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甜香型烤烟不同部位烟叶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024-04-16 03:40陈发元黄德朴苟光剑
农技服务 2024年3期
关键词:主脉叶缘叶位

穆 青 ,沈 勰 ,陈发元 ,宗 仪 ,杨 磊 ,黄德朴 ,苟光剑

(1.贵州省烟草公司黔西南州公司,贵州 兴义 562400;2.江苏中烟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3.湖南中烟有限责任公司,湖南 长沙 410023)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成熟度是烟叶品质形成的中心因素,生产实践证明,在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相似、田间烟株生长一致的情况下,采收成熟度好的烟叶,易烘烤,烤后烟叶品质好、等级高、香吃味也比较好。对烟叶品质的贡献,成熟采收与田间栽培、烘烤技术分别各占1/3[1],烟叶成熟采收是烟叶生产的重要环节,正确采收,保证烟叶成熟度,是获得优质烟叶的前提和基础[2-3]。

不同成熟度的烟叶,其烟叶外观及烤后质量表现出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在未熟、初熟、适熟、过熟4 种成熟度档次中,未熟叶,鲜烟颜色淡绿,组织紧密,烤后多为青黄烟,弹性差,油分稍有,色度弱,厚度稍薄,有硬实感;初熟叶,鲜烟颜色绿黄,组织结构尚疏松,烤后烟叶多呈浅黄色,桔黄色烟少,有油分,弹性较好,色度强,厚度稍薄;适熟叶,鲜烟叶颜色浅黄至淡黄,组织结构疏松,烤后烟叶桔黄色烟多,叶片厚度适中,有油分,弹性好,结构疏松,色度浓,颗粒感强,外观质量较好;过熟叶,鲜烟叶颜色深黄或寡白,叶尖、叶缘枯焦,烤后烟叶颜色淡,油分稍有,厚度薄,光泽差,外观质量差[4]。随着成熟度的提升,烟叶外观质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5]。成熟度适宜的烟叶,其外观质量较好,反之则较差。另有研究表明,烤烟延迟2 周采收,烟叶有杂色与破损,油分略少;延迟1 周,烟叶组织疏松;提前1 周采收,烟叶组织稍密,油分偏少;正常成熟采收,烟叶组织疏松,油分稍多[6]。现有研究表明,烟叶外观质量与烟叶成熟度关系密切,因而可作为判断烟叶成熟度的重要依据。探明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外观特征变化规律,为烟叶采收时间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清甜香型烤烟不同部位烟叶成熟过程中的外观特征及烤后外观质量进行考察,分析烟叶外观质量随打顶后时间推移的变化特征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为黔西南州主栽品种云烟87、引进新品种云烟121 和黔西南州选育的当地品种AY17。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 年在普安县新店镇烂木桥村小坪地进行。采用井窖式移栽,4 月15—30 日移栽,移栽过程不超过1 d。移栽苗选用壮苗,烟苗素质基本一致。试验烟株的栽培管理措施,按黔西南州优质烟生产技术规范进行。

每个烤烟品种精选5 株有代表性的、发育正常的烟株,分下(不含脚叶的下部第3 叶)、中(中部第9 叶)、上(上部第15 叶)3 个部位定叶位挂牌,观察叶片表面颜色、主脉颜色、茸毛脱落程度、茎叶角度大小等外观特征。每次对观察测定叶片进行拍照。

下部叶:打顶前4 d 开始观察测定下部第3 叶成熟外观特征,每3 d 观察测定1 次,共进行6 次(至打顶后11 d),各处理依次记为XM1、XM2、XM3、XM4、XM5、XM6。

中部叶:打顶后15 d 开始观察测定中部第9 叶成熟外观特征,每5 d 观察测定1 次,共进行6 次(至打顶后40 d),各处理依次记为CM1、CM2、CM3、CM4、CM5、CM6。

上部叶:打顶后40 d 开始观察测定上部第15 叶成熟外观特征,每5 d 观察测定1 次,共进行6 次(至打顶后65 d),各处理依次记为BM1、BM2、BM3、BM4、BM5、BM6。

同一片烟叶连续观测5~6 次后采收。根据烤烟烟叶成熟的要求,结合当地烟叶采收成熟度情况,分品种和部位,分别对XM3、XM4、XM5、XM64 个处理采用同一下部叶烘烤工艺下烘烤,CM3、CM4、CM5、CM64 个处理采用同一中部叶烘烤工艺下烘烤,BM3、BM4、BM5、BM64 个处理采用同一上部叶烘烤工艺烘烤,对各处理烟叶烤后外观特征变化进行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1.1 云烟87 由表1 和图1 可知,打顶前4 d,云烟8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的叶面深绿,无黄色显现,主支脉未变白;打顶前1 d,叶尖、叶缘颜色开始呈现浅绿色,叶面开始退绿;打顶后5 d,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变黄40%左右,主脉、支脉逐渐变白至1/3 左右,茸毛逐渐脱落,茎叶夹角明显增大;打顶后8 d,叶面呈现明显黄色,叶面变黄60%,主脉支脉基本变白,茸毛大部分脱落;打顶后11 d,叶面变黄70%以上,叶尖、叶缘呈黄白色,主支脉基本全白,叶面不同程度出现黄白斑块和病斑导致的组织坏死。

图1 云烟8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1 云烟8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1.2 AY17 由表2 和图2 可知,打顶前4 d,AY1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的叶面深绿,无黄色显现,主脉支脉未变白;打顶前1 d 至打顶后5 d,叶面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黄色开始逐步显现,主脉、支脉逐渐变白至1/3 左右,茸毛逐渐脱落,茎叶夹角逐渐增大;打顶后8 d,叶尖、叶缘、叶面黄色显现明显,主支脉变白速度加快,茎叶夹角明显增大;打顶后11 d,叶面变黄70%以上,叶缘呈黄白色,已出现枯尖,主脉支脉基本全部变白,叶面出现大面积黄白斑块。

图2 AY1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2 AY17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1.3 云烟121 由表3 可知,打顶前4 d,云烟121 下部烟叶(第3 叶位)的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前1 d 至打顶后5 d,叶面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黄色开始逐渐显现,主脉、支脉逐渐变白,茸毛逐渐脱落;打顶后8 d,叶尖、叶缘呈黄绿色,叶面开始显现较明显黄色,主脉、支脉变白2/3 左右,茸毛脱落明显加快,大部分脱落,茎叶夹角明显增大;打顶后11 d,叶尖、叶缘呈黄白色,叶面变黄60%~70%,叶面黄色显现明显,茎叶夹角进一步增大。

表3 云烟121 下部烟叶(第3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2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2.1 云烟87 由表4 和图3 可知,打顶后15 d,云烟8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的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后20 d,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开始有黄色显现;打顶后25 d,叶面变黄50%左右,茎叶角度明显增大;打顶后30 d,叶尖、叶缘呈黄绿色,主脉、支脉变白明显;打顶后35 d,叶面变黄70%左右,叶面黄色显现明显;打顶后40 d,叶面出现黄白斑块。

图3 云烟8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4 云烟8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2.2 AY17 由表5 和图4 可知,打顶后15 d,AY1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的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主脉、支脉未变白,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后20 d,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开始有黄色显现;打顶后30 d,叶面变黄50%左右,茎叶角度明显增大;打顶后35 d,叶面变黄60%左右,叶面黄色显现明显;打顶后40 d,叶面开始出现黄白斑块。

图4 AY1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5 AY17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2.3 云烟121 由表6 可知,打顶后15 d,云烟121 中部烟叶(第9 叶位)的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后20 d,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开始有黄色显现,叶面变黄明显加快;打顶后30 d,叶面变黄50%左右,茎叶角度明显增大;打顶后40 d,叶尖、叶缘呈黄色,叶面开始出现黄白斑块。

表6 云烟121 中部烟叶(第9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3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3.1 云烟87 由表7 和图5 可知,打顶后40 d,云烟8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的叶面、叶尖、叶缘呈深绿色,主脉未变白;打顶后45 d,主脉、支脉逐步变白;打顶后55 d,叶面变黄60%,主脉、支脉变黄2/3,叶面开始有明显成熟斑;打顶后65 d,叶面变黄70%并出现黄白斑。

图5 云烟8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7 云烟8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3.2 AY17 由表8 和图6 可知,打顶后40 d,AY1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的叶面、叶尖、叶缘呈深绿色,主脉、支脉未变白;打顶后45 d,主脉、支脉逐步变白;打顶后55 d,叶面变黄50%,叶尖、叶缘呈黄绿色,主脉、支脉变黄2/3,叶面开始有明显成熟斑;打顶后65 d,叶面变黄70%,并出现黄白斑和病斑导致的组织坏死。

图6 AY1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表8 AY17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外观特征变化

2.3.3 云烟121 由表9 可知,打顶后40 d,云烟121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的叶面、叶尖、叶缘呈深绿色,主脉、支脉变白1/4;打顶后55 d,叶面变黄60%,叶尖、叶缘呈黄绿色,主脉、支脉变黄2/3;打顶后60 d,叶尖、叶缘呈黄绿色,叶面开始有明显成熟斑;打顶后65 d,叶面变黄70%并出现黄白斑。

表9 云烟121 上部烟叶(第15 叶位)成熟过程的外观特征变化

2.4 不同处理烤后烟叶的外观特征变化

2.4.1 下部烟叶 由表10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艺,不同烤烟品种下部烟叶的烤后外观特征均以XM4处理最好,表现为柔软,身份稍薄,油分较多,颜色正黄至金黄;XM5处理次之,表现为柔软,身份稍薄至薄,油分较少,颜色正黄;处理XM3和XM6最差,表现为尚柔软或柔软,叶面有少量含青,身份稍薄或薄,油分少,颜色淡黄或偏暗。

表10 不同处理下部叶烤后的外观特征

2.4.2 中部烟叶 由表11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艺,不同烤烟品种中部烟叶烤后的外观特征均以CM5处理最好,表现为柔软,身份中等,油分较多至多,颜色金黄(正黄)至橘黄(金黄);CM3处理最差,表现为生僵至尚柔软,有少量含青,身份稍厚,油分少,颜色淡黄。

表11 不同处理中部叶烤后的外观特征

2.4.3 上部烟叶 由表12 可知,采用同一烘烤工艺,不同品种上部烟叶烤后的外观特征均以BM6处理最好,表现为尚柔软至柔软,身份稍厚至中等,油分较多至多,颜色橘黄(深黄、金黄)至深黄(橘黄、红黄);BM5处理次之,表现为尚柔软,身份稍厚,油分较多,颜色正黄至金黄;BM3处理最差,表现为僵硬,含青较重,身份厚,油分少,颜色青黄。

表12 不同处理上部叶烤后的外观特征

3 结论

3 个参试烤烟品种烟叶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烟叶的外观随打顶天数的推移呈现如下变化:1)下部叶打顶前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后叶尖、叶缘、叶面逐渐退绿变黄,主脉、支脉逐渐变白,茸毛逐渐脱落;打顶后5 d,叶面变黄50%左右,主脉、支脉变白1/3 左右,茎叶角度明显增大;随打顶后时间的推移,叶面变黄、主脉、支脉变白速度明显加快,打顶后11 d,叶面不同程度出现黄白斑块。2)中部叶打顶后15 d,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主脉、支脉未变白,茎叶夹角较小;打顶后30 d,云烟87 叶面变黄60%左右,主脉、支脉变白2/3 左右,云烟121、AY17 叶面变黄,主脉、支脉变白略慢,打顶后35 d 叶面变黄60%左右,主脉、支脉变白2/3 左右。3)上部叶打顶后40 d,叶尖、叶缘呈深绿色,叶面无黄色显现;打顶后55 d,叶面变黄60%左右,主脉、支脉变白2/3 左右;打顶后60 d,叶面变黄70%左右,叶面开始出现黄白斑。

对不同打顶后时间采收的烟叶进行烘烤,3 个参试烤烟品种下部烟叶均以打顶后5 d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好,表现为柔软,身份稍薄,油分较多,颜色正黄至金黄;打顶后35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次之,表现为柔软,身份稍薄至薄,油分较少,颜色正黄;打顶后2 d、11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差,表现为尚柔软,叶面有少量含青,身份稍薄或薄,油分少,颜色淡黄或偏暗。中部烟叶以打顶后35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好,表现为柔软,身份中等,油分较多至多,颜色金黄(正黄)至橘黄(金黄);打顶后25 d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差,表现为生僵至尚柔软,有少量含青,身份稍厚,油分少,颜色淡黄。上部烟叶以打顶后65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好,表现为尚柔软至柔软,身份稍厚至中等,油分较多至多,颜色橘黄(深黄、金黄)至深黄(橘黄、红黄);打顶后60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次之,表现为尚柔软,身份稍厚,油分较多,颜色正黄至金黄;打顶后50 d 采收的外观质量最差,表现为僵硬,含青较重,身份厚,油分少,颜色青黄。

综上,对于甜香型烤烟品种云烟87、云烟121、AY17,根据其成熟过程及烤后的烟叶外观特征变化,其不同部位烟叶适宜采收时间,下部叶为打顶后5 d 左右,此时烟叶叶尖、叶缘呈浅绿色,叶面变黄40%左右,主脉、支脉变白1/3 左右,茎叶角度60°左右,茸毛部分脱落;中部叶为打顶后35 d,此时叶面变黄至60%~70%,主脉、支脉变白2/3,茎叶角度85°左右,茸毛大部分脱落;上部叶为打顶后65 d,此时叶面变黄70%,主脉变白2/3 以上,支脉基本全白,茎叶角度大于90°,茸毛基本脱落,叶面出现黄白斑。

猜你喜欢
主脉叶缘叶位
云烟87不同叶位烟叶烤后单叶重及等级质量分析
干旱胁迫下辣椒幼苗光合与荧光参数测定的最佳叶片
不同叶位桑叶茶的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缘随形磨抛刀路规划
不同施氮量下烟叶的主脉特征和烘烤特性及其关系研究
TCP转录因子调控生菜叶缘形态与抽薹时间
烘烤中烟叶颜色值与水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巧理文章主脉,促进阅读教学
中部烟叶主脉的力学特性试验
显微鉴定技术在一枝黄花药材鉴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