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下的家校沟通策略

2024-04-22 12:27朱文婷
求知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家校沟通家校合作

摘 要:家校合作是开展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建构解决之道”为出发点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对于指导学校开展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分析了家校工作中常见的不良沟通模式,阐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以积极愿景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导向、以未来发展为导向、以尊重个性为导向等家校沟通策略。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家校合作;家校沟通

作者简介:朱文婷(1994—),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学生的教育与成长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合作,而沟通是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基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在实际的家校沟通过程中,面对被动、对抗或是逃避型的家长,教师难免会觉得无力,而家校沟通不顺畅会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沟通策略,达到双方满意的教育效果,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家校工作中常见的不良沟通模式

(一)被动型沟通模式

被动型沟通模式下的家长较少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较低,认为“孩子在学校坐着就行了”,因此不会花费太多精力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更不会积极地与教师联络、合作,甚至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不闻不问。对于教师的一些提醒和建议,部分家长采取敷衍的态度,或是置之不理。教师在与此类家长进行沟通时通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回应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家校沟通便会进入停滞状态。

(二)对抗型沟通模式

对抗型沟通模式下的家长通常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点和建议存在较明显的抵触情绪。部分家长由于教育理念不同或存在认知偏差,不信任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误解学校教育措施的目的与初衷,认为学校是“故意针对”,拒绝与学校合作,站在学校的对立面,更有甚者会采取相反的教育方式与学校进行对抗。因此,对抗型沟通常常会使家校合作陷入僵局,甚至引发双方的不快,产生纠纷。

(三)逃避型沟通模式

逃避型沟通模式下的家长通常容易忽视自身的教育职责,面对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者有挑战性的状况,就会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扔给学校,指望教师帮助自己管理孩子,模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认为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孩子的全部教育责任。即便孩子离开学校,在家中出现一些学习问题,家长也希望教师能够帮忙解决,比如在假期打电话给班主任,要求班主任管教自己的孩子。当教师提出希望家长一起合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他们则会表示“我管不了,老师你管吧”。

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的基本内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作为新兴的主要咨询流派之一,不同于以往以问题为导向的传统咨询流派,其以“建构解决之道”为焦点,在心理治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希望与尊重的实用主义”[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非常重视当事人的成功经验、力量、资源、希望、小的改变与合理可行的目标,通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对话,使得当事人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去思考“对我来说,什么是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的”。如此一来,当事人不会一直陷在问题里,而能减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感。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强调采取和当事人合作的方式,秉持正向性及整体性的观点,相信当事人是解决问题的专家,重视可能产生的小变化。也可以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着重“改变”的对话,而不是“问题式谈话”[2]。

焦點解决短期治疗强调的是任何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的正向、积极的方式,它所包含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不仅可以为学校心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对于家校沟通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下的家校沟通策略

(一)以积极愿景为导向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因为每个个体都拥有向好发展的积极愿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白,无论家长目前处在何种困难或者问题之中,其实他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更好,并且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拥有想要解决问题、奔赴美好的信念。同时,他们对他人也会给予同样的尊重以及积极的祝愿。

因此,当我们在和家长讨论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特别是因孩子在校有不良表现请家长到校进行商谈时,我们首先需要表达对家长以及孩子本身“向好信念”的信任,比如在和家长讨论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将话题落在相信孩子是“想要完成作业的”“想要努力学习的”,家长是“希望孩子好的”“想要帮助孩子的”,而不是过多谈论孩子不写作业这个行为背后体现的不良态度,或者是家长对于监管孩子学习的不作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促进彼此信任、和谐关系的建立;二是转变家长对这件事情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将目光着眼于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上,从而恢复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盼,为其带去希望,催生家长解决问题的意愿。

(二)以资源优势为导向

每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拥有独特的力量、资源与经验,这也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所强调的“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与困境常常会给人带来无力与迷茫感,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人们更难以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有些家长会采取回避的方式。这种情况的核心在于,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所以才会任由情况不断恶化。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相信每个人身上自带的复原力以及这个复原力的持续作用终将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作为教育工作者,由于职业习惯,我们常常会以“专家”的身份去指导家长怎么做。但是面对那些“甩手掌柜型”家长,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唤醒他们解决问题的意愿,提升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为其赋能。因此,我们可以强调他们过去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失败;强调他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引导他们看见自己的资源与能力。教师应引导家长减少过去无用的做法,增加有效的做法,并让他们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源,将有效的部分不断扩大,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家长因为亲子沟通问题寻求学校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家长寻找例外事件(有没有和孩子交流顺畅的时候?),回忆应对方式(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直接或间接赞美(你当时的方法很有智慧/你的爱人是如何评价你当时的做法的?),引导家长看到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资源,以此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他们的胜任感,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能力,更积极地投入“建构解决之道”中去,并进一步启发家长思考:根据此成功经验,未来你可以做些什么?

(三)以未来发展为导向

家校沟通常常会围绕问题展开,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等,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通常会带有许多痛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在谈论过程中,家长往往拘泥于问题本身,甚至被裹挟在问题所带来的那些负面情绪中,无法理性认知当前的状况,更无动力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自怨自艾,将暂时的问题定义为终身的困境。

例如,对于早年拥有留守经历的部分孩子来说,由于幼年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产生更多的学习问题和行为习惯问题,这给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挑战。在和该类学生的家长开展沟通工作时,教师如果一味地去分析孩子目前状况产生的原因,强调过去经历对现在状况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大,难免会引发家长对现实的无力感,因为他们无法回到过去填补孩子童年的缺位。笔者曾经遇到一位因情绪困扰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的学生,在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时,了解到他过去有十年的时间与父母分离,与奶奶留守在老家,安全感的缺失使其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父母之间也有巨大的隔阂,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对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时,不禁流下了泪水,不断诉说着自己过去的不易和对孩子的愧疚,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关于孩子目前事实层面的问题,都无力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强调“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未来是可以被创造的,而想要创造未来的决定则会影响当事人现在的行动。因此,面对情绪失控的家长,除了共情和给予支持,我们还需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不是指责家长,而是促进孩子未来更好地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把话题拉回解决现存问题这一层面上来:如何促使问题解决?回去以后,可以对孩子做些什么?基于此,我们可以和家长一起探寻从现在开始可以做的事情,以未来发展为导向,帮助家长从过去的纠结与挣扎中逃脱出来,从而放眼未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四)以尊重个性为导向

无论家长以何种解决问题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我们都需要秉持这样的信念:任何时候人们都会为自己做出当时认为的最好的选择。尽管有些家长选择逃避、对抗等不妥当、不利于解决学生问题的行为,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尊重每个家长独特的个性,因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他们当时能够想到的最优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并接纳,而不是埋怨与批评。不满与抵触的情绪只会将家长越推越远,加剧双方关系的恶化。只有当家长感受到被尊重与真诚时,不良的情绪才会大幅度降低,这是合作对话最重要和基础的部分。

在一起复学困难的学生个案中,这名学生的父亲曾多次打电话给班主任、任课教师,甚至是校长办公室,非常急切地盼望学校各个层面的领导、教师帮助他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显然,家长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家长无处安放的急切和焦虑情绪导致了前期沟通的不顺畅,当谈话陷入僵局之际,一句话的出现,扭转了整个局势——“我能够感受到,你一直在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有效方法,不断地努力,真的是非常不容易,为孩子、为家庭付出这么多”。原本喋喋不休的家长听到这句话突然沉默了,这时候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态度一下子軟化了下来。任何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好理由”,这位家长不过是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而不是想要打扰学校的教师、破坏学校的工作秩序。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家长的动机是好的,只不过需要寻求更合理的行为方式。于是,当“纠正”变为“肯定”,对抗的力量一下子就收敛了。随后,笔者邀请该学生的母亲加入对这位父亲的肯定之中:“妈妈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爸爸为了这个家真的非常努力,非常辛苦!”“是的,我丈夫真的很好,对孩子、对我都非常地负责任,付出很多。”当得到这样的反馈,这位沉默的父亲眼眶也逐渐湿润了。当家长的努力被尊重,被接纳,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消散了,气氛变得温暖感人起来,家长自身的开放度和对外界声音的容纳度也变得更高,而对话也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当然,尊重与接纳并不表示我们对这些不良行为方式的认可,这样做是为了我们与家长的沟通对话可以顺利地进行,从而进一步让家长感受并看到他们的决定与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与变化是否符合他们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他们的愿景。家校沟通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么,当他们觉察到自己目前采取的例如对抗、逃避等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孩子时,他们的行为或许就会有所转变了。如此可以提升家长在家校工作中的责任感,也可以帮助教师树立边界意识,避免因过分卷入学生的家庭而产生倦怠感。

结语

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通过合作思维,开展对话,促进问题的解决[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认为,人们不会被问题所局限,都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且,聚焦于未来的探讨会比探索过去更能够提升自身的积极性。我们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正向探寻的视角与家长合作开展工作,看见家长的优势与资源,相信家长内在的积极信念,肯定家长行为背后的合理动机,理解家长的行为模式,保持尊重,保持希望,用正向的语言对问题进行重建,促进小小改变的发生,与家长站在一起,共同应对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念的基本内涵为依托,以家长与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导向,以问题的解决为根本任务,实现彼此促进,相互成就。

[参考文献]

许维素.尊重与希望: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27-29.

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8.

祁敏.浅析初中班主任在家校沟通中的实践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1-3.

猜你喜欢
家校沟通家校合作
如果可以,我愿做你的眼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寻找家校沟通中的润滑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