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法国互相看见

2024-04-18 09:39黄迪
ELLE世界时装之苑 2024年4期
关键词:法式中式时装

黄迪

提到“中国风”,你的脑海中会闪现怎样的画面?是龙凤、祥云、宝塔,还是旗袍和马褂?在2024春夏秀场上,有一种介于洛可可和中式之间的时尚风格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不像传统法式复古风那般繁复沉重,而是多了一丝雅致的东方韵味。仔细端详,这种特殊的“中国风”并不拘泥于大众眼中象征中国的图腾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融入,比如远看是西方摩登的时装廓形,近看却和中国传统工艺相融合,传递出超越国度和时光的别样美感。

其实,这种法式和中式融合的风格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产物,早在17、18世纪的法国,商人和传教士开始把东亚人珍贵的插画和物品带回欧洲,并将在东方的所见所闻、人文风貌,通过讲故事口口相传给当地人。富丽的瓷器、奢华的首饰、新奇的服装以及布满奇珍异草的园林,如同一个个浪漫的东方绮梦,激发欧洲工匠的无限灵感。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混搭风开始在法国贵族圈风靡,尤其在凡尔赛宫,中国风的珍玩随处可见,路易十四国王格外偏爱按照中国式样建造的房间,他甚至修建了一座以白瓷为灵感的“中国宫”,以此寄托对于神秘东方文明大国的憧憬。

这一时期“法式中国风”的风靡,不但塑造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洛可可风潮,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年4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巴黎凡尔赛宫携手策划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 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大展将展出不少中西方风格融合的奇珍异玩,它们不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中法文化持续交流的见证,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装、珠宝设计师的创作。

细数时装史,从有照片记载的时代开始,“中国”就是法国时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20世纪初期,最著名的“中国迷”之一就是Coco Chanel女士,她在巴黎康朋街31号的公寓正是以“法式中國风”的思路布置,步入其中,最先看到的就是绘有凤凰和山茶花的乌木漆面屏风,整个房间既有中式的格调,又不乏装饰风的浪漫。据说,Karl Lagerfeld在1990年代创作出的那件中国风格的满幅刺绣大衣的灵感来源正是香奈儿女士公寓中的屏风。

直到2024春夏秀场,即便Virginie Viard操刀的Chanel变得更加轻盈休闲,但受中国风影响的精致工艺在时装的细节中依旧随处可见。“谈及对中国文化的持续深度研究,Dior更是当仁不让。创始人Christian Dior曾经设计过以“中国”“北京”“上海”命名的造型,后来他又设计了“中国之夜”“中国蓝”“中国风”等造型,这份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不但主导了Dior与中国最初的连结,也从此让中国艺术与文化成为Dior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近几季的Dior新品中,出现了和中国非遗手工艺的深度合作,让“法式中国风”在时代进步中,有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带你饱览“法式中国风”的前世今生。在文字时光机中,你可以窥见17世纪法国人对富饶神州的神往,也可以看到PaulPoiret、Lanvin、Yve Saint Laurent、Louis Vuitton、Balenciaga等设计师与品牌如何在不同时代将“中国风”一次次搬上巴黎时装周T台,以及《ELLE世界时装之苑》这本刊物在中法时尚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每一次中法交流大事件之后,都是“法式中国风”的再演绎,时装是窗口,是两国文化互鉴的缩影。

“法式中国风”的缘起

17、18世纪,受到当时中法交流的影响,法国宫廷掀起了旷日持久的“中国热”。艺术家华托、于埃、皮耶芒等创作了很多中西结合的艺术珍品,也为更多同时代的工匠提供了审美模版,上到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花园布景到家用器具,都不时会使用中式风格装饰。大作家巴尔扎克发明了一个词语“Chinoiserie”来诠释这一风潮。 法语版的《学术辞典》这样解释“Chinoiserie”: 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品、家具、奇异珍品或是依据中国元素而制作的物品。这个词语背后,是当时法国人对富饶神州的无限神往。然而在当时,没有几个欧洲人能够准确地区分中国风、日本风、暹罗风和印度风,西方人所向往的神州并非真实的中国,更像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幻境。对于大众而言,中国依旧无限遥远、无比奇特。“法式中国风”是西方艺术家们对东方神秘国度的理想化解读。

“法式中国风”成为巴黎时髦人士的标配

20世纪初,法国的艺术装饰风深受“法式中国风”的影响,让中国元素在巴黎热潮再起,这在著名的时装插画师George Barbier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二: 中式披风、改良旗袍和折扇与异域风情的屏风、瓷器、香炉相得益彰,这也是当时时髦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将中国元素融入时装的先行者。1923年,被誉为“巴黎高定之父”的Paul Poiret以中式官服为灵感,创作出名为“Mandarin”的外套,并穿着它出席了一场在巴黎举办的中国风派对。无独有偶,Poiret的经典系列“歌剧大衣”,则从中国传统提花纹样中汲取灵感,因此也有人说,Paul Poiret是西方世界中中国风时装设计的鼻祖。此外,同一时期的设计师如Jeanne Lanvin、Elsa Schiaparelli等都有和中国风相关的作品。20世纪4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狂热”的中式爱好者——Christian Dior。1948年,他设计过以“中国”“北京”“上海”命名的造型,后来他又设计了“中国之夜”“中国蓝”“中国风”等造型。1951年,Christian Dior先生亲手设计了一条中国风纹样的鸡尾酒裙,命名为“Quiproquo”,这件裙子上的纹样,正是“草圣”张旭的作品《肚痛帖》。没想到在70多年前,法国品牌就已经以中国书法作品为灵感,实现了文化破圈。

中法建交, “中国热”席卷巴黎秀场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两国文化互鉴的序幕正式开启。自此,巴黎秀场上涌现了越来越多以“中国”为主题的时装系列。1977年秋冬巴黎时装周,Yves Saint Laurent高定系列“La ChineImpériale(中华帝国)”引发业内轰动。圣罗兰大胆地将他所理解的中国风格融入设计之中。从对襟、立领、盘扣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到大面积的中式刺绣,无不彰显着圣罗兰对中国风的痴迷。有趣的是,“中华帝国”系列发布的时候,圣罗兰还未来到过中国,他是在8年之后才第一次踏上了这片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圣罗兰先生在1995年接受《ELLE世界时装之苑》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作品中时常提及的‘中国,实际上是想象中的‘中国” 。让我着迷的,也正是这样的中国。”

也是在这一时期,第一位法国时装设计师来到中国办秀,这就是“中国人的老朋友”皮尔 . 卡丹。虽然当时中国时尚产业尚未成型,但皮尔. 卡丹坚信中国会是世界的未来。他的到来,为尚在萌芽的中国时尚行业打开了一扇门。1979年4月,在“中国时尚之母”宋怀桂女士的帮助下,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第一场中国时装秀,这次时装表演得到了《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的报道,而宋怀桂在街上“拦人”在北京组建“皮尔·卡丹模特队”的故事,更是拉开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模特走向世界的序幕。1985 年,中国模特队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2018年品牌以“卡丹红”为主题,在长城上演品牌进入中国40周年大秀。皮尔·卡丹以“红”指代中国,皮尔.卡丹曾经影响了中国时尚文化,中国也成就了皮尔. 卡丹。

来自法国的ELLE登陆中国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回到国际社会中,跟世界恢复连接。偏见止于交流,反应到时尚界。

作为中法建交后版权合作引进的第一本时尚刊物,亦是全球第一本进入中国本土的国际高端女性杂志,《ELLE世界时装之苑》于1988年创刊,不但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世界时尚之窗,也向法国时装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风貌。1988年第一期杂志介绍的第一位设计师,就是法国时装大师Jean-Paul Gaultier。

从历史文档中可以看出,ELLE的到來不仅仅向中国时尚爱好者普及了世界舞台上活跃的时装趋势,而且ELLE国际采访团也来到中国,更是瞄准走在潮流尖端的中国女性,在上海街头留下法国团队的前沿创意。

21世纪后,随着中国团队的不断壮大,本土创意人才对于国际品牌的多元化演绎更是精彩纷呈。

“中国风”也可以天马行空

在巴黎时尚圈,“中国热”持续了整个1990年代。Karl Lagerfeld曾经在Chanel 1996秋冬高定系列中重用中国元素。超模Kate Moss身着颇有“中式嫁衣”风格的红色刺绣外套,呼应Chanel高定秀中必有婚纱的惯例,成为时装秀场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戏剧化的是John Galliano接手Christian Dior的第一个高级定制系列(1997年春季系列),有两件裙子受到中式披肩的影响,一条粉红色,一条黄绿色。粉色的那条让人联想到黄柳霜在一张手工上色的宣传照里穿过的一条裙子:细致而玲珑的刺绣、鲤鱼纹理的旗袍面料、细长的流苏穗带,构成了一个奢华、梦幻、疯狂却又让人心驰神往的崭新风格。Nicole Kidman在参加1997年学院奖颁奖典礼时就身穿那条黄绿色的礼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穿旗袍参加奥斯卡的演员。设计师意犹未尽,在1997秋冬系列中延续中国主题,推出了以黄蕙兰的旗袍为灵感的时装。2002年,John Galliano第一次来到中国,他曾经在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服饰研究馆馆长Andrew Bolton对谈时回顾过这次旅行:“我很为中国文化着迷。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是对它的幻想使我第一次去到那里。”在北京,Galliano被邀请观看京剧,并有机会到后台观摩演员上场前的准备。“戏剧的传统、仪式,服装的层次和用针线缝纫的技巧都让人惊讶。虽然我一个词也听不懂,但是视觉上的一切我都记下了。”于是,Dior 2003春夏高定系列应运而生。

“中国风”的秀场回溯:不再形式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市场成为时尚奢侈品的必争之地。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对于“chinoiserie”风格有了新的反思和重塑,“中国风”不再拘泥于旗袍、马褂、唐装、龙、折扇、流苏和盘扣等传统符号。

2008年秋冬,设计师Nicolas Ghesquière在Balenciaga的作品中将纸伞、品茗、竹笛等颇具江南风情的元素用在时装设计上。Louis Vuitton 2011春夏系列,当时的设计总监Marc Jacobs在摩登挺括的时装廓形中,融入了中式立领、中式盘扣和丝绸面料。最让人惊艳的是这一季的色彩运用,相比Marc Jacobs一贯亮丽的风格,多了一份中式的清雅,当传统被充分挖掘时,“中国风”的内涵便开始扩展,它更多是一种神韵,而不仅是具体的图腾。

2015年,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的大都会博物馆展览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风”影响世界时装史的缩影;也有人认为,这次梳理的是西方世界的“中国风”幻想史,整个展览都是中国风异化的产物。但无可争议的是,这次展览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让中国的瓷器、画作、电影以及手工艺品等也有了展出的机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

當下 “中国风”,中法文化互鉴

在这之后,越来越多国际设计师用彼此文化中共鸣的部分取代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元素,意在当下,目及未来。如今的秀场,法国品牌对“中国风”的应用不再刻意和形式化,而是一种自然贯穿的创意思路。

Dior 2021秋季男装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美国艺术家 Kenny Scharf的波普涂鸦被印在夹克上,乍一看并不会让人联想到“中国风”,但这些图案是以打籽绣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制作的。Dior 2024春夏男装系列,甚至融入了中国的非遗工艺,将中国传统非遗手工艺中的“绒花”作为帽章加入了新浪潮风格的无檐便帽系列。中国元素从被凝视的对象变为艺术的共创者,向世界展示了时尚与传统艺术的和谐共生。

如今,“中国风”不再有特定的式样,它从具体的图腾、颜色、物件,演变为基于中国文化的创作思路。在全新的中国风时装故事中,中国的艺术家、手工艺者也不再缺席,他们用传承千年的智慧,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推敲的作品。真正的中国风从来都不只是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更是对华夏文明内在精神的传承。

猜你喜欢
法式中式时装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日常之美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时装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新格调
法式轻奢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