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要点,写好一封书信

2024-04-18 03:17熊仕喜
新教育·校园 2024年2期
关键词:封信节选自书信

熊仕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古人客居在外,主要靠书信与家乡亲友进行联系,心里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一封信总觉得太薄,总觉得意犹未尽。“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之重。“见字如晤”意思是说见到书信如同见面一样。书信是情感的载体,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常用的文体,我们要了解其表达情意的基本方法!

一、语言宜委婉,以理来服人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节选自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

《给颜黎民的信》是一封回信,作者对青年学生的关怀之情,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作者的话语很委婉,用打比方的方法说理,既浅显又生动,易于让人理解、接受。原本一个人的著作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委婉地提出了“批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没有肯定说不能这样,只是说“不大好”,让人觉得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批评。接着,作者用“蜜蜂酿蜜”来比喻读书的选择,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理,细心地解答来信中的问题,表现出作者对青年学生的一片关爱之心。这种真挚的情感,才是书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你们现在的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思想性很高的、写得很好的故事和诗歌,老师们又讲得很好,你们应当抓紧学习的时光,好好地听讲,好好地写笔记,还要细看每个字的写法。把语文学好了,就会同那位写日记写得很好的小朋友一样,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到了你能够很好地掌握文字这个工具,使它能为表达你的思想感情而熟练地服务的时候,你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而看你的文章的人,也会感到快乐的。(节选自冰心的《再寄小读者》)

冰心的《再寄小读者》同样用语委婉,意思却很明白,那就是让小读者们要学好语文,掌握好文字这个工具。作者对小读者们的殷切希望都包含在这封信当中,让人见字如晤,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叙事应简洁,以情打动人

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级郭小娟同学所要的那样一小段话,就只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乡,并不是不愿意看望你们,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但是我没有体力和精力支持这样一次长途的旅行。那么,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节选自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这个片段,作者在信中写了“我”渴望与孩子们交流,却因身体原因而不能回乡,只好“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作者从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起,“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可见身体状况之差,但“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这是作者写这封信的原因。“请原谅……并不是不……正相反,我多么想看见……多么想听见……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对家乡孩子的关爱之深,让人读后为之动容。语言朴实,叙事简洁,却仍能打动人心,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字——“情”,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书信最感人地方。

三、谈己及人,文中有“我”更应有“你”

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

亲爱的家乡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节选自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个片段,写了“我”对曾经“浪费”了光阴感到可惜,对“剩下的日子” 倍感珍惜。这是“提己”,而后 “及人”,“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这里写出了“我” 对“你们”的希望,显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在书信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一個劲儿地讲述自己的事情,只有“提己及人”才能达到互动交流、见字如面的效果。

四、人称用得当,交流才顺畅

我很多时候很矛盾,还记得我们那年去上海世博会,那末多人打尖,看着你和你的小朋友被别人一次次挤到后面,我不得不教你们,如何保护自己。同样,看到你的那些内地的同龄朋友,他们在各种技能和学业上是那样出色,是那样的进取,我甚至有点担心你的前途,因为未来的社会,讲求的是赤裸裸的竞争,没有多元的生活选择的话,你会被那样的社会看成是一个失败者,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承受?(节选自闾丘露薇的《给女儿的一封信》)

书信作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为目的的文体,它的文字需要给人以亲切、平等,可以信赖的感觉,这样才有利于读信人对书信内容的认同,达到“见字如晤”、情感共鸣的目的。书信多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互使用的方式,从而拉近双方情感上的距离。在闾丘露薇《给女儿的一封信》中,作为妈妈的“我”写出了对女儿“你”的担心理由,慈母之情尽在对“你”的担忧之中。

猜你喜欢
封信节选自书信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给我写封信吧
失窃的书信
打分
十月
共 筑
名家写夏天
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探寻《见字如面》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