宽度的1.5 倍左右,且高度应超过田埂15cm 以上;布置方案为“∧”形。对于安装在灌溉管道口处的拦鱼网来说,凸面向鱼沟外;对于安装在排水管道口处的拦鱼网来说,凸面则向鱼沟内,插入土壤中的深度控制在20~30cm 范围内,且要保证拦鱼网牢固。若养殖物为虾、鳖等物种,还应在鱼沟四周安装石棉瓦等设施,安装高度控制在60~80cm 范围内,插入土壤深度为20cm[3]。

2.3 水稻栽培管理

2.3.1 稻种选择

选择适当的稻田,建设好稻田设施后,先进行水稻栽种工作。为了确保水稻健康茁壮生长,应选择质量良好的稻种。针对稻渔综合种养要求,稻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性与不易倒伏性,且稻种要满足《优质稻谷》(GB/T17891)的要求,如T 香优557、野香优油丝、泰优808、黔优301、华浙优210 等。

2.3.2 播种育苗

确定稻种后,在水稻原料生产基地内,按照1:12 的秧田与大田比例留足秧田,以满足水稻栽种要求。选择好秧田后,于秧苗栽种前20±5 天左右,对秧田进行翻耕处理,以提升土壤的松软度,为后续插秧及秧苗生长提供支持。之后,按照5:1 的比例将农家有机肥与水稻专用复合肥均匀混合到一起,按照180kg/亩的标准将肥料施加到秧田中,以此作为秧田的基肥。最后,将秧田整平,确保秧田保持平整后,在土壤中下种,最后将秧田压实。针对贵州省黔南州气候条件特点,水稻播种期一般控制在3 月下旬与4 月中上旬。

2.3.3 大田栽移

育苗40 天左右,且育苗植株生长到4~5 片叶子后,按照二耕二耙一躺的原则对大田进行处理,使大田上部较为疏松下部较为密实,并将育苗植株移栽到大田上。秧苗移栽过程中,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宽垄行距控制在30~40cm 范围内,窄垄行距设置为20cm,相邻两坑穴的间距设置为20cm,移栽数量为10000~15000 穴/亩。

2.3.4 肥料管理

为了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移栽后,可向水稻田中施加少量水稻专用复合肥,且肥料应满足《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T/T394-2023)的要求。后续由于稻田同时养殖鱼、虾等物种,而鱼、虾生长过程中会排泄大量排泄物,可直接用作水稻的肥料,因而无需再次向稻田内追肥[4]。

2.3.5 病虫害防治

与普通水稻种植模式相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也应注重病虫害的防治,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时,由于稻田中需要养殖鱼类,因而病虫害防治与传统水稻种植存在一定差异。秧苗移栽前,向稻田内施加一定量的生石灰,使用量控制在20~30kg/亩范围内,一方面,灭杀土壤中的虫卵与细菌,另一方面提升钙元素浓度,加强植株病虫害的预防。向稻田中施加少量硅肥,增强秧苗的抗病性。同时,针对水稻常出现稻瘟病、白叶枯、稻飞虱、稻螟虫等病虫害,向稻田喷施适当的农药,农药应满足《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则》(NY/T393-2023)的要求,如吡唑醚菌酯、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以免农药对鱼类养殖造成伤害[5]。若病害问题不严重,尽量采用生物防治法,如诱杀法、天敌捕食法等。

2.3.6 收获

当年十月份进行水稻收获,若收获时间过早,会使颗粒饱满度较低,干粒重量不高,青米率低,导致水稻产量与品质降低;若收获时间过晚,则会导致稻穗大量掉落,影响水稻收获产量。因而应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选择最佳的收获时间。同时,水稻收获时,应选择天气晴朗的时间,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晾晒,以便于水稻颗粒的保存。待水稻干湿度达到要求后,装袋并放置于干燥区域存储。

2.4 渔业养殖管理

2.4.1 品种选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实施时,鱼类品种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技术实施的经济效益。若养殖常规鱼类,则选择鲤鱼、鲫鱼为主要品种,选择鲢鱼、鳙鱼为辅,以将水中的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碎屑等进行过滤,从而提升水质水平。若养殖名优水产品,则选择黄颡鱼、小龙虾、中华鳖等。

2.4.2 鱼苗放养

若养殖常规鱼类,则按照19:1 的比例将鲤鱼、鲫鱼与鲢鱼、鳙鱼放入到鱼沟内;若养殖名优水产品,黄颡鱼、小龙虾,需单独养殖,而中华鳖可混养饲料鱼。放养量处于75~100kg/m2范围内,具体针对实际情况而定。在稻田周边构建稻田面积10%左右的培育塘,常规鱼类养殖过程中,于当年5 月中下旬,分别采购3~5cm的优质育苗,待养殖1 个月左右,且秧苗高度超过30cm 后,将塘内育苗放养到鱼沟内;小龙虾养殖过程中,于当年4 月份投放,虾苗运输时间控制在1h 以内,投放量为20~30kg/亩;种虾于当年9 月份投放,运输时间控制在3h 以内,投放量为30~40kg/亩。

2.4.3 饲养管理

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稻田内的水深控制在5~10cm 范围内,水稻收获后,田内水深应超过30cm。农户定期对稻田周边设施与田埂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田埂、周边设施出现的损伤问题,防止养殖物的逃脱。根据养殖物生长需求,定期投入相应的饲料,以促进养殖物的生长。若养殖物为鱼、虾,投入饲料控制在养殖物总重量的2%~4%范围内;若养殖物为鳖,则投入养殖物总重量3%~5%范围内的饵料鱼。

2.4.4 鱼病防治

鱼类养殖过程中,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在病害高发期,以10 天为间隔,定期投入药饵;以15 天为间隔,定期撒入2.5kg/亩的生石灰。若出现鱼病,立即进行针对性处理,必要情况下,应将病鱼捕捞出来,以免鱼病的进一步扩大。

3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效果

以贵州省龙里县为例,分析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研究中共选择了9 块试验田,每块试验田面积均为1~2 亩,且每块试验田土壤、周边环境基本相同。然后将9 块试验田分成3 组,分别记作A组、B 组与C 组,其中,A 组采用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技术;B 组采用水稻联合常规鱼类种养模式,养殖鱼类为鲫鱼;C 组采用水稻联合名优水产品种养模式,品种为小龙虾。3 组试验田水稻均采用野香优油丝。通过3 组试验田的种养分析后,可以得到如表1 所示结果。由表1 可知,相对于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技术来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总产值增长了3 倍左右,总利润增长了4倍左右,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山区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表1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应用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对农田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可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比传统单一水稻种植技术提高了4 倍左右,有利于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与水平,因而可大规模推广到山区农业生产领域。

猜你喜欢
秧田田埂种养
除草型麻地膜在水稻秧田的应用及对水稻的影响
田埂的底色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感怀
田埂上的稻草人
田埂上
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