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2024-04-20 10:08杨莲霞王亚茹
求知 2024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杨莲霞 王亚茹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會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智慧,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意蕴,把握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完成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掌握了唯物辩证法精髓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普遍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虽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高度的契合便是“联系”,“联系”使它们能够有机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现实的回应,而这些“结合”的实现都需要以“联系”为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能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归根到底也是因为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也是不断发展的成果,并且还会在不断发展中得以完善。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可以更为清晰地呈现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他多年的工作实践与深入思考中。早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就认识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将处理好思想文化问题作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十分关注文化人才培养和群众文化建设,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两个结合”以及明确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新提法、新概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系化建设与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进行科学总结,最后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特殊性的正确把握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便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其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得出的结论。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认识论的时代内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首要和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发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并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提出的这一科学的实践观,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实践和认识的有机统一。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认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和价值,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阐述了自由与文化的辩证关系。列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非常重视文化,他认清了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强调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为苏维埃政权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重视文化,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文化观和文化建设实践,见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必然性和形成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认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此后,毛泽东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重要论断,为这一时期文化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党的文化观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要不断与时俱进。胡锦涛也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两个结合”,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总结规律,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是我们党在多年的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得到的理论结晶,根植于实践,并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同时,它又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不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阐明了价值论的主體遵循

人们既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如果说真理体现的是“真”的问题,那么价值则体现的是“善”和“美”的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社会舆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和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和基本要求,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照,还以宽广的文化视野放眼世界,以全人类的生存境遇为终极价值关怀。早在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就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此后,又在许多重要场合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在对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把握的前提下,直面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问题,主张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形成价值最大公约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为人类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也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集体智慧和实践的产物,是对唯物史观的遵循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要透过社会意识的背后,从客观的社会存在出发去认识社会意识的来源、动力、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们的需要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对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我们解决了“落后就要挨饿、挨打”的问题,但是“挨骂”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化霸权主义、“文明冲突论”等仍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消极影响,话语权层面的“西强我弱”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必然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必然会向着文化强国不断迈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坚持群众史观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地贯穿着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用“现实的个人”代替“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现实的人”,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社会历史过程,从不同的维度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张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而且是精神文化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现实的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新创造中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群融合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是在唯物史观指引下诞生的,和“现实的人”不是对立的,而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得更有信心、更具底气、行稳致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所以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其政治实践中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如此,根植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文化利益,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具有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仍面临许多来自国内、国际的风险和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魂聚气,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强大伟力,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共同谱写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华章。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式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莲霞系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亚茹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