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论文学理论和生态论文学理论的区别解析

2024-04-20 07:27罗仁之
鹿城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区别

罗仁之

摘 要:人本论文学理论和生态论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两种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两种文学理论交相呼应,使得人们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从文学角度探寻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论到关注世间万物内部的和谐共生的生态论。从文学理论本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理论影响等方面对两种文学理论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比较,发现两者在内涵、理论基础、起源、表现及影响力方面都存在显著区别。

关键词:人本论文学理论;生态论文学理论;区别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istic Literary Theoryand Ecocritical Literary Theory

Luo Renzhi

(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430014)

Abstract:As two guiding ideologies within literary theory,humanistic literary theory and ecocritical literary theor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ocietal development.In todays rapidly evolving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these two literary theor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enabling individuals to pursue personal life value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This fosters a literary exploration from a human-centered humanism to an ecocriticism focused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This study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literary theories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ir essence,manifestation in literary works,and theoretical impact.It is foun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content,theoretical foundation,origins,expression,and influence.

Key words:Humanistic Literary Theory;Ecocritical Literary Theory;Differences

在探究人本論文学理论和生态论文学理论时,应当将两种理论充分比较。横向比较可以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文学进行理论探索,纵向比较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入手,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探究其中的差异。两种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二者内在关系,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指导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

一、 两种文学理论的本质差异

(一)内涵的差异

人本主义又可以称作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概念,它以“人”为思想核心,关注人的尊严、自由、理性和创造力等方面。人文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对个体自由的肯定。人本论文学理论可以看做人文主义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发展。它们以人为主体,从书本出发,进而影响人的思想、群体的行动标准、社会的秩序规范,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变革。

相比人本论文学理论,生态论文学理论更强调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应和谐共生。这种以保护自然为核心观念的文学作品并不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中心,不再以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的评判标准。支持者认为只有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重视,才有利于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理论基础不同

人本论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中心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情感的表达,以“人”的视角认知并了解整个世界。学者傅华将人类中心主义定义为“人类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简而言之,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和道德的评判原点,以人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尺度和主体。

生态论文学理论则以生态哲学为基础,它以整个生态系统为对象,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反对人类过多地干预生态环境、向生态环境进行过多的索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环境的开发与活动要以遵守自然规律为前提,人与自然应达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状态。

(三)起源的不同

人本论思想起源于轴心时代。中国的人本论思想来自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孔孟时代,“人本”是相对于“君本”而产生的。如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都可以体现出对人民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本思想亦可体现。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价值观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准则,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束缚。西方人本思想可以溯源到古希腊时代,西方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神本”出现的。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将人的价值凌驾于神之上。在文学作品方面,《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而之后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的作品里,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还是塞万提斯的《巨人传》,作者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角度入手,从普通人物的悲欢离合中反映时代的改变——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市民阶层追求现世的享乐,人本思想得到突出。

生态论文学的发展在我们国家历史也十分悠久。《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特别是植物生动细致的描写,如《蒹葭》中美好平静的景象把生态环境和人生情感融为了一体,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对生命产生深深的思考;《山海经》中上古先民对非凡生活的描写和想象;《徐霞客游记》中作者对祖国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体验和感受;《赤壁赋》中苏轼对天长叹“唯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感叹。先人对“天人合一”的思考,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些文学作品也汇聚成了我国古代生态文学作品的精华。近代西方生态文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文学思潮逐渐形成西方生态主义文学流派。人类进入工业化现代化时代以来对自然生态文明资源的种种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引发人们深思。该流派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反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不谋而合。西方当代生态思潮主要源自海德格尔和斯沃特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中保护环境的理念并形成“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诗意地栖居在天地之间的生态审美观。

二、 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差异

(一)人本论的体现

1.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

在人本论文学理论中,以“人”为核心成为文本的核心主题和文本表现的重点,人本思想进一步推动人文主义的传播。人文主义思潮的诞生,也和当时欧洲中世纪后期(14-16世纪)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上,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城市国家政治斗争激烈,推动统一的王权和集权国家的建立;宗教上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进一步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人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判断事物的对错;经济上欧洲贸易频繁,海外殖民扩张兴起,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贸易网络,欧、亚、非、美各洲联系增强;文化上以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重新认识“人”作为主宰世界的主体的人文主义运动。这些社会条件都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如《十日谈》中,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现在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上。在第一天的第二个故事中,主人公亚伯拉罕本信奉犹太教,但在朋友苦苦劝说下决定去罗马教廷一次。结果他看到的是教皇和神职人员贪财好色,滥用职权奴役百姓,整个教廷被弄得乌烟瘴气。作者从侧面写出中世纪欧洲百姓受到罗马教廷的奴役與压迫,封建宗法制度成为束缚百姓生活的枷锁的社会现实。作者一边用小人物的冷嘲热讽揭露着社会的黑暗,一边打着反对教会的旗号,肯定人本主义,提倡人性解放,追求现世享乐,反对禁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本精神

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上,它们大多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理性精神。

人本精神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卫一个王朝,是君王和臣子应该商讨的事情;保卫整个天下和国家,尽管我们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也说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只是改朝换代、易姓易服装,但仁义道德崩塌,导致野兽吃人,人们自相残杀,便可以称作亡天下。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在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应团结一心,抵御外辱,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付诸实践。

大同精神也是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来自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谋之事不会发生,盗窃害人谋反不再发生,外出不用关门,便可以叫做大同。大同社会更像是西方“乌托邦”的理想社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正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选举贤能,取消权力垄断,保障全天下民众权力的公有,保障公有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政治上的选举贤能和人民权利的公有,也体现了人本色彩。

(二)生态论的体现

在生态文学理论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生态文学的第一要素。生态文学理论的扩充基于生态文学的发展。在表现形式上,生态文学侧重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西方生态文学强调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打破传统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学观念,以生态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

以《瓦尔登湖》为例,梭罗结合自己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经历,通过自己自给自足的生活和简单朴素的生活,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主张人们去体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表达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观点。书中作者提出的生态伦理观把自然万物分成了三种形态:动物、植物、非生物。这三种形态都是梭罗生态伦理观的具体表现,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待与希望——在描写冬天的动物赤松鼠时,将松鼠在雪地里玩耍描述成“跳芭蕾、翻筋斗、兜圈圈、上蹿下跳”,丰富幽默的细节描写给读者一种温馨的感觉。梭罗不害怕动物,相反他认为动物是最可爱的伙伴。他对野兔的描写也十分有趣“它像弹簧一样跳到雪地上,优雅地伸展身子和四肢,体现大自然的活力和尊严。”通过对动物的细腻描写梭罗也逐渐意识到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关系,人类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并且提出“人类应该尊重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点。

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也对生态保护的主题进行了探究:庄子在《养生主》中写到“道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他认为人类要追求与道的合一,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回归人内心的平静。荀子在《王制》里也提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人们的视线开始向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转移,文学作品主题也开始变化。

当下,多部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也体现了鲜明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保护的思想主旨,在世界生态文学作品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以写“父亲”“母亲”为代表的雪域牧民建设者艰辛的精神史为背景,反映了藏族人民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时代变迁,自始至终地贯彻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主题——赛毛的高声吟唱“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歌曲不仅唱出了雪域牧民建设高原的辛苦,也赞颂了自然造福牧民,改善了牧民的生活环境。红孩的散文《运河的桨声》在表达作者对家人和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的同时,也描写了京杭大运河周围的生态环境,给人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家们把脱贫攻坚和生态文学结合,彻底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比如李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在写湘西农村进行脱贫攻坚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文学的写作,使中国生态文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 影响的区别

(一)人本论文学理论的影响

一方面,人本论文学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十日谈》《巨人传》《唐吉坷德》等一批优质文学作品深刻表达出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人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文学的发展也成为社会革命的先导——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冲破了人们思想的枷锁。思想的解放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人本论的影响下,人类中心主义文艺思想影响了人类的征服意识,片面的以“人”作为世间万物的主宰者激起了人类彻底征服自然的野心。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人类至上”思想的指导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必定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出现生态危机。

(二)生态论文学理论的影响

生态论文学理论思想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们的出现是工业现代化导致的生态变化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反应。生态论文学理论引导着人们的关注点由自身发展到整个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存的需要,进而进一步影响政策的制定。生态文学理论也在不断提醒着人们: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和生产生活的空间,它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根源和精神家园。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们应该爱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通过对两种文学理论的比较,可以看出人本论文学理论和生態论文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区别,但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是相互包容、相互共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领着文艺创作的方向,人本论文学理论和生态论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两种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两种文学理论交相呼应,从文学角度探寻以“人”为中心的人本论和关注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论,使得人们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追求与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秦剑.从“人的文学”到“生命的文学”——论生态文学的伦理价值诉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9-62.

[2]韩秋霞.论人本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J].大观(论坛),2019(2):223-224.

[3]陈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构[J].法制与社会,2014(24):136-137+141.

[4]谭宇.浅析人文主义的文学特点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J].喜剧世界(上半月),2023(7):53-55.

[5]毕静.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32-33.

[6]李登瑞,郭茂全.《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观[J].作家天地,2023(16):164-166.

[7]李金灵.浅析中国生态文学的新视野和新空间[J].名家名作,2022(26):53-55.

(责任编辑 郭文斌)

猜你喜欢
区别
应用比较 区别异同
浸在浸没有区别
不要小看这一“点”——“鸟”与“乌”的区别
影与像的区别
区别“发明”与“发现”
本文、此文、该文的区别
离职申请和辞职申请有区别吗
20+岁与30+岁的区别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