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绿谷·自在生活

2024-04-16 12:26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勘察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合院绿谷住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所在的板桥新城,是离南京主城区最近的新城,重点发展人居、商贸,受众以年轻人为主,设计的切入点为年轻人。那么,年轻人的住宅,到底需要什么呢?设计关注、围绕年轻人生活的群体,包括父母、小孩、宠物等等,力图解决一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痛点,如全职妈妈的再就业、8小时之外的副业兼职、下班后的看书备考、帮忙带小孩的长辈独立生活空间需求等等。

城市绿谷

方案以“规划思维”展开“建筑设计”。从板桥新城的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北侧是强调生态环境的莲花湖休闲商业中心,南侧是商务CBD核心区,中部基本为住宅,设计范围内的厂区用地,刚好位于住区的几何中心,适合打造为住区服务的“社区中心”,但住宅用地刚好阻隔了社区中心与南侧带状城市公园的联系。为了消解用地带来的城市问题,设计提出“城市缝合”策略,在住宅用地内打造开放性的绿廊空间,方便周边住区能方便快捷地到达社区中心,打造舒适步行圈。

住宅采取板楼南北向布局,并顺应城市道路,局部转折,以获得最优的日照朝向和通风。结合 “城市绿谷”理念,扩大中轴间距,以公共绿廊串联组团庭院,再通过建筑高度从中心往东西两侧逐渐升高,结合建筑绿化,最终形成绿谷的视觉感受。

在绿谷中,设置了共享自习室、共享直播间、便利商店、便民诊所、社区食堂等公共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既能提高绿谷的商业价值,又能提高绿谷的活力和安全性。

立体城市+垂直森林

在住区设计时,根据不同受众,突出从全公共到半公共,再到微公共的使用特征,打造从“地面公园-甲板公园-空中合院”的三级公共空间体系。地面公园和城市互通,打造无界社区,这里住宅底层架空,设置更偏公共性的功能,城市居民可以共享;二层的甲板公园,针对“小区业主”设置棋牌室、托幼所、医疗室、老年室等功能,同时,这样的设置也兼顾了安全和管理;三层及以上为居住空间,设置空中合院和天空花园,打造邻里熟人社区。整个小区的绿化率也由传统的30%提升到接近100%,让居住者回归自然,满眼见绿。

为适应这种三级空间体系,住宅的大堂也采取双首层设计策略,底层便于直接到达地面公园,二层便于到达甲板平台,大堂的内部空间也更灵活丰富。

空中合院

住宅采取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一梯四户的板楼设计,带来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效果。

公共区域设置了两层通高的共享花园,采取“邻里定制”的方式,由上下两层的八户业主共同商议,签署协议,由开发商统一建设和运维,可以是主打玩乐的亲子模式、主打交流会客的休闲模式,也可以是主打运动的健身模式,目的是活络邻里关系,打造熟人社区,找回曾经四合院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同时,空中合院和环廊花园的结合,可以有效柔化传统住宅冰冷的立面效果,以及弱化北侧核心筒突兀的体量感,让建筑被绿化包围,起到有效隔热节能、降噪减碳的作用,让高层住户也能真正回归自然。

弹性户型

在户型设计上,力求解决前面提到的一些生活痛点。比如,对于108平方米的边户,设计了双钥匙入户的方式,同时为老人配置了独立花园,方便老人单独进出,为老人提供独立的生活场景空间。同时,户型为了做到横竖厅灵活可变,优化剪力墙设置,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对房间数的不同需求。

重塑历史

厂区的更新也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近10年厂区建筑肌理的分析,发现原来的厂区是由几个大厂房加上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组合而成,而近两年,这些小体量的建筑已经拆除,空间显得空旷单调,为了还原原来的图底关系,我们增加了一些小建筑,形成大小体量组合的建筑肌理,试图找回曾经的场所记忆和繁华的空间感受。

时空回环

在空间设计上,几个地块联动,通过一条活力回环,将社区中心的功能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进行交汇碰撞,设置都市营地、创意集市、极限乐园、艺术长廊等,让年轻人8小时之外还有兼职可能。二层同样设置架空连廊和底层交织,实现空间联动。

潮盒艺境

在建构上,不改变原有厂房结构体系,而是在内部和外部以独立结构的盒子方式单独组合体量,盒子内部植入社区中心的功能,盒子外部在厂房下形成有顶灰空间,作为展览、休憩、观景及交流的场所。

建筑设计上,通过已有元素的现代转译,形成富有工业味道的现代空间,同时模糊建筑边界,加强室内外场景的互动,最终让社区中心的功能和工业风的建筑语言有机融合,恢复曾经的繁华,充满市井氛围。

猜你喜欢
合院绿谷住区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忆国心绿谷之旅
推进区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思路和途径——以丽水日报传媒集团“绿谷融媒小厨”项目为例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游“国心绿谷”茶庄园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万绿谷:开发与保护并进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