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跨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04-16 07:21祝虹
大观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改革

祝虹

摘 要: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包括学科交叉、专业重组和综合性学习,还包括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德和育人的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引导人的价值重塑,培养有自豪感、自主性和自信心的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在全国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跨媒体艺术这个新兴专业在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我国新文科建设理念,提出在跨媒体艺术教学实践中构建“主题—项目—虚拟”复合式的教学模型,以期实现专业优化、模式创新和教学提质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文科;跨媒体艺术;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202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跨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Y202312)研究成果。

2018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四新”建设也迅速成为热点话题,这预示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强调要大力建设本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全面发展工、医、农、文“四新”学科,深化推进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全面开启,也由此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教学质量的改革。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的建设从顶层设计上作出了全面部署。此次会议讨论了新文科“新”在哪里、该怎样建设等相关问题,强调我国的新文科建设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道路,即以立足国情为基点,尊重文科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至此,新文科也从提出步入正式实施和建设阶段。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笔者将跨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的跨学科学习作为研究目标,积极探索跨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将主题教学、项目教学以及虚拟教学深度融合,拓展跨媒体艺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跨媒体艺术教学中各学科的联动性与递进性。

一、文科与新文科

(一)文科

广义上文科也被称为哲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涵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层面。人文学科(Humanities)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人文学科以人类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其经典学科是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人文地理学等,其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能够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首次提出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离,指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因果关系推演客观规律,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研究自然;而人文科学以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思考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主体体验和解释学的方法把握内在的精神思想。人文科学是以微观领域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规律。社会科学研究客观人类社会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较为宏观的社会现象。

(二)新文科

新文科的理念相对于传统文科被提出,最早源于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对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指的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的重组,形成文理交叉,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知识扩展能力。西方学术界对于新文科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学科交叉、专业重组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我国的新文科理念在全球新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飞速更新迭代的新时代背景下,由教育部提出,并且被提高到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并重的地位,强调专业交叉与深度融合,从传统文科的思维中进行突破,全方位推动协作共享与继承创新。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新文科建设不仅仅包括推进学科交叉、专业重组和综合性学习,还包括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德和育人的作用,增强文化软实力,引领人的价值重塑,培养有自豪感、自主性和自信心的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二、跨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主题教学的内涵切入与表达

跨媒体艺术的创作核心是以观念为前驱和主导进行的一种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思考与总结。1980年,在关于“艺术和科学对人类进步的影响”的七次系列讲座中,贡布里希(E. H. Gombrich)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提出现代语境下自然科学和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性质是相似的,即二者都具有实验性。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都具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和完整的实验过程,最终实验的结果都由市场进行检验。跨媒体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已然完全突破了传统绘画以及各种传统艺术创作的范畴,实验性是其鲜明特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介材料的融合,跨媒体艺术创作通过行為、图像、文本、数据、声音等媒介,将特定观念主题的创作以行为表演、网络艺术、动态影像、观念摄影、实验装置以及交互艺术等形式呈现,融合了科技与多学科、多领域,充满了交叉和变化的各种可能。

“主题(Theme)”是个外来词语,源自德国,最早只是音乐术语,特指乐曲中的主题旋律,后来这一术语被引入艺术创作领域,指的是文学以及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主题教学中,依据《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一书中提出的七个主题,即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精神性展开实践教学,在当代全球化视野下通过对主题的探讨,一方面熟悉和回顾自1980年以来的艺术发展与表现;另一方面从不同主题视角切入,对跨媒体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主题的选择与分析,将材料媒介的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多维度的形式要素在主题性创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出跨媒体艺术教学实践综合性的特质,以及表现方式与思维观念的转化与融合。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调研社会各层面现状,在分析与解构、思考与批判的语境中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分析、总结、个性化理解以及艺术形式的表达。要在综合性的创作中将材料媒介和表现形式相融合,使主题教学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与互动性特征。

笔者认为,在跨媒体艺术教学中,主题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主题内涵的深化,将观念主题的形式进行转换,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社会,深入体验生活,掌握观念主题表达的方法。

(二)项目教学的团队协作与探究

“项目(Project)”一词最早源自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指的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一系列复杂、独特并且有着相互关联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受到资源、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必须依据相关规范完成。项目教学也称为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释义为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项目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协作方式促进学生团队精神、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从多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跨媒体艺术的项目教学中,首先要明确项目的核心知识,把分散、单一、中心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重组,突破传统的教学知识点框架结构,使学生从客观事物的关联性出发进行整体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项目核心知识的构建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的构建主要从教师出发,即项目指导教师从项目整体出发,把握好跨媒体艺术具体项目的相关要求以及核心概念,再将核心概念相关的多层面知识点调动出来,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并落实到项目指导之中;自下而上的构建则是从学生主体出发,即项目成员从项目指导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入手,从相关文献和具体实践要求中向上寻找符合项目理念和要求的高层次概念。其次,驱动型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项目成果的最终呈现。在项目教学中,驱动性问题要依据学生学情进行设计,不仅需要在难度方面符合学生能力水平,而且需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教师要在项目实践的各个阶段要求学生依据驱动性问题进行创作与实践,在引导学生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再次,“做中学”要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反馈自己的观念,用跨媒体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跨媒体艺术与社会、人类、自然、科技以及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关联,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将社会性实践、审美性实践、技术性实践、探究性实践和调控性实践相融合,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充分观察、思考、联想、感受,以推进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像艺术家一样进行创作。最后,指向核心理念的艺术作品是项目教学的成果展现形式。最终成果不仅要明确体现项目核心理念、项目实践过程以及创作流程的完整记录,而且要展现出该项目成果的特点,对个人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和成果进行呈现。

对于项目教学的评价应为项目的全程评价,包括项目学习、项目实践以及项目成果三个方面的整体评价,与此同时还要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成果反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活动。

(三)虚擬教学的科技融合与创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为虚拟实境、灵境技术等。虚拟现实依托计算机数字技术和传感技术,模拟出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模拟体验,显示出现实世界的镜像或人为创设的虚拟环境,使体验者感觉身临其境。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最早提出虚拟世界这一概念,其在《感受与形式》中提到,虚幻世界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想。

跨媒体艺术虚拟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科技手段辅助观念的表达,将新型媒介与艺术的结合融入艺术创作的本体。虚拟教学涉及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例如广角立体显示技术、声音技术、感觉技术、语音技术、网络传输、交互技术以及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是融合了技术、人和艺术的教学实践。在跨媒体艺术教学中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虚拟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技术学习和综合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真实到超越真实,通过虚拟技术跨越视角、距离、时间、空间、速度等现实中的物理障碍,获得新的感官体验。

跨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门融合了科技与艺术、跨越多学科的新艺术门类,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虚拟教学,一方面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也极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虚拟技术媒介在教学中的应用把教学空间从现实特定的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的数字空间,教师可以运用仿真、移植、模拟以及借用等多种新型教学手段进行虚拟教学与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虚拟化、教师虚拟化、教学资源虚拟化的教学优化重组,最大限度拓宽教学视野。

三、结语

在全国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视域下,跨媒体艺术这个新兴专业在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跨媒体艺术教学实践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即仅仅完成技术、人与艺术的叠加,也不是逻辑层面上的“硬拆合”,即在新文科建设中将学科边界简单粗暴地打破,而是要重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创造运用新手段、开辟新路径、实施新模式、坚持价值引领、学科兼容的新教学模型。据此,笔者提出在跨媒体艺术教学实践中构建一个融合主题教学、项目教学、虚拟教学的复合式教学模型,以期实现专业优化、模式创新和教学提质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09-17)[2023-12-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5

41.htm.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的通知[EB/OL].(2019-04-18)[2023-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23_3792

38.html.

[3]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3-1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5]朗格.感受与形式[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学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