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至上 使命如磐
——记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董事长农兴中

2024-04-16 12:26刘红伟
中国勘察设计 2024年2期
关键词:研究院广州轨道交通

■ 本刊记者 刘红伟

浏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官网,一连串“第一”字眼映入《中国勘察设计》杂志记者眼帘:中国第一条最高时速120千米/小时地铁线路、第一条直线电机牵引地铁线路、第一条无人驾驶城市旅客自动运输线路、第一条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这些“第一”的背后,离不开广州地铁设计人31年来的奋斗和坚守,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谈及个人成就与荣誉,他轻描淡写、避而不谈,只道:“职责所在,初心使然”;谈及未来发展,他目光如炬、铿锵有力,坦言:“长路漫漫,信心满满”。

他就是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执行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农兴中。

成长

对农兴中的采访,是从“广州第一条地铁”开始谈起,那是广州地铁设计院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毕生事业的重要起点。

1993年3月,国务院同意、原国家计委批准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可行性报告。同年10月,广州地铁一号线正式动工。该线路全长达18.497公里,沿线共建16座地下车站,穿越芳村、荔湾、越秀、东山及天河5个主要城区,是中国内地第一条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地铁,更首次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盾构隧道施工法。

1994年3月,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农兴中,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前身),投入到了广州地铁一号线的设计工作中。

当时,广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绝大多数站点由大型铁道设计院主导勘察设计,农兴中表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尚属于“新生力量”,当时能够承担“三站两区间”的勘察设计,“是靠努力争取来的”。“时任设计院院长任佩珠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争取来3座车站、2个区间隧道的设计任务;时任项目负责人的丁建隆等设计院技术骨干,带着我们这帮年轻人加班加点干。”农兴中表示:大家当时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

时至今日,农兴中回忆起广州地铁一号线的通车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难掩兴奋之情。“我们是在零经验的基础上建成地铁一号线,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受限当时的技术条件存有瑕疵,但仍然是一条技术可靠、运行安全的经典线路,更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注脚。”

从那时起,农兴中便开始思考如何建设更安全、更便捷的轨道交通,建设人民满意的地铁。农兴中告诉《中国勘察设计》杂志记者,自己心中一直藏有一个“地铁梦”——秉持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更多的地铁线路高质量建成开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让公共交通更全方位、更贴心、更智能化地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农兴中从事轨道交通设计的初心所在。

怀揣着这样一个“地铁梦”,农兴中将个人理想与时代伟业融在一起,不忘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誓把梦想变为现实。

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从未离开过轨道交通勘察设计一线。他先后主持完成20多项轨道交通大型工程设计和国家级重大课题攻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优秀奖2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5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8项、广东省地方标准3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SCI/EI论文6篇,其他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2日,清脆的钟声从深交所响起,A股市场迎来了新的“客人”。这一天,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正式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份荣耀和骄傲属于全体广州地铁设计人,也包括农兴中。

“取得这么多荣誉,您的动力来自哪里?”《中国勘察设计》杂志记者问道。农兴中给出简短又精辟的答案:“职责所在,初心使然!”

“这些荣誉是对我个人和团队多年来在地铁设计和研究领域的努力和创新的认可,也是对我个人和团队继续前行的鞭策和动力。”在一系列项目的历练和荣誉的激励下,农兴中也完成了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总设计师、首席专家的成长,相继担任部长、副院长、院长、董事长、执行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可谓是深谙技术和管理双重“武艺”,逐步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知名“技术+管理”专家。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上市仪式

谈及身兼“技术”和“管理”两个身份的感悟与体会,农兴中表示,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需要不断学习,注重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需要具备全局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战略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

坚守初心,54岁的农兴中说:“从加入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那一天起,我就已经做好了为轨道交通建设奋斗的准备。无论是搞技术还是搞管理,为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而奋斗的初心,始终没有变!”

创新

地铁是高密度、特大型、综合性轨道交通运输系统,涉及40多个技术专业,建地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凭借不断的创新、坚毅的努力,农兴中从众多青年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

农兴中介绍,广州地铁的建设和运营,在起步阶段曾以香港地铁为对标蓝本。为学习先进经验,那时,广州地铁专门选派地铁设计研究院两三批十几人,前往香港地铁培训学习,农兴中有幸成为第一批人选。

在香港,农兴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谈及这段经历,农兴中表示:“经历很宝贵,也很难得,香港地铁的设计和建设理念,对我们帮助很大。”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农兴中等人学习培训归来不久,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迎来了广州地铁2号线的设计总体总包任务。在主持该线路首期工程土建工程设计时,农兴中与团队成员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国内首次提出“大跨度无柱地铁车站设计”理念,并形成技术标准。

在广州地铁一、二号线“跟跑”之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开始逐步甩掉“洋拐杖”,自主牵头开展广州地铁线路的设计研究工作。而最令农兴中印象深刻的,是他主持完成了广州地铁三号线的总体设计工作。

广州地铁3号线是国内第一条时速达120千米/小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与常规的地铁线路相比,其技术上有许多不同特点,从设计到建设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与突破,解决了车辆、隧道限界、长区间通风与疏散、信号、供电、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难点。

“广州地铁3号线的定位是南北快线,1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遭到很多专家的质疑。”面对摆在面前的质疑与挑战,农兴中带领团队顶住压力,通过科学的测算证实了提速的可能性,最后这个方案最终获得通过。正是这种排除万难的魄力及严密的专业能力,促使了广州地铁3号线的诞生,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很多创新技术还被纳入了设计规范。

农兴中在广花城际轨道交通工地现场

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此后,农兴中又陆续主持完成了众多地铁大型工程设计,在岩溶地区轨道交通建设、隧道近距穿越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上盖建筑减振降噪、轨道交通绿色建造技术等领域实现了突破;牵头完成了1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多项关键技术。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带领设计团队主持完成广西第一条地铁线路——南宁地铁1号线,攻克了富水圆砾层地铁深基坑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主持完成广州地铁6号线首期工程,在“先隧后站暗挖工法”“复杂溶洞土洞和全断面砂层盾构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主持完成中国第一条实现地铁服务水平的160千米/小时全地下市域快线——广州地铁18号线,设计中采用大量创新,实现多项“国内首创”……

其中,在广州地铁18号线设计中,由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技术难度大、工期紧张,农兴中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关键环节亲自抓,带领设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踏勘,科学调研,科学决策,不断优化设计,并在设计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满足工程需要,有效保证了地铁工程施工进度。线路仅历时3年10个月,便如期高质量开通,创下广州地铁建设速度新纪录,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广州地铁2号线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地铁3号线填补了国内市域快线的空白,南宁地铁1号线、广州地铁6号线首期工程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广州地铁18号线项目成为国家级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示范线性线路……

这是对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创新成果的褒奖,也是对农兴中匠心坚守的认可。“我们做工程的人,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亲手设计的地铁线路变为现实,看到地铁能够为市民出行真正提供便利,心里那种成就感总是满满的。”农兴中如是说。

感悟

在躬耕轨道交通设计研究的同时,农兴中还有另外多重身份。

2022年8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二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农兴中名列其中。

作为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农兴中对自己奋斗多年的设计领域感悟颇深: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先导”,事关工程质量和品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设计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奠基和根本所在,要严守质量和安全两条‘原则红线’。”农兴中指出,这里的质量不仅指设计成果文件的质量,还包括设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科学确定发展思路,以“事前指导、过程控制、事后提升”的思路,开展设计质量提升工作;针对过去的设计质量问题与不足,要善于总结,充分汲取经验,组织各专业从管理办法、标准文件、专业技术指引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升设计质量。

农兴中(中)在广花城际轨道交通工地现场工作

农兴中表示,工程设计要秉承持续创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积极推动工程设计行业的发展进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构筑幸福美好未来。要以现有的知识储备扎根基础,广泛学习各地知识经验,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持续做好创新工作,用“适度超前”的理念进行设计。“工程设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产品,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广大的使用者,设计口碑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用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要做细、做好、做强工程设计项目,不仅要有洞察需求,敏捷响应的能力,还需要有不断学习、奋斗进取的能力,更需要有团队协作、多专业融合的综合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要始终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在日常与客户的沟通协调中,要及时洞察对方的需求,敏捷响应,及时调整设计思路,持续优化设计方案,时刻关注客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为对方提供优质的设计成果和高标准的设计服务。”农兴中说。

农兴中同时指出,工程设计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涉专业多、影响范围广、各专业间和内外部接口复杂,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变成了多专业的综合性问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具备多专业融合的综合技术能力,要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联合各专业深入研究探讨,以团队力量和创新思维攻克一道道难关。”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参与竞争、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一直以来,农兴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尤其是担任董事长、院技术委员会主任以来,更是将其作为引领公司转型发展升级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农兴中介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围绕“设计+数字科技”,强化科研上层引领机制,根据战略规划,提出科研工作“1244”框架,明确了科研工作的战略目标、产业化重点方向和战略落地关键任务;围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大需求,该院针对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与系统的创新研发。

“勘察设计的精髓在于‘人’,调动员工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尤为重要。在忙碌的设计工作及创新工作中,取平衡,互推进,实现创新推动设计的最大化作用,是重要的一环。”农兴中说,近年来,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持续提升该院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持续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并行的双模式管理机制,搭建并运行科研、专利管理系统,使科研管理更合理、更快速、更人性化。

此外,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还坚持“人尽其才、共享成长”的人才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搭建企业人才梯队,打造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培育的成长平台,倡导乐于分享的工作氛围,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工作实践中传承知识经验与文化精神,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逐梦

农兴中还有一个重要身份,那就是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的“掌门人”。

2013年2月,农兴中出任广州地铁设计院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院长。从此,“谋划发展战略,擘画发展蓝图”,成为农兴中的另一大工作重点。他坦言:对自己而言,这重身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之近年来受国内外地缘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勘察设计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正进入低速增长的非常时期。大变局时代,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呈现出众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长路漫漫但也要充满信心。”农兴中表示,面对众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维,制定发展战略,明晰发展方向,寻求发展路径,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工程建设“龙头”应有作为,占领发展新高地,誓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其中,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是该院“规划图”中的重要板块。

“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势在必行,这既顺应了市场需求的大势,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农兴中介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主动拓宽产业链,联合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工程总承包、产品制造、运营改造等全产业链业务,带动行业上下游一起发展。

为“抢滩”工程总承包市场、培育新增长点,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专门制定了“开拓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的方针,于2020年成立了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心,建立全过程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打造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信息化平台,目前工程总承包业务包含土建、市政、机电、人防、节能改造等多个行业,足迹遍布全国,累计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2亿元。

“尽管我院工程总承包板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农兴中表示,未来在推进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方面,还将继续加强以下两项工作:一是鼓励创新和研发在工程建设中落地;二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数字时代,如何抢抓数字化变革发展新机遇,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引擎,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农兴中表示,未来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将贯彻落实“设计+数字科技”战略,围绕BIM+GIS技术,研发轨道交通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等全过程应用,并形成一系列核心产品;开展生产、管理数据资产建设工作,形成一系列数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开发基于AI的BIM施工图智能审查平台,形成将BIM设计进行知识图谱化的全系列生产、应用过程……

逐梦路上,广州地铁设计人的“动作”远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更大的目标和规划:以“提升城市品质、设计美好未来”为使命,以广州地铁集团公司为平台资源保障,以设计业务为主业根基,构建“设计+数字科技”发展模式,实施“12433”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轨道交通、综合技术服务领跑者”。

做优“1”核心,以轨道交通业务为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做优做强轨道交通设计核心业务;拓展“2”业务,拓展轨道交通上盖开发(TOD)、市政基础设施及地下空间设计业务;培育“4”技术,培育以BIM 为基础的工程数字科技、基于5G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地铁科技、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科技、轨道交通智慧建造技术(预制装配式等);打造“3”实力,打造前期规划研究、总体总包管理和投资控制竞争实力;提升“3”能力,提升创新研发、技术融合和投资并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践行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勘察设计业务。勘察设计行业处于工程建设与开发的前端,是建设低碳建筑的思路源头。”农兴中表示,广州地铁设计人未来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勇担历史使命,以绿色低碳为主线,加快发展理念、角色定位转变,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正向设计,以技术创新引领全产业链“低碳”发展,真正从“浅绿”走向“深绿”,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书写责任与担当。

初心至上,使命如磐。“书写责任与担当”,30多年来,农兴中心中坚守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在他心底,让梦想变为现实,才是自己最高的追求和目标!

猜你喜欢
研究院广州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