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思政“第一课”的教学实践探究

2024-04-22 09:54唐敏
科学导报 2024年20期
关键词:第一课岭南深圳

唐敏

关键词:思政“第一课”;地域文化;德育价值;教学实践

2015年,广东省开始组织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讲授思政“第一课”,此后该模式已形成省内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新常态,2022年广东宣布将此模式建立成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思政“第一课”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公共政治必修课的前导部分,在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方面,具有系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价值观引导作用,也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掌握相关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重要选择。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运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讲述思政“第一课”,不仅能充实教学素材、提升教学吸引力,更能成为让学生培养起地域自豪感和自豪感的助力。广东各高校在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讲好思政“第一课”的具体实践中,从选题及素材选择、具体内容讲述、课堂沟通互动等方面,都呈现出凸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善于运用此类资源的独特范式。

  一、地域文化视域下思政“第一课”的研究价值

思政“第一课”围绕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基本的政治判断力、使命感和责任感、底线意识、认识时代发展趋势、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错误思潮的鉴别能力等,在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上均有关键作用。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省内各高校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但学术界对于相关原理机理、体制机制、作用效果的分析仍几乎为空白,本课题有广泛且自由的研究空间。目前学界将关注点多聚焦在开展思政“第一课”有何意义和思政课堂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上,但大多忽略了应如何把关内容、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如何浸润高校师生心灵等更具有应用和实践价值层面的研究。

广东各高校在开展思政“第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讲授内容及方法都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尤其以“深圳精神”和“岭南文化”的视角最为突出。怎样讲好“第一课”、怎样将理论知识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并运用好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地方文化直观、生动的形象发展好“第一课”,怎样让“第一课”成为指引高校师生建设家乡、建设家园、建设祖国的有力助推器,此类问题具有研究意义和前景。

本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思政“第一课”研究,紧紧跟随了国家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要求,是在理论和实践双向层面的改革创新尝试,一方面会充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素材与模式,另一方面对于交叉学科(体现在传播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方面)研究的影响也有助力,试图总结地域文化融入“思政第一课”的授课逻辑、应用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用价值则体现在能够推陈出新转变思政课教学古老模式、充实与本土紧密结合的教学素材和内容,引导学生将日常喜欢的地域文化培养成兴趣和积极情感,从而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新型环境浸润,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熏陶其内心绘制地域蓝图,增强对本土建设的信心与热情。

  二、以深圳为视角的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过程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也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超一线城市,不仅有着浓厚的“敢闯敢拼”深圳精神底蕴,同时也具有极特别的地域文化价值,以深圳地区为视野焦点,聚焦高校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发展,是深圳各高校讲述“第一课”的普遍路径。

  1.社会矛盾热点融合深圳特区精神

2022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年,后疫情时代如何在危机中孕育先机、在变局中展开新局是对全中国的一次重大考验。这一年全国有部分高校大学生无法理解后疫情时代的校园管理政策,对于用按下“暂停键”的慢继续迎战奥密克戎疫情的政策产生了质疑和不理智活动。作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要求极高的深圳特区,结合社会矛盾热点,让高校学生正确对待抗疫政策,重拾百废待兴信心,融合深圳特区精神,最终实现意识形态维稳是“第一课”的重要内容选择。

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张基宏于2022年讲授题为“疫情防控显担当 稳中求进勇作为 努力续写‘春天的故事”的思政“第一课”。第一层生动讲述了2022年以来该校筑起抗疫防线,全体师生坚守战疫第一线的现实案例,介绍了自主搭建的“深技大疫情防控信息采集系统”,展现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以及学校的科技力量;第二层解释了后疫情时代的关键时刻深圳迎战的政策抉择,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支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汲取深圳抗疫的宝贵经验,感同身受了解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第三层结合疫情防控向学生介绍了深圳人秉承的“奉献精神,志愿意识”其实就是“闯、创、干”深圳特区精神的生动内涵体现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城市品格,也为特区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第四层是结合党的二十大召开,向全体师生提出抓规范创特色的办学希望,让学生对于后疫情时代重创深圳、重创高校新辉煌的敢闯敢试精神有了充分的信心和认同感,鼓励着师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让深圳精神融入实干的血液中去。

  2.科技自立自强融合深圳特区精神

全国范围内的“第一课”较为宏观地聚焦在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上,深圳地域的“第一课”能在此基础上,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探索,用更加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佐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中充分结合以创新驱动建设构造的深圳城市范例,能使学生感受到敢于天下先、实干兴邦、奔赴创新的精神,内化为自我的本能与基因。

2021年深圳市委副书记艾学峰在深圳技术大学讲述了题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第一课”。第一层回顾屈辱近代史,讲述了仁人志士尝试了各种模式救亡图存均失败的艰难历程,而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的;第二层衔接历史,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创新发展过程,技创新从零起步,從“外引”“内联”到制度创新,从举办首届高交会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等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和“深圳经验”,给予学生极强的自豪感和信念感;第三层融合深圳“闯、创、干”的特区精神,向学生介绍进入新时代后,深圳正在着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在创新制度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力,突出科技和创新的影响力;第四层则是寄望全体师生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发扬科技工作者自立自强、奋勇拼搏的奉献精神,尤其在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领域,更要迎难而上,拿出实干精神下硬功夫,大学生应当树立起争当“强国一代”的信念,努力成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3.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深圳特区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成功能和统筹效应,教育是其中“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现代化进程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大学的“连接者”作用越发突出,通过深度参与、和价值共创,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促進区域发展和科学中心形成提供重要引擎。

2023年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大学—区域发展命运共同体”为题开讲思政“第一课”。第一层引用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实际案例,引出服务区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主题,向学生介绍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逐步演变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第二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和差异化因素指出发挥大学的独特功能,为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几个重要路径;第三层结合深圳大学发展的历程本身,向学生介绍始终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特殊使命,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高教改革提供新时代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大经验;第四层励深大学子勇挑重担、把握机遇、善作善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时代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城市与大学共荣共生的良好互动,“青年—大学—城市—国家”也是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微观一环。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就要以“全球广度、中国高度、深圳速度”,扎根“双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立足本土、面向未来,为服务国家和“双区”建设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以岭南为视角的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过程

岭南文化多元兼容、务实创新,强调礼仪之道、践行“天人合一”,崇尚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为生态建设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还迸发出了系列的乡村振兴改革成果与特色文化产业。广东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成长于岭南文化的沃土,耳濡目染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学时侧重注重融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岭南精神的理念,用实践反哺理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融合了艺术形式和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生动政治课堂。

  1.结合岭南生态文旅发展,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3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绿美广州五年行动开局之年,广东正在深度挖掘岭南地区独有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致力将广东岭南诸多地区打造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高质量宜居之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广东目前有多所高校设置了生态工程(包括林业技术、自然保护、环境监测技术等)、风景园林(包括园林设计、工程、造价等)、园艺技术(包括农业经营与管理等)、海洋渔业(包括水产养殖、环境工程等)、旅游文化(包括生态旅游等)等专业,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鼓励广大园林学子,增强使命感,积极投身祖国自然保护地建设事业是广东省思政“第一课”的重要选题。

2023年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党总支书记战国强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和谐共生”为题,结合该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热点讲授思政“第一课”。课堂融合广东省国家公园建设进展讲述了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现状和布局方案,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贯穿其中,通过对岭南地区目前所构筑的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水网、互融互通的绿色生态廊道等的详实介绍,让学生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生动入耳入心,同时深刻意识到岭南地区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认识到培育岭南特色的自然生态文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广大园林学子的责任和义务,愿意运用专业课知识和技能,躬耕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在生态自然里实现“青春绽放”,最终为岭南生态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更好的生态支撑。

  2.结合岭南古朴村落,讲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岭南古韵人文深远,广东省是岭南文化的中心阵地,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在繁衍生息中孕育了大量别具一格的村落,仅广州一地就有第1批、第2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大最美古村落。中国式现代化是协调兼顾的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肩负着为农村培养振兴青年人才的重任和使命,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政“第一课”,加强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并行,使其深入乡土、体悟乡情、热爱家乡建设,树立责任意识、担负时代使命,愿意在广阔的田野间受教育、涨知识、做贡献,在实践中强信念、筑根基。广东省各高校多以实践下乡的方式融合乡村振兴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开展“第一课”。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校长李国年将思政“第一课”授课地点选址在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罗峒村农田基地。该校师生共同参观了融合岭南文化和当地建筑特色的研学营地以及以文融旅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菁木山舍,在迎风摇曳的麦田中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我国解决“三农”领域问题的迫切需求,阐述党的二十大之后乡村振兴方面具体的政策与成就。岭南的村落承载了传统的岭南特色农耕生活,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载体和财富,同时也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区域,在田间地头开展思政课教育,就是要勉励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祖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懂得运用科技的有志青年、农林人才。该校党委书记胡庭胜则将内容为“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的思政“第一课”选址在广州市太平镇格塘村的岭南中草药种质种苗繁育基地,以岭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药材资源为依托,结合讲述如何勤勉实践传承中华国粹中医药文化、 “知行合一”融会贯通药学用于乡村振兴发展,时刻秉持“以人为本”的精神,能够结合专业优势,发挥地方中医药特色防病治病的优势,增强自身本领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结合岭南文化产业,创新智造建设技能强国

“十四五”规划中广东省提出要充分发挥岭南传统文化特点,推动传承与创新产业企业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当代大学生更应充分认识到岭南区位、政策的优势,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地域文化,形成认同共鸣,不断提高自身成为创意、科技发展和专业制作等全方面发展的有志青年。目前,部分广东高校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元宇宙”等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兴数字领域开展相关课程的“第一课”教学。

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等高校进行“第一课”教学时候会紧密围绕工科学科特点,以实践为导向结合岭南地区热点话题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形成有效互动。上述高校围绕中国成立至今制造业的四次转型,讲述目前“两个大局”互相激荡,我国已经转变为完善产业配套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制造业基地的大背景,结合岭南陶瓷、木雕、丝绸织造等传统精美手工艺品如何在岭南的土地上保护与传承并催生相关的新型产业形态与区域品牌,带领学生参观工匠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岭南工业园区,勉励学生勇担时代使命,在未来深掘岭南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到智造业大国的转变努力。但根据调查,学生对于静态的岭南历史文化感触不深,这时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显示等技术开展课程教学则能够弥补这一缺憾,这也是中国“智造”紧密的一环。基于AR/VR/MR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了集交互的新型思政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与如今的产业基地新面貌,正在着力打造跨越时空思政“第一课”的教育新路径。

总之,地域文化蕴含着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思想,在思政“第一课”实践中运用好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从源头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后续思政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广东地区的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中,尤其以深圳视角和岭南视角最为突出,深圳视角体现出无论是围绕国家热点矛盾还是创新城市发展,或者结合区位因素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要求、新提法,无不突出深圳特区“闯、创、干”的精神,不断丰富着当代来粤大学生精神上的動力源泉;而岭南视角则更加结合了岭南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结合阐释岭南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注重结合阐释创新智造文化产业,在其过程中无不透露着岭南文化“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级思政专项课题及校级质量工程一般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第一课教学实践探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23szyj010、7023310224)。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第一课岭南深圳
忆岭南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雨岭南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早上第一课
不辞长作岭南人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