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2024-04-22 06:25王静陆志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王静 陆志平

【摘 要】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注重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语文学科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真实生活 单元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大单元设计,“改变了知识中心、选文中心、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本”[2]。

下面,笔者以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例,简要阐述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以素养为纲设置单元学习目标,重组单元内容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3]。“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这一学习要求在三个学段呈现有梯度的进阶:第一学段“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一两个理由”,重在鼓励学生表达;第二学段“依据事实和细节,运用口头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重在“引导学生知道事实与观点的不同”;第三学段“结合校园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则重在“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和观点的联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具体事例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三篇文本在如何说明自己观点方面各有侧重:《学弈》用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学贵在专”的观点;《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分别用生活中观察到的不同自然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三个叙述顺序相同的典型事例说明了一个观点,体现了语言表达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词句段运用”则以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人民服务》中的例句,说明引用名言来增强观点说服力的方法。学生在三篇文章的学习中,不断领悟文本中事例与观点的联系,感悟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不断提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辩论”这一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阅读内容与表达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在文本评价中领悟论证方法,运用习得的方法就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培养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从而在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活动中达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基于此,在语文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分析教材及学情后制定了如下单元学习目标:

1.理清两小儿辩论的思路,了解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可以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梳理《学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观点、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学习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多个事例、引用名言等方法有中心、有条理、有证据地表达;通过制作辩论手卡,查找相关资料,运用习得的论证方法梳理论证思路。

3.开展班级辩论会,运用课内外学习的论证方法展开辩论,在理性表达中培养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

二、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调动学生,实现主动建构

围绕单元学习要求,找寻“学习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我们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高年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感兴趣,乐于尝试并愿意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但他们由于年龄、心理、认知的限制,对人工智能运用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表达自己观点”这一口语表达能力来看,学生在四年级时能够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注重核心信息,不跑题;能使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避免遗漏主要信息。在五年级时,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清晰地分条陈述,并按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有兴趣尝试辩论,但能从多个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抓住对方讲话中的矛盾和漏洞并进行合理反驳,则是此前未曾尝试过的挑战。

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及表达愿望,我们设计了既能有效落实单元学习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单元学习情境:

随着人工智能走进我们的生活,关于“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辩也越来越多,你的观点是什么?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有说服力,抓住漏洞有礼有节地反驳对方的观点。你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读故事中理解作者的观点,在梳理事例与观点的关系中体会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表达,继而在班级辩论会中小试牛刀,一展身手!你不仅会收获思维的发展以及表达的提升,还会在交流分享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全面看待和处理问题。

三、以大任务统领的学生活动为主线,培育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学习以《学弈》《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及口语交际“辩论”为基础,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的语文课》第一章《科学的思辨》、《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整本书阅读、典型辩论会视频为学习资源,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设计了“‘人工智能之辩”这一总任务情境(下图),依托三个子任务和七个主要学习活动,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巧用“制作辩论手卡”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联动的体验学习中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逐渐习得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表达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辩论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辩论中不断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从而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人工智能之我见”,主要包括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那场辩论说起”,学生阅读《两小儿辩日》,梳理出两小儿因为什么问题而产生了分歧,各自持有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辩论的,进而领悟遇到有分歧的问题可以有理有据、有来有往、有礼有节地进行辩论;活动二是“说说今天的人工智能”,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并就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的问题初步表达自己的观点;活动三是“我想与你辩一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链接口语交际“辩论”,观看辩论视频,了解辩论前、辩论时需要做的准备。学生在课后阅读《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的第四章《信息来源》,开始搜集证明自己观点的有效材料。

第二个学习任务“制作我的辩论手卡”是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延续,也是完成单元任务的学习支架,学生通过两个进阶性的学习活动来逐步完成任务。活动一是“想一想孟子讲故事的学问”,学生通过想象两人的不同表现,讲好《学弈》这个故事,理解孟子的观点,并通过为孟子的观点再举一个例子,在比较中感受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自己观点的好处,尝试从正反两方面搜集资料,为制作手卡做准备;活动二是“评一评叶永烈的论证”,学生梳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的观点,以及观点与事例的关系,初步评价叶永烈这样论证的表达效果,读一读叶永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的语文课》一书的创作背景,再次评一评叶永烈的论证。学生在课下继续阅读《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搜集不同的事例、名言来完善论证思路,制作辩论手卡。

前两个任务为完成第三个单元大任务“巧辩人工智能的利与弊”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个任务主要完成两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活动一是“制定辩论评价标准,分组辩一辩”,学生结合课内外的学习,全班讨論确定辩论的评价标准,分组制作辩论手卡,亲身体验辩论,课下继续观看辩论会推荐视频,提升表达能力;活动二是“小组推荐辩手,召开班级辩论会”,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各组推荐出优秀辩手,组建班级辩论队并进一步整理材料,完善辩论思路,开展班级辩论会。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学习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

层层递进的任务群设计,整合了教材、整本书、视频等学习资源,使学生在课内外联动的学习情境中去解决真实问题,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获得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课程方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4]这提示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时,要注重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学点评

王静老师的这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的逐篇教学的课文教学思路,不再是套路式的分析肢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学习。

“人工智能之辩”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思考、讨论、辩论这个问题,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持观点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涉及价值判断、思维能力、讨论与论辩的语言、技术与态度等,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正是范例。王静老师非常智慧地把真实问题解决与课文学习巧妙地匹配起来,整合成一个大任务、三个子任务、七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围绕真实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辩论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课文,学习借鉴课文。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与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且增进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理解,促进了语言文字、思维、审美、文化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王静老师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标的新思想,是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路来设计现行教材的教学,将核心素养为纲、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线、生活为基础、主题为引领、任务为载体融会贯通,统筹规划单元整体教学,是对原有教学的改进与超越。※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陆志平.素养为纲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1(7-8):9-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2023年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文化构建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K1102023062239]

(王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语文教师;陆志平,研究员、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浅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高效教学
实验版与2017年版普高语文课标对比分析
“杜甫夔州心境”学习项目组教学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项目学习初探
植入红色基因 培育英雄情怀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