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现状探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4-04-19 00:57王晶宇杨雯景吴佩润袁开森郑卿勇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理学医学院发文

王晶宇,杨雯景,吴佩润,袁开森,郑卿勇△

(1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研究中心,甘肃省循证医学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2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3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通讯作者)

近年来,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倍受重视,教育部提出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以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1,2]。在这一背景下,医学课程整体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扮演着关键的桥梁角色[3],其主要研究疾病状态时人体功能与代谢方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对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至关重要[4]。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单向灌输知识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效果欠佳,难以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全面素质[5]。在新医科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病理生理学教学的需求和培养目标,亟须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模式改革[6]。

当前,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已经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团队导向学习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7-9],使得教学更具互动性,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类课程的热情和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临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9]。因此,当前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束缚,朝着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现有病理生理学教育教学情况,旨在深入了解当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全面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我们期望为新医科背景下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基础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国内最具权威、规模最大的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学术资源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检索策略为:TKA=(“病理生理学”)AND TKA=(“教学模式” OR “翻转课堂” OR “转化医学” OR “病例教学” OR “形成性评价” OR “ISEC” OR “SPOC” OR “OBE” OR “PBL” OR “CBL” OR “LBL” OR “多元化” OR “思维导图” OR “微课” OR “BOPPPS” OR “TBL” OR “MOOC” OR “雨课堂”)。检索时间限定于2005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5日。

1.2 纳入排除标准

本研究对检索到的中文文献进行筛选,纳入已发表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相关期刊论文,排除会议摘要、硕博士论文、资讯、新闻报道和消息等,最终获得有效文献575篇,作为本研究的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基于VOSviewer 1.6.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关键字段提取,包括发表时间、机构和关键词等,生成作者的合作网络图与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网络图。此外,基于R软件Bibliometrix包辅助生成热点趋势图与战略坐标矩阵[10,11]。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分布分析

本研究通过GraphPad Prism 8.2.1绘制病理生理学教学相关中文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图1)。近20年来,该领域相关研究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发文量为30.3篇。2013年,研究数量达到顶峰(66篇),而后仍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于2020年后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图1 2005-2023年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的年度发文量(CNKI收录)

2.2 高发文作者分布及合作网络分析

我们通过对研究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可探究本领域作者相对发文水平,追踪该领域重要作者的相关研究,还可厘清团队合作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共有1 353位作者参与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相关研究,表1展示了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情况,其中发文量较多学者为滨州医学院的刘巍(17篇)、徐芳(15篇)、石磊(15篇)及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赵爽(13篇)等。滨州医学院(n=5)、齐齐哈尔医学院(n=4)及右江民族医学院(n=4)的多位学者均对该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关注与探索。

表1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高发文作者分布(前20名)

病理生理学教学相关研究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61名,仅占发文作者总数的4.51%,图2展示了其合作聚类网络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提示,最大的合作团体也仅有7位研究者,且合作团体多为同一单位成员,而不同作者团体间分布相对分散,合作也相对有限。

图2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重要作者合作网络图

2.3 机构分布及合作关系分析

了解领域内主要的研究单位,可为开展合作、评估学术成果和引进学术资源等提供一定的参考。统计结果提示,共有522个机构参与开展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相关研究,图3展示了发文数量≥5篇的机构,其中刊文10篇及以上的机构包括滨州医学院(n=13)、右江民族学院(n=10)及承德医学院(n=10),且高产学者多来自于此,而多数机构仅参与发表了少数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机构间联系相对有限,鲜有合作(图4)。

图3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发文量5篇以上的机构分布

图4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发文机构合作图

2.4 高刊文期刊分布

期刊分析可帮助确定该领域的优势期刊分布。整体分析显示,共有146册期刊刊载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相关的研究,表2呈现了刊文数量前10的期刊情况,其中,刊文在20篇以上的期刊包括《基础医学教育》(n=7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n=60)、《中国高等医学教育》(n=52)、《卫生职业教育》(n=27)与《教育教学论坛》(n=27),是本领域相对优势的期刊。刊文数量前10的期刊刊载了本领域52.87%的研究,多数高载文期刊均为国家级期刊。

表2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高载文期刊分布(前10)

2.5 高频关键词和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内容的高度凝练,研究领域中的高频关键词(又称热词)的聚类分析可总体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12]。纳入研究中共涉及919个关键词,表3展示了出现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多次提及了病理生理学课程现存的各类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效果,也是该领域的重要方向。

表3 2005-2023年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文献中前10的高频关键词

图5展示了词频≥5的关键词的聚类分析。首先,中医院校与教学质量相关的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13,14],特别是与临床思维能力、问题驱动学习以及留学生等因素的关联。其次,教学模式及效果方面,CBL、TBL、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课题在研究中倍受关注,这反映了教学者对不同教学方法及其效果的持续关切。另外,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模式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5],涉及教学模式、病理生理学和网络课程等方面。医学教育与对分课堂应用、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也是本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图5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此外,新兴的教学方法,如PBL等在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微课、护理和病理学作为一个主题聚类,显示了对于跨学科教学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兴趣。混合式与线上教学、雨课堂主题则反映了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此外,教学改革与转化医学、循证医学与案例教学、形成性评价与自主学习等方向都在为医学生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2.6 趋势热点与关键词矩阵分析

研究热点与时间的结合,可反映领域研究的热点变化趋势(图6)。近年来,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思维模式、整合课程建设、中医院校等主题被广泛关注,成为新兴热点趋势。与热点聚类分析中呈现的结果一致,实验教学改革、PBL、TBL等各类创新教学模式的沿革已开展十余年,现仍在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中不断创新与实践。

图6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热点趋势

基于Bibliometrix生成的热点主题矩阵中(图7),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了重要的基础主题(basic themes)、发展良好和重要研究领域的结构主题(motor themes)、专业但较为边缘化的主题(niche themes)及刚出现或即将消失的主题(emerging or declining themes)。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关联密切的学科,两类课程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改革也常互相借鉴。而中医院校在西医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等作为新兴的研究主题,仍需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图7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的战略坐标图

3 讨论

作为基础医学教育中极其关键的一门学科,病理生理学教育教学在近年来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变革[16]。从过去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衍化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趋势,许多机构与学者也开展了该领域的广泛探索。本研究系统剖析了国内病理生理学教学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合作与分布、高载文期刊情况、研究热点分布与未来趋势。

病理生理学教学相关研究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7],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并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因此,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并进一步激发了该领域研究的增长。然而,近年来,相关研究数量呈下降趋势。在线教育模式崛起可能成为影响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讨[18]。此外,新医科时代的到来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因素是否引导了研究热点与方向的变化,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19]。

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滨州医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及右江民族医学院等高产机构在研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各高校内部,合作与机构关系相对有限。未来,我们应积极探索跨校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建立虚拟教研室、跨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团队,共享资源与明确的合作协议,有望促进不同高校间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交流,推动该学科领域建设的共同发展。这种跨校合作有助于整合各高校的教学优势,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医学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相对而言,刊载该领域研究的期刊相对集中,但多数期刊尚未被收录核心集目录,更多高影响力优势期刊的青睐可增加研究者对基础医学教学的关注,推动更多高水平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可。

研究表明,中医院校、临床思维能力、问题驱动学习等主题在当前病理生理学教学研究领域倍受瞩目[20]。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些主题的探索,如中医院校在培养医学生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入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揭示中医院校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医学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关注教学模式及效果方面的研究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CBL、TBL等教学方法在当前研究中倍受关注,而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这些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效果[9]。通过深度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新兴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为科学的建议。此外,通过多模式教学方案实践,也可充分挖掘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而开展多教学模式融合或可为医学生培养提供更加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案,推动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4 总结与展望

病理生理学教学领域的研究在探索新模式和应对挑战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新医科背景下仍需更多的思考。高校机构间的广泛合作是必要的,权威期刊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未来,病理生理学教学可在跨校合作、教学模式融合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深化,以推动基础医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医学教育将迎来更为灿烂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生理学医学院发文
新乡医学院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