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整合研究

2024-04-18 07:40马严洁郑凯元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马严洁 郑凯元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携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创新开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还有利于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将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整合的缺失问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携手育人,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两者的功能和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可以增强育人效果。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融入的缺失。专业课教师偏向知识和技能教学,缺乏对课程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价值导向的融入。课程思政需要将相关的思想政治元素,如思想信念、精神追求及价值理念融入教学。但结合当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时侧重于知识和技巧的教授,对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不够重视,也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导致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很难有效开展。

中国文化融入的欠缺。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但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国外文化知识的融入和讲解,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知识、开拓视野,但客观上对于国内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一定的抑制。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中缺少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渗透,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学生情感培养的缺乏。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将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融合,促进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在形式、内容上实现一体化,从而增强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学生陶冶情操、树立信念、坚定意志。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重视度不高,认为没有必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是有必要的,认同政治情感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三观”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契合点。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整合面临的困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所有课程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然而,在实际育人过程中,一些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割裂了两者在立德树人上的一致性,导致课程思政教育困难重重。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强。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對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价值引导,体现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知较片面,价值引导不明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难选择合适的思政案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浅尝辄止,或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割裂,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力度把握不够,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难以落实。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高校教师要想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就要具备一定的思政水平。但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政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相应的思政素养,自身素质和课程思政要求不匹配。尤其是在价值观引领这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对社会热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力度不够。

思政课程教学资源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自觉将知识教育与家国情怀教育、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使所教课程真正地发挥育人功能。要做到铸魂育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热爱祖国,对中国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需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但部分学生因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容易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产生盲目的向往。此外,有些教材中的内容没有真正把握学生关注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整合的路径探寻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这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用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在进行两者互动整合路径的探索时,教师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和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

加强思政教育目标的建设。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将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引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高校教师不能为了进行思政教育而强行在教学内容中植入德育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专业特点和自身的思政素养等来确立思政教育目标,挖掘和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

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专业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挖掘专业课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恰当地选取思政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还能形成师生良性互动。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优化,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探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问题导入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学生打造广阔的思政知识学习平台。同时,教师团队还要配备一定数目的专业思政教师,对思政内容进行把关,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和价值引导的建设,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其产生崇洋媚外的不良价值观念。在进行教材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中,结合时代特征,将学生关注的相关事件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自然接受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正确应对和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动整合的有效实施

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因素。

树立教师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储备一定的思政知识,有意识地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专业课教师还需强化自身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真正将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需要注重对教学结构的改革,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多设置一些让学生实操的环节和情感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校在党和国家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并将其充分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遍布我国各行各业,而其中优秀的人才不仅是高校的骄傲,更是课程思政的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可以充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展示本专业在社会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国家培养既具有高专业素养又具备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教改项目“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HJYJ2022076)

(马严洁系海口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凯元系海口经济学院德行智华会计学院学生)

(本栏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