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甲胄文化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4-04-17 04:18张爱华童翼承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长安十二时辰唐代中国传统文化

张爱华 童翼承

摘要:目的:甲胄作为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服装,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大部分古装剧的甲胄设计缺乏历史考究,存在结构混乱、形式拼凑等问题,部分影视作品的甲胄甚至直接使用西方或日本形制。数字媒介时代,影视剧是大众感知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质量不仅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水平,还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研究我国传统甲胄文化迫在眉睫。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唐代甲胄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发展历程,归纳其形制与突出特征。结果:通过分析优秀影视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代甲胄设计,挖掘其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处,为中国影视剧的甲胄设计提供助力。《长安十二时辰》的甲胄设计由温陈华先生的“炼铠寺”甲胄设计团队完成,团队将唐代甲胄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明确传统唐代甲胄的历史形制和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在材料、色彩及结构方面进行复原与创新,使其甲胄既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又具备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效果。结论:《长安十二时辰》为古装影视剧的服装设计起到了示范作用,国产古装影视剧的甲胄设计应立足历史形制,在复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真正意义上传承与发展文化。

关键词:唐代;甲胄文化;影视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

中图分类号:TS94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03

1 中国古代甲胄的起源与发展

“甲胄”是合用词,甲指铠甲,胄指头盔,又称兜鍪。《说文解字》提到:“胄,兜鍪也。”甲胄是我国古代战场上用来保护士兵自身安全的、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中国的甲胄种类多,起源久远,目前出土最早的甲为商代皮甲,出土最早的胄为商代皮胄、青铜胄。甲胄的加工与制作极其复杂,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科技水平,是冷兵器时代科技的体现。中国甲胄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独有的形制和风格[1],整体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趋势。甲胄的基础功能是防御,早期的甲胄仅具备保护士兵安全的作用。在金属发明前,甲胄主要用皮、石器骨器、角器、齿、贝类等材料制作,工艺简单且防御性能低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武器逐渐铁质化,杀伤力更强,因此军队对甲胄的防护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随后,中国古代战场开始出现更加坚硬厚重的铁甲,其极具特色,由铁片和甲绳编制而成,易于穿戴与存放。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甲胄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甲胄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基础防御功能,逐渐具备装饰性与艺术性,并在唐代达到巅峰,诞生了如明光铠、山文甲等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甲种。雕刻、浮雕等装饰技法被运用于甲胄上,以展示纹饰、图案纹理[2]。唐甲厚重,防御性强,实战表现出色,同时造型华丽精致,能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以弘扬国威。随着火药武器的产生与发展,甲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增强士兵的机动性,沉重华丽的重型铁质甲胄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明清布面甲为代表的轻型甲胄成为主流。布面甲是一种使用布料与金属制作的甲胄,单个甲片相较于明清前的铁甲面积更大,通过铆钉将一定规模的铁甲片固定在布料内侧。一方面,相较于甲绳编制的重型甲胄,其重量更轻;另一方面,其大量使用布料和內衬,穿戴舒适度得以提高。这种布面甲成本更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其成功替代铁甲,直至近代才退出历史舞台。

2 唐代甲胄的形制与特征

甲胄是一种古老的战斗装备,自商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演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引入,甲胄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衍生出多种类型,包括棉甲、纸甲,以及明光甲、锁子甲、鱼鳞甲、山文甲等。

唐代甲胄在继承秦汉甲胄风格和技术的基础上,吸纳了外来先进技术,随着唐朝国力的崛起,甲胄品质得以显著提升。唐代甲胄以其独特的艺术性著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历经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发展,唐代甲胄不断变革,呈现出由朴素至华丽,再回归相对朴素的过程。

唐代初期,甲胄沿袭南北朝和隋朝的特点。武士身着两当甲和明光甲,肩披披膊,整体朴素实用。随着唐朝社会的飞速发展,工艺技术的大幅提升,甲胄品质逐步提高。唐代甲胄在中外交流的推动下,实现融合与创新,进入黄金时期。初唐后期,甲胄风格更趋向于装饰性,以彰显国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甲胄的艺术性也随之减弱,实用性增强。

唐代甲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卓越的艺术性。在风格形式上,中唐时期的甲胄强调装饰性,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富饶与繁荣,出现了极具唐朝特色的折返顿项、各种形制的兽形肩吞等。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颓,创造力和艺术精神受到压抑。甲胄从注重装饰性变为注重实用性,其军事功能增强。总体来说,唐代独有的甲胄艺术体现为兜鍪的顿项形式转变、甲裙变大变宽及各种花纹精致的纺织物包裹铠甲等,中国甲胄文化在唐代达到巅峰。

3 唐代甲胄文化在影视服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唐甲的艺术性是绝无仅有的。《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13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山文、鸟锤、细鳞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作材料命名的[3]。《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上元节灯会前一天唐朝都城长安发生的事情。在服饰道具设计及建筑设计上,尽可能展现了唐代风貌,其中甲胄设计最为突出。由温陈华领导的“炼铠寺”团队在研究传统唐代甲胄的形制与艺术特征后,进行了复原和创新设计,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1 唐代武士甲胄的司职表达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多种司职的唐朝武士,本章探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旅贲军、右骁卫、龙武军、神武军的甲胄设计。

旅贲军为太子府兵,内着常见白色缺胯袍,外着步兵甲,铁甲类型为铁札甲。甲胄主体颜色为黑色,由黑色甲绳穿织铁片而成。除束甲绊、兵牌和活舌带扣皮带外,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为步兵实战用甲,突出旅贲军的卫戍司职。旅贲军身着甲裙偏短,悬挂在腿的两侧,甲裙底部的包裹织物镶有华丽的宝相花纹,兜鍪顶部插有灰色翎羽,具有形式美感,以凸显太子府兵的地位。同时,深色甲胄与白色缺胯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视觉效果。

右骁卫同旅贲军一样,内着白色缺胯袍,外着步兵甲,甲种为铁札甲。札甲由青色甲绳穿织银色甲片而成。相较于神武军及龙武军甲胄的华丽色彩,右骁卫甲胄以银色和白色为主要配色,视觉效果简约,可见其是最接近实战的兵种。

龙武军为天子亲军,其甲胄视觉效果相较上述兵种更为豪华。武士内着红色缺胯袍,外着札甲和明光甲组成的步兵甲。龙武军同右骁卫一样使用银色甲片,并用深色甲绳穿织。其兜鍪的顿项相互连接,遮盖住整个脖子,使防护能力大幅提升,兜顶有庄严高贵的红色翎羽。披膊相较于其他兵种更厚重宽大,并镶有红色织物和毛边。其整体形象鲜艳明亮,给人庄严高贵的视觉感受。

神武军是剧中最为豪华高贵的军种,他们直接负责天子和宫廷的安全。《唐六典》卷二十四载:“左、右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凡亲、勋、翊五中郎将府及折冲府所隶者,皆总制焉。凡大朝会,率其属以黄质鍪·甲·铠、黄弓箭、黄刀、黄、黄麾、黄麾、麒麟旗、角端旗、赤熊旗之类,为左、右厢之仪仗。”意为左右卫大将军的属下负责宫廷的警卫和仪仗工作,配备黄色甲、兜鍪、黄刀等。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神武军甲胄设计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武士身穿金色札甲,由红甲绳穿织,并镶有红色和青色的锦边。整体色调鲜艳,在视觉上营造出奢华的尊贵感。

3.2 唐代武将甲胄的阶职表达

《长安十二时辰》对武将阶职的表达更为精彩,本节探究旅帅、参将、大将军的甲胄设计。

崔旅帅在剧中为旅贲军的统领。《唐六典》卷二十四提到:“中郎将掌领其府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翊卫之属以宿卫。”由此可知,旅帅一职为下级军官,相较于其他两位武将职级最低,最接近实战。崔旅帅刚正不阿,身着黑质鱼鳞甲、皮甲护臂,兼顾装饰性与实用性。兜鍪华丽,艺术水平高,顿项为唐代极具艺术感的折返顿项。兜鍪整体为银色,前额镶有金色宝象花纹。笔者认为上述纹样为菊花宝象花纹,以象征其刚正不屈的性格特征。顿项外翻部有金色莲花宝象花纹,由莲蓬、荷花元素构成,以喻清廉高尚。

右骁卫赵参军职级相较于旅帅更高。参军内着深蓝色缺胯袍,甲胄为步兵札甲,甲面整洁无多余装饰,但护臂、肩甲、两当甲、甲裙边缘均有华丽的纹饰。其中金色牡丹宝象花纹以示高贵,菊花宝象花纹意为刚正坚韧,以彰显武士的精神,活舌带扣皮带下系豹皮以示勇武。

《唐六典》卷二十四载:“左、右骁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右骁卫大将军为剧中出现的高阶武官,甲胄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将军阶职的甲胄主色调为金红色,在视觉上呈现高贵感,金质甲片包裹于红黑色皮质织物中。其兜鍪不同于旅帅的皮质兜鍪,为铁皮混制兜鍪,在凸显艺术性的同时,兼顾了防御属性。护项厚重,护臂和胸甲装配有巨大的兽形肩吞以彰显大将军之威仪,然而这种肩吞并不只具备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光滑的铁质甲片可有效防护刀、剑的切割,但是在面对锤、斧等钝器击打时相形见绌,而肩吞复杂的表面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甲胄的防护效能。明光甲的金色圆护雕有宝象纹,相较于普通武士的明光甲,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以凸显大将军显赫的地位。

3.3 唐代武士甲胄的异域风情表达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放繁荣的时期,对外态度开明、包容、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点。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唐代的国际贸易达到巅峰,文化交流频繁。人民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吸收外国技术和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甲胄的制作和发展。技术和文化的融合,为唐代甲胄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锁子甲等西方甲胄文化开始传入中国。《长安十二时辰》通过龙波和鱼肠等人的甲胄设计,体现出唐代甲胄文化的多样性。

龙波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重要人物,他在燧堡之战后回到家乡,随后去了西域(即吐蕃地区)并长期生活在那里。龙波身着锁子甲,外罩皮甲。锁子甲最早便经由吐蕃地区传入我国。在唐代战争中,较大规模使用锁子甲的地区为吐蕃。《通典吐蕃传》载,吐蕃“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 。除锁子甲外,龙波也身着游牧族常用的皮甲,搭配骨饰,西域气息浓厚。

鱼肠为剧中龙波手下的一名刺客,她的甲胄为锁子甲和皮甲,但其并未像其他武士一样设计兜鍪而是佩戴兜帽。鱼肠的甲胄由贴身的鱼鳞甲和皮甲拼贴而成,视觉效果更加纤细灵活。甲胄颜色为黑色和深紫色,给人以神秘感,从而凸显刺客这一身份。

4 结语

古装影视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下我国古装影视作品服装设计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考究,尤其是甲胄设计,设计师往往未充分研究史实,存在结构模糊、造型夸张、纹样拼凑等问题。《长安十二时辰》为国产古装影视剧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其优秀的甲胄设计在还原唐代甲胄形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再现了如明光、山文、步兵、锁子等典型唐代甲胄。文章通过论证不同司职的武士、武将的甲胄还原度,分析唐代文化符号的表现方式,总结出一套传统甲胄服装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为我国古装影视作品的甲胄设计提供参考。

中国甲胄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朝代的甲胄都有其形制特征和文化符号,优秀的古装影视作品须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了解甲胄的演变过程及形制特征,把握其文化内涵。同时应结合当代审美需求,对甲胄进行合理创新,使之既符合历史,又具备现代审美价值。唯有如此,古装影视作品方能真正发挥传承与发展我国甲胄文化的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我国传统甲胄文化。

参考文献:

[1] 温陈华,冯子建,周佳伟.中国古代铠甲的形制与复原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257-265.

[2] 王小艾,刘文.古代甲胄的进化与战斗效能研究[J].纺织报告,2023,42(8):123-125.

[3] 周充.军事武艺中甲胄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8.

作者簡介:张爱华(1964—),女,湖北荆州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童翼承(199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长安十二时辰唐代中国传统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大唐盛世
《长安十二时辰》:大唐版“反恐二十四小时”
《长安十二时辰》发布最新海报
《长安十二时辰》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