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视域下辰河高腔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2024-04-16 06:47谢天王斌
大观 2024年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谢天 王斌

摘 要:辰河高腔作为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辰河高腔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新型艺术形式的兴起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以“守正创新”一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辰河高腔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守正创新视域下辰河高腔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守正创新;辰河高腔;传承发展

注: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以来辰河高腔源流考证研究”(2022BB01929)阶段性成果。

所谓守正创新,就是把握事物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在传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以确保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术能够在保持其本真的前提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守正就是要坚守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批判性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创新,则是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响应新时代的号召,结合当下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需求来进行创新。总之,守正创新是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原则。

辰河高腔作为湖南省地方戏曲,有着“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之美誉,于2006年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辰河高腔广泛流传于沅江中上游支流辰河一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发展经历了围鼓堂、矮台班、高台班三个阶段。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起源于江西弋阳腔,融合了汉剧、弹腔、昆腔诸腔的唱腔特点,并吸收了当地山歌、小调等民间音乐形式,还结合了当地一些传统的伴奏形式及身段表演,形成了现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但现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路径瞬息万变,民间师徒制度的口传心授传承效力被矮化、非遗传习所的传承与传播工作被漠视,这无疑是对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以非遗传习所为主要传承基地的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打击。因此,应该推动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坚守辰河高腔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赋予这一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以便于这一民间艺术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辰河高腔传承发展现状

(一)传承与传播方式

辰河高腔有着“改调歌之”“错用乡语”“向无曲谱、只沿土俗”等特点,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也决定了其主要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这种师徒相传的制度可分为跟班学艺与科班学艺。所谓跟班学艺,就是台下拜师学艺,台上实践练习。科班学艺则是专门进修练功,由师父按条件分行当,按班辈另起艺名,才可正式学艺,一般要在练功两三个月后才可“亮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班社也有了创新,从帮、班转变为传习所、剧院等,但在传承方式上仍然保留了师徒制度的本质。这种形式与形式上的“变”与“不变”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相辅相成,反映了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在传播方式上,辰河高腔传习所、辰河高腔剧院等定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当地人提供剧目演出,有时还會进行辰河高腔简短唱段或身法的教学。这些举措有助于传承和发扬辰河高腔,提高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为辰河高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保护与振兴措施

辰河高腔是辰河地区数百年乡村治理、乡风文明、道德教化等的文化载体,是多民族地区民间戏曲“交融共生”的典范和“活化石”,其传承与发展对辰河地区的文化传承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泸溪县民宗文旅局和泸溪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非遗传承班,开设的内容为辰河高腔和旅游讲解两方面课程,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辰河高腔后继人才的培养,还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振兴双赢局面的达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人周建斌来到溆浦一中为学生讲授辰河目连戏知识,促进了辰河高腔在年轻一辈的普及。另外,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还与泸溪县思源实验学校合作,积极组织开展辰河高腔走进课堂活动。学校特意聘请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民权、石丽丹等人联合本校专业声乐教师共同为学生授课,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戏曲指导。这些举措无不推动了辰河高腔的传承与传播。传承人与学生的对话、传习所与学校的合作也体现了“正”与“新”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剧团人员下乡演出、进校演出等活动扩大辰河高腔这一地方文化在当地居民与学生间的影响力。

二、辰河高腔传承发展之困境

(一)“守正”缺失,发展滞缓

受到多元文化冲击、新型艺术形式兴起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年轻的演员和观众逐渐远离戏曲,导致辰河高腔的传承人才流失严重,辰河高腔的传播、传承也陷入了低迷状态。而由于年轻一代对从事辰河高腔演艺工作的意愿持续下降,传习所出现了专业演员短缺和部分人员长期被借用或请假的情况。专业演员数量的不足使在职专业演员的工作负担加重,这间接影响了其表演质量,导致辰河高腔的演绎与传播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反映了“守正”的缺失。另外,辰河高腔传习所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导致高新技术人才流失。而新时代新鲜血液的流失,可能会导致民间传承基地内先进管理运营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念的缺失或不足,进而致使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相对滞缓。

(二)“创新”匮乏,传承断代

目前,辰河高腔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舞台表演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辰河高腔需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和听众。并且,受主流欢迎的音乐形式、音乐内容日新月异,作为传统地方民间曲艺的辰河高腔,其艺术形式与内容是不大受大众喜爱的,即便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进行辰河高腔的传播也是治标不治本。虽然,近年来辰河高腔已经在表演技巧、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但总体来说,其创新力度仍然不够。许多创新作品只是对传统剧目的简单改编,缺乏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另外,由于辰河高腔创新匮乏,形式内容较为陈腐,愿意去了解、学习辰河高腔的年轻一代也越来越少,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传承断代。而非遗保护作为一种代际传承的活态文化实践,为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创新性发展的康庄大道尤为重要。

三、基于守正创新的辰河高腔

传承发展路径

(一)守住根基,分层培养

辰河高腔传习所、辰河高腔剧团等作为辰河高腔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其传承人、管理人员与演职人员的能力与态度等极大影响了辰河高腔传承与发展的效力,因而对于这些人员的选拔、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应适当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为辰河高腔传习所等机构招聘高新技术人才,完善辰河高腔传习所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加速辰河高腔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其次,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设立戏曲教育机构、开展戏曲培训课程等方式,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同时,鼓励老一辈艺术家通过收徒、传承等方式,将辰河高腔的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此外,可适当增加演艺人员传习年限,以提高演艺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只有通过内部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外部完善演艺传播队伍,才能有效传播辰河高腔。

另外,辰河高腔传习所、辰河高腔剧团除了在社会上招聘专业演职人员,还可以通过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定向培养辰河高腔演艺人员,例如泸溪县民宗文旅局和泸溪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的非遗传承班。在中小学阶段,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与学校合作开设非遗兴趣班,例如泸溪思源实验学校。这样一来,就可通过社会人员专业技术班、中职合作的非遗传承班、中小学开设的非遗兴趣班实现三层分类培养,大大提高辰河高腔演艺人员人数乃至非遗传承人人数。此外,这种做法还有助于传播与发展辰河高腔。

(二)创生动力,焕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传播手段与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辰河高腔的传承与传播需要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适当减少一些内容和增添一些内容。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和媒体传播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通过新媒体途径为辰河高腔的传播与发展赋能,扩大辰河高腔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可以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将辰河高腔推向国际舞台。以临海大石车灯戏为例,其就开通了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专门发布关于大石车灯戏的内容,如传承人简介、演出信息、历史人文底蕴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辰河高腔的内容与形式上,应尝试创新融合。现今已经有许多将传统曲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并融入当代流行的音乐元素的成功案例,如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华阴老腔一声吼》,就是现代摇滚乐元素与传统戏曲元素华阴老腔的完美结合。近年来,辰河高腔也尝试推陈出新,创作出了一些新兴作品,如创意歌曲《莫骂娘》(辰河高腔与摇滚乐交融)、大型歌舞诗《辰河女》、工艺美术传播作品《目连救母》目连戏画本等。这些作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既保留了辰河高腔的艺术神韵,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与要素,为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赋予了新的动力。因此,在保护、传承辰河高腔时,既要保留戏曲艺术的精华,让观众体味戏曲的含蓄隽永,又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造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变化,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通过更丰富的线上线下平台,使戏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创新形式,助力发展

辰河高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乡村經济振兴的重要途径。因而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应该被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通过对民间传承基地的发展改造来实现。首先,可以对泸溪县、辰溪县、溆浦县等辰河高腔传承基地的排练厅进行维修改造,为演职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练功环境,提高演职人员的练功意愿与练功效率。除此之外,还可改善民间传承基地的办公环境,优化民间传承基地的办公设备,进而提高民间传承基地的办公效率,以期激发传承人、管理人员与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其次,重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与辰河高腔民间传承基地档案库的建设。可以添置基础设备、形成健全体系,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博物馆、虚拟舞台等新型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观赏体验。另外,还可以尝试设计辰河高腔脸谱、服装、经典剧本等系列周边,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如与浦市古镇合作,通过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共同推动辰河高腔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更绚丽的光彩。

综上所述,对于辰河高腔传承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拓展新的传播途径。要深刻领悟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内涵,守辰河高腔艺术风韵之正、守辰河高腔文化底蕴之正、守辰河高腔发展根基之正,并在这些基础上探索新路径、引领新风尚、实现创新性发展,从而缓解当前辰河高腔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在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面前,要坚持守正创新,这要求每一位中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者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勇于推进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辰河高腔在时代翻涌的浪潮中不被埋没,使辰河高腔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黄庭满.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J].理论导报,2021(4):53-54.

[2]《辰河高腔》编委会.辰河高腔[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3]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王斌.让民族戏剧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N].湖南日报,2023-10-26(20).

[6]石玉景.从档案管理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保护[J].黑龙江科学,2017(15):11-13.

[7]“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写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EB/OL].(2023-06-10)[2023-11-10].http://www.ncha.gov.cn/art/2023/6/10/art_2718_182170.html.

作者简介:

谢天,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

王斌,博士,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乡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