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路径研究

2024-04-18 00:19周松林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周松林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与核心思想脱节、评价主体缺乏拓展性、评价方式育人价值缺失、评价活动成果缺乏合理利用等方面。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突出核心素养的育人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目标,基于师生协作丰富评价主体,将评价育人作为优化评价方式的依据,在追踪评价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将核心素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真正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与体验。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现阶段,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应当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以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导向,实现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体验也有所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根据学生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做出创新尝试,在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高中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浓厚的探究热情,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高中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标准与学生自身学习方向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必须关注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科学的地理教学设计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本文就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积极意义展开分析,提出了有效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关键。以评价为导向,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真正帮助学生强化认知与理解,为地理教学机制的全方位优化奠定基础[1]。地理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在体现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真正凸显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体验,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基于高中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活动设计做出相应调整,关注高中生地理学习实际特点,对评价体系指标做好优化构建,以评价为导向,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借助科学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保驾护航。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全面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促进学生对地理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动力,构建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鼓励学生基于评价活动了解自我,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懂得如何自我管理,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2]。结合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的实际表现,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着手,引发深层次联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才能够在地理课程中始终发挥主观能动性。地理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对教学机制的优化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将自我管理作为核心价值导向,有效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地理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统筹,真正将地理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相关联,既要尊重学生客观认知特点,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让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加明显[3]。实际上,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密切协作与配合,围绕地理基本知识对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结合高中生地理学习基本特点,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無论是对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管理,还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监测,都应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基于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应价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认知也会不断加深,围绕地理教学核心内容开展多元管理,真正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让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动力。

二、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与核心素养脱节

当前,许多教师对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判断,只是从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着手,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目标设计的唯一依据,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以及对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分析,导致评价标准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体现。教师对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判断,对评价标准体系的设计未能与学生真实情况相结合,虽然能够融入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但是所设置的评价标准缺乏可监测性,加上过分强调高中地理基本知识要求,而忽略了核心素养本身人文化的特点,导致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不够成熟。此外,还有许多教师只是将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设置评价标准的依据,而忽略了评价标准本身的可监测性。评价指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不匹配,在评价体系中未能突出教学重点,评价标准本身的导向作用难以得到实现,导致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目标不够清晰[4]。

(二)评价主体单一

构建高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对相关评价主体的拓展略显不足,许多教师只是在地理课程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课堂上的教学观察对学生做出评价,而没有考虑到对评价主体的拓展,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主导,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学生的自主发展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效果[5]。目前,关于评价主体,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偏向性,对各项活动的设计组织缺乏有效规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在参与相关学习活动时,很难了解自身的真实特点,面对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需求,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管理不够全面。

三、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围绕核心素养,明确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思维能力。地理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能够形成地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技术素养,构成综合地理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设置评价标准是凸显评价活动育人价值的关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应当考虑评价标准的全面优化和管理,将学生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结合学生的整体状况和特点,确保评价标准具有更强的育人导向功能,使得评价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1.时代性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既要考虑到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评价指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好对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时代特点。遵循时代性原则,意味着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除了强调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之外,还应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不断优化,在教学管理中将实际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且结合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全面突出时代性价值。例如,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与信息化相结合,将时事热点等方面的元素融入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凸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潮流之间的融合。

2.一致性

构建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将学生实际学习特点和整体学习状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设计依据,对指标的选取做好适当调整,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参考依据,使得课程目标考试方法、评价方式等各方面做好相应的协同。遵循一致性原则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将整体规划和具体执行结合在一起,结合目标整体的要求,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逐渐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更强的一致性特点。

3.可测性

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更强的可测性特点,将核心素养体系结构转化为实际测量基础,使得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教学过程和学习表现,对各项指标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主要体现在基本教学规律方面,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应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构建评价标准体系时,应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做好对活动机制的优化管理,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全方位的统筹,强化学生认知与体验,带给学生全面的收获。

(二)基于师生协作,丰富评价主体

全面拓展核心素养评价的主体是实现评价活动多角度开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应当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评价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同,使得评价具有更强的全面性特点,将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反馈结合在一起,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真正带给学生深层次的启发。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评价必须基于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就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做好充分的剖析,通过课堂中的提问互动,了解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对核心素养做出相应的评估。教师应当重视评价过程中语言引导和激励教学,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转化为此次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评价活动能够贴近学生的真实反馈,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做好对学生科学全面的管理,让评价的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使得评价实施效果得到全面保障。

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主体,在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中也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相关学习体验,对评价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做好自我认知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尊重自身的真实想法,以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为核心,结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做好自我提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则应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树立良好榜样,在探究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观察其他同学。既要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确保评价活动组织和实施。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案例分析,渗透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需要学生对其关系进行准确的把握。人地协调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教师科学地进行引导。在引导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某个常见的现象或者案例进行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与辨识,形成人地协调观。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相关内容时,考虑到地区环境差异,气候、交通、就业等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人对地的影响,也包含地对人的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人与地之间总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教学时,通过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地的关系,并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处理人与地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后练习或小组讨论等任务,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并强化学生的认知。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城镇化》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深圳这座独具特色的城市作为教学案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深圳的建设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从地理因素、自然条件等方面着手对案例做好解读,将深圳这座城市的建设历史及相关规划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平衡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语言来描述问题,通过对区域现实问题的科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区域地理教学本身存在一定难度,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需要教师采用更加科学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呈现区域和国家地图,采用动画形式增加趣味性,通过立体的形式展示地理、气候现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对信息技术良好的使用能力以及学校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既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也需要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区位地理因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信息设备对相关资源整合开发进行模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地理知识更加直观系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强化学生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认知,在地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的同时,真正服务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借助思维导图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逻辑判断能力,形成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对地理各要素进行分析,还需要学生具有系统性思维。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相关知识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框架,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简单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顺序进行教学,缺乏逻辑性,虽然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但是难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以将知识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通过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知识。仍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对人口迁移的概念进行延伸,引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尝试自己独立画出思维导图,学会归纳与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和应用应当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减少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关注学生自身对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对思维导图做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教学活動设计和管理中,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支持,让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

(四)基于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掌握知识点本质与内涵。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强调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空间与时间,教学应当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作用,对合作探究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将现实生活和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拉近彼此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强化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参与热情,在围绕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可能面临以及曾经经历过的自然灾害,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通过了解灾后重建的相关现象以及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开发推动,对自然灾害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使得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中生对地理知识深层次理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地理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从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规律出发,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体现出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同时,真正引发学生深刻思考。通过对地理教学模式的优化,强化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在行之有效的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下,促进高中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素娟.中学地理教学中表现性评价设计问题和优化:以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单元评价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62-66.

[2]邓正秀.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验设计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3.

[3]惠继贵.基于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5):44-46.

[4]高建华,任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研究:以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1):43-46.

[5]张娜娜,杨显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学科能力评价体系[J].教学与管理,2022(21):104-108.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