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提升策略

2024-04-17 04:18洪志华
新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减课程体系学会

洪志华

当前,许多学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知识教育方面,多种活动课程都被学科课程所取代,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分数考核为主。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要考得优秀,即使是子女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很少让他们上手。这些现象说明责任担当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针对当前小学生的作业布置、校外培训、责任担当素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通過对结果的分析,笔者所在课题组发现许多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不懂得主动承担责任,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依据调查结果,课题组与校领导层开展多轨并行的举措,以提升小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一、构建“融通育责”的课程体系

教育以立德为先,学校注重打造“五心担责”德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社会的爱心、对自然的关心、对祖国的忠心。学校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有关责任担当的历史故事和经典诗文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不断打造一个整体的融通育责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学校骨干教师编写的《责任教育》《书韵载道》《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还有依托校本教材而开发的责任担当综合实践活动。这些课程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责任教育的外延。通过课程和活动,学生持续地参与到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领导才能。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情感、动手能力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由低到高依次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求知,学会强健体魄;学会对家人负责,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对集体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对自然负责,学会保护,学会开发;学会对社会负责,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对国家负责,学会奉献,学会担当。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将课程实践中的感悟提炼成文字,从而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编写和修订中,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行动能力,也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责任意识。

二、打造“启智润责”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基础,学校将课程有效地实施,方可取得实效。学校号召教师将课程体系与各学科的具体教学相融合,围绕“学科文化+核心问题+学习单+跨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五个要素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不断打造“启智润责”课堂,实现学生启智和润责同步进行。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身的行动践行责任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能力。教师还通过教学重难点的提炼、学习单的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薄弱点和长优处,学会对“己”负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不畏困难,学会对“事”负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对学生进行多层面、全流程的学习评价,让他们在每一阶段都能明晰自身当前的学习情况和下一步的学习方向,从而学会自我发展。这些教育教学举措,有效地将责任教育落在实处,让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学生责任素养的沃土。

三、提供“多元涵责”的实践机会

1.构建责任担当实践共同体,激发自我管理动力。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采取大队干部轮值周班的形式进行“每日落实、每周反馈”的自主管理,轮值少先队干部每周利用晨会时间反馈学校学生的综合表现,内容涉及一日常规、礼仪礼貌、卫生习惯、课间纪律等方面,督促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责的意识。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班级公约,执行班长负责制,设置总班长、学习班长、值日班长等职务,让班干部各司其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2.丰富责任担当实践活动,提高奉献集体的意识。学校坚持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结合时政和重大节日开展各类主题式学生实践活动。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山海牵手,与爱同行——爱心书包捐赠”等相关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成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的人;开展“重阳节祝寿”“学会感恩,做新时代的责任少年”等活动,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做一名有孝心的人;在国庆期间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鼓励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开展“爱我校园,秀班级个性”班级美化大赛,涵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开展“文明之星评选”“班级因我而精彩”活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守规矩、关心集体,培养他们的奉献意识和对班级的责任感。

3.拓宽责任担当实践渠道,提升对健康生命负责的能力。学校整合自然资源,让学生从校园生活走进社会生活,拓宽责任担当实践渠道。在校内,通过学生绿植园地、班级生物角的建设,为学生感悟生命、享受成长的快乐提供劳动实践平台。在校外,与华大社区、华侨大学后勤处等开展联合教学,引导学生到社区、大学校园进行清洁劳动、维护绿植等活动。这样从校内到校外,学生在参观、实践、学习中体验劳动,感受了劳动的艰辛与成果,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对健康生命负责的能力,逐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四、倡导“项目蕴责”的作业形式

1.设计有挑战性的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激发责任担当意识。例如,学校给四年级学生布置的实践性作业是“改造社区小花园”,要求学生用绿植和手工作品对华大社区的小花园进行装饰。该作业要求学生首先对小花园的整体情况和分区植物进行调查,设计改造方案,挑选合适的绿植进行培育,观察并记录绿植的成长特性与过程。学生还要发挥创意,将废旧材料(如塑料瓶、一次性餐具、废纸盒等)利用起来,制作成工艺装饰品。这样的项目式作业打破了传统作业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学生在完成此类丰富有趣的作业中,不仅能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增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交能力。此外,学生通过种植和手工制作的过程,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感知了劳动的辛苦与乐趣,从中激发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意识、志愿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强调作业的连续性和影响力。实践性作业应该被设计成连续性的项目,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并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自身行为的连贯性和影响力。如学校为学生布置了暑假运动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先制订一份可操作、可监控的运动计划,然后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每周五天、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管理和规划运动的形式与时间分配,以此来体会到自己行为的连贯性,也能提升对自身行为结果负责的意识。

3.形成指导和反馈机制。在学生的实践性作业中,教师要为他们制订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同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作业反馈,帮助他们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动,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责任心。如每年春节来临前,学校给学生布置帮助家人剪窗花、做灯笼、写春联、做年夜饭等体验春节习俗的实践性作业,并尽量用手机记录下完成作业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视频,及时对其进行反馈,并鼓励他们在班级或学校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责任担当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双减课程体系学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会分享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学会分享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