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走一段路

2024-04-20 01:45许宵雪
莫愁 2024年11期
关键词:颐和张静读书会

文本刊记者 许宵雪

破冈渎文化行走

初春时节,南京颐和路上走着一群人,领队手拿讲解器,讲述着这片街区众多建筑的前世今生,还不时抛出问题:民国时期的花园洋房是谁设计的?里面曾住着什么人?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其他人簇拥在他身边,边走边听,且看且思,生发出颐和路到底美在哪里的联想。有人有感而发:她美在民国风情,美在宁静安逸,也美在其历史性、国际性和叙事性,美在我们走在颐和路时感悟和思索的当下。这种感悟和思考,正是悦的读书会会长张静发起活动的初心所在。

文化行走就是让大家不光看到城市的表面,更要带你走进城市,触摸一砖一瓦,聆听一河一湖,品读一诗一词。

从户外圈到读书会

张静从小就喜爱阅读,在成立读书会之前,她是南京户外圈的一名成员,和一群人走走看看让她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张静喜欢“阅读”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背后的故事,注重心灵的提升,她开始思考:行走和阅读能够结合起来吗?

2014 年2 月的一天,张静在户外圈组织了一场阅读分享活动,每人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说明推荐理由,这次活动来了十几个户外圈的朋友捧场。第三次读书会时,张静以朗读者的英文谐音“悦的”作为读书会的名字。

一次,张静参加了作家、文化学者薛冰主讲的南京历史文化主题行走,一个个历史人物、一幕幕历史场景在眼前飘过,她发现自己竟然对这座生活了四十年的城市“一无所知”。“可能还有很多本地人或新南京人对这座城市并不了解,如果抱着这种陌生感在这里生活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从那以后,张静开始招募有专业学术背景的行走老师,带着读书会会员开启了一趟趟文化行走的旅程。被许多人称为“南京历史文化活字典”的薛冰,则成了南京行走活动的文化顾问,并且一合作就是八九年。

走读颐和路历史文化

“我们都知道南京的六朝石刻非常有名,可又有多少人注意过石刻上一个个细小的雕刻有何区别?文化行走就是让大家不光看到城市的表面,更要带你走进城市,触摸一砖一瓦,聆听一河一湖,品读一诗一词。更重要的是,通过行走,让你学会如何欣赏。”在每一条文化行走的深度路线里,行走老师的输出是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悦的读书会在南京有八位固定合作的行走老师。走明城墙路线时,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的老师带队;逛园林时,便由高校园林研究方向的教师主讲……“尽管老师们都是兼职,但专业的学术背景令会员们吸收到的知识不会偏颇。”

目前,悦的读书会已经形成了走读金陵、走进博物馆、自然科普、游见秦淮、历史的证明等多个主题,囊括老城南、明城墙、南朝石刻等九条线路。每年12 月,张静还会策划一次南京抗战史和南京大屠杀主题线路,从西山碉堡群到老虎山炮台,从拉贝故居到颐和路,“整个路线走下来,相信大家会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连接书和你

悦的读书会的口号是“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十年来,张静一直守着这份初心。她认为,“读一本书”是文化行走的终极目的。

作为读书会会长,“不是总叫别人读书,而是首先要自己读书。”翻看张静的朋友圈,不乏阅读时的感悟分享。读书会的工作人员,也常为了写一篇相关稿件而阅读整本原著,静下心来、踏踏实实阅读的风气在整个团队氤氲。

每次活动,张静和行走老师都会推荐相应书籍,比如美龄宫文化行走会推荐《南京城市史》《宋美龄传》,“晋东南秘境遗珍”路线推荐的是《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我们做的是文化传播活动,书籍是最好的载体。”因此,不论是讲座、沙龙,还是文化行走,最后一环一定会落在推荐书籍上。张静认为,行走活动上,老师讲得再好,仍然是知识碎片,只有通过辅助阅读,才能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串珠成链,形成内化于心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不管最终有几个人会认真阅读,但推荐书籍的动作必须要有,因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令张静骄傲的是,读书会拥有三个五百人的群,其中不少会员拥有较大的阅读量,常在群里交流分享。

悦的读书会的文化行走,注重学术背景下的专业视角,例如美龄宫路线,行走老师扎扎实实列了二十九条提纲,涉及蒋宋的政治爱情、美龄宫的设计建设与历史演变等七个方面。“扎实详尽的采访提纲背后是一幅开阔的历史图景,我们希望能带着大家看到人文环境背后更宏大的历史,发现南京城脱去世俗面貌之后的深层底蕴。”

看不见的接力棒

除了读书、行走,张静业余时间还会参加南京各大高校开设的讲座和课程。四年前,张静旁听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一门隋唐考古课,没想到一听就是一个学期。她感受颇深,参加一次单独的文化行走或讲座,和旁听系列课程的效果相去甚远,因为课程能够帮助搭建专业的知识脉络。“如此具有价值的课程如果能走出大学,让热爱文化的普通群众能够触及,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张静感慨。

张静先后找到几名高校教师,开设了中国书画史、陶瓷史和建筑赏析课程,每个系列都是十节课,需要学员踏踏实实坐在教室里听课。“陶瓷史课中间会穿插游学,讲青瓷时会去宜兴,讲白瓷就去景德镇。这种动静相宜的课程,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性,学习时压力也相对较小。”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张静想传递给大众一个信息——如果我们热爱某种文化,是有途径接触到并且可以深入、系统学习的。“人文历史并不是只存在于象牙塔中的阳春白雪,它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读书会的作用,便是在专业知识和普通大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身边。”

悦的读书会有一个明星小会员叫小嵩果,从三四岁开始,他便跟着父母参加文化行走。如今,上五年级的小嵩果已经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活动中从不怯场,敢于直接向老师提出疑问。行走老师看到他来参加活动,常开玩笑说:“小嵩果来了,今天讲课可不能出错,别被他发现了。”张静很欣喜,如今她搭建的文化桥梁带来了许多像小嵩果这样意料之外的“果实”。她觉得,自己的手中握着一个看不见的接力棒,作为读书会负责人、文化传播者,不仅要接好棒,更要负责任地传递给更多人。

猜你喜欢
颐和张静读书会
颐和轩的「导和养素」匾联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颐和·高尔夫庄园
Self—redemption in Desire—Analysis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颐和湾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