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承、城校共享的现代校园设计探索
——以南通市海门张謇高级中学设计为例

2024-04-16 16:36金鑫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区张謇景观

金鑫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1 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学校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大量新建学校被设计成唯标准化、无特色的“方盒子”,忽视学校空间“境教”功能,致使学校空间缺少“教育与文化基因”,无法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独特精神。与此同时,随着国土资源短缺,城市空间受到限制,城校融合成为当代校园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

2 项目概况·江海门户教育之乡

张謇高级中学选址位于张謇故里江苏海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也是中国闻名的“教育之乡”。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30 000 m2,南接北环路,北邻北城路,东依珠江路,西靠通源河。地势平坦、水系环绕、环境优越,具备极佳的人文底蕴和景观资源。建设内容为一座3 000 人规模的高级中学,地上建筑面积约89 059 m2,地下建筑面积约16 391 m2。

3 设计思路·人文传承致敬先贤

置身长江之滨、漫步状元故乡,深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凝结成地域文脉的基石。为传承和发扬张謇先生古今相适、与时俱进、务实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一方面在理性逻辑下以多元复合的理念建构分区合理、高效互联的现代中学校园,充分满足新时代的教学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在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学校非室内即室外的生硬边界,引入大量室内外过渡的非正式教学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教学、生活、运动、交流、休憩、展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校园[1]。

在院落式布局的基础上,创新地将传统语汇融入现代的语句,将廊、院、庭、馆、阁、堂等一个个充满历史与地域性的建筑空间穿插组织在一起,并利用基地内现状水系打造经典园林,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营造手法创造出充满国学传承的学习、生活空间。培养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树立文化名校。项目东侧鸟瞰图如图1 所示。

图1 项目东侧鸟瞰图

4 布局策略

4.1 一廊串联高效分区

由于学校所处的北部新城体育设施较为匮乏,校园划分为城校共享区与学校主体区两部分,既相互独立又方便联系。将城校共享区包含的文体中心与体艺中心设置在场地南侧,面向社会开放,补充了新城区域体育设施,发挥闲置价值,也能平衡学校运营成本。两组公共建筑沿城市道路布置,为教学区隔绝交通噪声,方便独立对外,并有利于展示校园整体的建筑形象[2]。

学校主体区从南至北依次为:普通教学区(研学庭)、课程基地区(勤训楼)、图书综合区(启智阁)、生活住宿区(乐居院)等功能分区,并通过贯穿校园的“弘謇长廊”将各个分区高效串联起来。教学区、课程基地区、图书综合区统筹成组,布置于基地中央,利于集中开展学习活动,同时便于快速抵达校园其他区域。启智阁包含校史文化展馆与图书馆,布置于核心,作为校园视觉中心集中展示校园精神文化。生活住宿区布置于用地北侧,空间开阔、采光良好,靠近景观水系,形成舒适的生活氛围,男女宿舍平行布置,避免对视。食堂布置于宿舍与教室之间,使师生在两个方向均能便捷到达。

用地西侧布置跑道为400 m 的田径场、篮排球场、网球场、主席台等室外运动区,与南侧文体中心保持紧密联系,就近高效使用各类运动资源。室外运动区充分利用西侧不规则场地,使其余建设用地方整周正,便于建筑群体的组团化布局。

4.2 两轴三进造园承情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礼乐”思想的影响下,书院建筑在整体的布局上通常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层次序列,以区别尊卑、内外、主次关系。本案校园布局结合场地条件,空间设计上以南北向的功能之轴和东西向的礼序之轴贯穿组织校园外部空间,形成“两轴三进”的整体空间架构。

两轴之上穿插架空运动区、阅览区、多功能厅、英语角、讨论教室、社团活动室等各种非正式教学空间,营造丰富且尺度宜人的“寓教于乐”的场所。这些灵活的交往空间,无疑会给师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为各种丰富的校园活动提供可能。一层设置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室内运动长廊,两边则布置社团活动等使用房间。这是一个功能复合、使用灵活的空间,既可以让师生风雨无阻地进行运动、也可以举办各种临时活动。二层设置了一条共享学习交流长廊,这个长廊里的校史陈列、艺术展示等展现了张謇的人物历史与精神风貌,上下课余,师生们熙熙攘攘,在这两条长廊里交流共享碰撞,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热情。西侧看台底层将运动场的附属功能整合,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室外平台:校园运动会时,它是独特的看台,不仅可以坐在台阶上观赛,而且平台上、教学楼的回廊里、多功能教室中,整个校园核心区建筑都是运动会的看台。

“三进”即文体区、教学区、生活区三大建筑组团,层次分明、联系紧密。“三进”之间,自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广场、庭院、公园等空间景观。其中,在两轴之上重点打造了兴教园、水心园、敬师园、劝学园四大主题鲜明的景观节点,使空间与建筑相适应、与原生态的自然相融合,成为一个个充满书院气质的绿色聚落。

兴教园位于南侧入口,以大台阶通向弘謇长廊,以张謇塑像为中心,两侧建筑体量对称布局,面向城市充分展示完整端庄的公共建筑形象,体现重教兴学、自强不息的教育精神。

水心园作为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由生活区围合形成,借水造园,1∶1 还原啬园故景,传承经典。园中布置由状元府、问道轩、桑梓亭、百味堂、兴邦阁等小建筑组成的微型张謇纪念堂,提供参观、展示、交流、休憩等功能,如图2 所示。

图2 传承经典的水心园景

敬师园位于东侧校前广场,以启智阁为对景,由教学区建筑三面围合而成,是校园中最大的广场,作为师生集散、交流和对外联系的主要空间,以主题雕塑等展示尊师重道、以人为本的品格。

劝学园由教学楼、多功能厅、休闲看台围合而成,是学习氛围浓厚的安静的庭院空间。结合多功能厅纯粹的建筑背景,营造富有禅意的静水景观,沉淀空间氛围,显示出张謇中学海纳百川,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以“学以致用”为主题,是同学们课余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

此外,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设置樱花大道,在教学区与文体区之间设置桃李大道,平日作为景观要素,果季可举行采摘体验等活动,突显季节变换带给师生们的强烈印象,成为学校的标志性记忆场所。

5 建筑语汇·文化植入空间转译

项目处于历史文化深厚的状元故里,设计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探索,细部设计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现代的材料和营造手法体现历史和地域的语汇[3]。

建筑立面设计提炼张謇时期建筑的屋顶元素为转译原型,将张謇文化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局部配以青砖饰面、暖色格栅等元素,增添了传统格调。建筑造型以现代的手法表现出传统的意蕴,整体风格精致、典雅,实现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表达出校园的文化性和时代感。水心园内精致小巧的亭台楼榭又极具古韵,与现代的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古今辉映。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学堂形式,严谨有序的空间格局下,形成了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这一空间原型同时适用于现代教育强调的交流共享。在本案校园内,以传统书院为转译原型引入到设计当中,用尺度协调的建筑群围合组成的空间,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人为中心,“学堂书院”空间布局,试图重塑一种清新淡雅的书香氛围,从而使校园体现其独有的文化积淀和地域特色。广场庭院是人聚集的中心,在广场上不断地有人群活动、交流、演出和休憩。其中教学区广场空间结合不同建筑组团的功能,适宜多种类型、规模的室外活动,如小型展出、户外课堂、交谈等;生活区庭院空间则是以景观为主的小型私密性场所,作为课余交流、学习的空间;公共创意区庭院空间利用室外艺术创作形成一条不断变化的艺术长廊,景观与艺术的相互融合形成富有弹性的展示空间,让艺术与自然达到完美的融合。有机、简洁、多层级的校园景观系统对庄重典雅的校园进行了有效的补充,空间充满了生命力——庭院、园林景观、二层及以上的景观平台,构成了一幅整体而流动的现代校园景观。

6 城校共享

在综合分析周边道路等级和学校交通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将城校共享区入口设置于基地南侧,面向城市主干道,承接张謇长廊起点(兴教园),下部设置地下车库,满足教工和社会车辆停车需求。文体中心设置独立出入口和地面停车场,可以独立对外开放,实现城校共享,增加社会效应。

学校地处北城新区,周边城市配套稀缺。城校共享区文体中心内的游泳馆、室内体育馆平时对校内使用,假期对社会开放,健身中心平时对社会开放;艺术中心内的剧场平时学校使用,假期可以对外开放,举办社会型演出活动,音乐舞蹈教室平时为学校教学使用,假期可作为对外培训使用。此外,位于校园西侧的2 片室外篮球场、2 片网球场假期也可以对公众开放,让校园的体育场地变成了城市的活力场所。城校功能与空间共享,实现了海门北部城市新区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城校资源共享。

7 结语

随着教育体系的变革和发展,学校文化在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创造高情境教育体验的空间,以及如何打造一个能传递人文精神和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成为未来校园设计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南通市海门张謇高级中学为例,对校园建筑的人文传承和模式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能为兼具人文精神与开放包容的现代特色校园建筑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教学区张謇景观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景观别墅
论张謇的日本观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联墨双馨六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