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箔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2024-04-17 07:14郑蓉蓉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箔壁画绘画

金箔是劳动人民根据金延展性强的特点, 经过层层工序精心制成的薄片。《天工开物·五金》记载: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金箔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媒材,被艺术家和匠人广泛运用于绘画作品中,在东西方艺术文化中都有着悠长且灿烂的历史,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了一分力量。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审美情趣的区别,金箔也变化为不同的形式呈现于这些作品之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金箔的国家之一。 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金箔主要贴在金属器皿等物体的表面;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箔上有浮雕图案;秦汉时期,金箔的装饰作用首要表现在漆器的外观上;到了南北 朝,金箔就被运用于佛像雕塑上,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话有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十四者全身都为金箔;唐代李思训与李昭道在山水画中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以金箔或泥金布底, “金碧辉映,为一家法”,自此開创中国青绿山水之端绪,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和法海寺壁画等佛教壁画创作中也使用贴金箔,这一时期使用技法并不局限于贴金箔,还包括描金法、贴金法、洒金法和沥粉贴金法等;明清时期,金箔主要用于家具装饰方面,比如明清的皇家宫殿就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一、贴金箔的方法与箔的种类

贴金箔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保证空气不流通、无风,贴金箔时要尽可能关窗,屏住呼吸,因为金箔极薄,很容易被风吹跑,呼吸也会使金箔震动。选取要贴的金箔后,首先用毛笔在上层垫纸四角轻点少量清水;接着再用另一支毛笔蘸取适量的胶液涂于要贴金箔的位置;待胶快干时用夹子夹起金箔, 为避免金箔产生褶皱,需要缓慢平整落下,贴时手要稳,屏住呼吸,才能对准要贴的位置,然后用垫纸轻轻地将箔压平,尽量与纸贴合;等胶液完全干透后,用干燥的毛笔扫掉多余的金箔,就得到了需要贴金箔的形状, 而扫下的金箔碎片可以收集起来,以便下次洒金使用或研磨成金粉,避免浪费。

传统金箔也有几种分类,紫赤金是一种略带红色的金色,多用于贴寺庙佛塑像的面部;库金就是常见的金首饰中的金色,为九八成金;大赤金是略带黄色的金,又被称为冷金;田赤 金是呈现为淡黄色的金。随着科技发展,人们 对于箔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金箔,也开始对 箔的其他种类进行探索,每种金属根据原材料 的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又被划分不同的类型,有铝箔、铜箔、彩箔、赤贝、黑箔、青贝、香 槟箔、赤金箔等。需要注意的是,铜与空气中的氧、硫容易产生化合反应,易变色,初学者 可以用它代替金箔练习使用,不宜用于精品创 作;铝箔也是不稳定金属容易变色,适合初学 者练习使用。

二、金箔在重彩壁画中的应用

“石季龙作云母五明金箔莫难扇……薄打金如蝉翼二面,彩漆画列仙奇鸟异兽。”这是最早有关金箔用于绘画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金箔逐步从装饰品发展为重彩绘画的重要材料。唐代张彦远和清代张式都记载过重彩,在张彦远的记载中可得知矿物颜料是将矿石砸碎、研磨,层层筛选,将不同大小的颗粒区分制成不同颜色;清代的张式在《画谭》中也记到“石青、石绿、朱砂谓之重色”。

重彩艺术在中国历史久远,在隋唐时期,重彩壁画已经达到早期壁画的巅峰,其中金箔作为一种特殊的矿物质颜料用于壁画上色。此时佛教盛行,文化经济繁荣,需要大量画工,壁画的发展蒸蒸日上,金箔也在敦煌石窟中被广泛应用。《营造法式》记载沥粉的制作工艺是:用土粉为基料,砸碎、细研、过筛、加胶水搅拌成均匀的粥状,然后装入特制的“粉囊”(用猪膀胱制成),通过“粉尖”挤出如笔勾线一样的画面,待沥粉干后,用石黄加胶水在沥粉线上刷一遍底色,再上胶贴金。沥粉贴金的效果相比于其他方式显得更加庄重和绚丽。

在永乐宫壁画中, 《朝元仙仗图》绘于三清殿内,画面中人物众多,气势庞大且富丽闪耀,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画工通过给人物的饰物衣带、背景祥云等部位贴金,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视觉氛围。法海寺壁画的表现手法更加熟练与多样化,矿物质粉末与金属箔料的选择更多,黏合剂也比之前壁画上使用的黏性更强,即使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保存得极为完整,人物的衣饰、器皿、兵器上大量使用金箔,壁画更为光彩夺目。

金箔在壁画创作中实现了它的艺术价值, 为画面的立体效果锦上添花。不仅如此,金箔还可以融合或叠加其他矿物颜料一起使用,提升色相和纯度,令画面更具光泽感,为历代宗教艺术起到点缀作用。正如胡伟先生所说:“材料与技法永远要为作品的主题服务。”金属箔运用于壁画之中,对于画面空间的氛围起到了烘托作用,使画面细节质感更加精细,增 强了画面的感染力,直至今天,我们仍能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领略宗教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

三、金箔在日本绘画中的表现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了中 国的宗教文化,而且还带去了绘画艺术,其中就包括金箔的运用。日本画家学习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方法,再结合本土的审美情趣,创造出适合日本的独特绘画语言。近现代艺术的传播日趋发达,艺术家对于适合用金箔表现的题材选择越来越宽泛,从而将金箔应用于花鸟、波涛、岩石、河流等题材中。

艺术家俵屋宗达是活跃于日本安图桃山时期至江户早期的京都町绘师,是日本“琳派”的开创者,艺术特色富于抽象美感。俵屋宗达最出名的作品是目前收藏在京都建仁寺的《风神雷神屏风》,被视为日本国宝。该画大胆地使用大面积的金箔为底色代表天空,在人物描绘上加入了大量银色,增加画面的对比度与层次感,显得画面更加生动与立体。酒井抱一的《夏秋草图屏风》大胆创新地应用大面积银地,深淡粉绿描绘绿植叶片,交相呼应,用绚烂夺目的金色勾勒叶脉。在冷静肃穆的氛围当中,夏草和秋草让人感到一种独有的“幽意”,静态的画面传递出强烈的动感。日本人学习矿物色的表现技法和金属箔的制作方式后继续传承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被后来越来越多的日本画家发扬光大。近些年,中国许多艺术家前往日本学习新的表现技法,以此来推动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

四、金箔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以克里姆特作品为例

著名画家克里姆特是奥地利国宝级大师,他的绘画风格全面吸收了古埃及、古希腊及中世纪拜占庭等艺术元素,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油画的写实特点与装饰绘画被他巧妙地融为一体,以色彩艳丽、极尽奢华的象征主义装饰风格闻名于世。提到克里姆特的装饰风格就能看出他对材料运用的不拘一格、出神入化。他的绘画多用综合材料,如油彩、酪素、金绘和金箔、镶嵌工艺等,這些元素极大丰富了绘画语言。此外,克里姆特在拜占庭镶嵌技术和浮世绘平面装饰元素的影响下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开启了他无与伦比的黄金巅峰时期。贴金箔是克里姆特在黄金时期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技法之一,他充分应用金箔的特点,成为把黄金、金色作为个人独特绘画语言的画家之一。

《吻》是克里姆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整幅画面色彩斑斓,材料的运用令质感显得十分丰富,画面当中用了金绘、贴金与洒金技法,金色的各种变化在作品中显得既和谐又统一,油彩绘制和透明罩染相互叠加,缤纷的色彩与线条相互交织,仿佛是一场律动的交响乐。画面里,人体长袍中金箔的运用与拜占庭壁画中金箔的运用有着微妙的联系,尤其是头顶上一圈金色仿佛是宗教主像的光环,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的冲击力,观者可以感受到 19世纪到20世纪新艺术运动中大师的时代精神。

五、结语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中国画基本上都是卷轴画,所以古人很少会使用这种大面积贴金箔的技法,只有在部分作品中会有一些泥金、描金的使用。近代,任伯年善用金粉作画,他的作品《牡丹孔雀》就是小写意手法运用真金粉所画。在现当代中国画作品中,对于形式的选择已不再拘泥于卷轴,所以对金箔的运用多了起来。艺术家会运用各种纸张配合 洒金技法,创作出适合题材的作品,也有人将金箔作为一种肌理或图案用来装饰画面。

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箔这种金属 材料受到越来越多艺术家的欢迎,金属材料被当作色彩范畴来运用(属于这个时代的“随类赋彩”),从美学角度来看是主观感情色彩和客观物象色彩的结合,给了中国画家更多的自由,允许画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追求画面的象征性。在这个过程中,画家比较注意绘画语言和色彩的表达,所以使用金属箔既满足 其对材料的需求也增加了画面华丽的效果,充分体现了箔的艺术价值。无法之法, 乃为至法。传统绘画流传至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和古人大为不同,在继承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迁,表现当代人的情感、风采以及神韵。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金箔将为工笔重彩画艺术提供更为丰富的色彩表现。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使我们愈发重视中国画原有的材料,而对艺术的创新发展和对创作内容的包容,又促使我们与时俱进,发掘传统材料的多重特性。正是这种新的艺术观念使箔这种材料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展露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回应了中国当代艺术渴望创新和变化的召唤。

[作者简介]郑蓉蓉,女,汉族,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工笔人物。

猜你喜欢
金箔壁画绘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铁镍合金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北朝、隋唐壁画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帮壁画“治病”
金眼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