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的悦读悦享思政效用

2024-04-22 18:22姜双双赵元皓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趣味思政

姜双双 赵元皓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不是单一化的学科教育,而是对人的整体性培养和综合性教育。新文科建设赋予“古代文学”相关课程的新启示就是重拾人文教育的最初内涵,提倡大人文的概念,回应时代博雅教育需求。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导引志向,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教学目的之一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古代文学学科,汇聚先贤哲思,凝聚民族志趣,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学问,有益于人生,是其基本底色。它指引、导向情志作用尤其明显。

紧抓核心素养,凸显人文思政特色

中国当前教育提倡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要义。具体内容大致分为个人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并从立身、行事中体现文化修养,从一开始便担负着人文底蕴培养的职责。明乎此,还需要聚焦于问题出发点:人文课程思政的独特效用为何?

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赋予改革的重要使命,古代文学课程,尤其是元明清文学,理当适应这股潮流,乘风破浪,致力于强化学生人文气度。从一定程度来说,如何将学问落实到广袤人生,当是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古代文学作品汇聚先贤哲思、凝聚民族志趣,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学问,有益于人生是其基本底色。它指引、导向情志作用尤其明显。文学重在传承,道德和美学意义上的美是生存目标;善、爱和艺术上的满足是实现它们的形式。因此,“古代文学作品”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本科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及提升文化自信具有奠基作用。

就《古代文学Ⅳ》课程而言,叙事文学作品是此时期文学之胜,展现了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有补于世功能贯穿其间。正如李时人所言:“真正的中国文化其实并不全在孔孟程朱、庄老佛禅的典籍之中,不经的小说戏曲之类也常常凝聚、积淀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性格和灵魂。”走进小说、戏曲,挖掘其间隐藏的民族精神密码,探寻包蕴的中国趣味,发扬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从而增添学生人格亮色,很有必要。

文学重在传承,教授知识与传授智慧双管齐下,边界无限,思政效应包蕴其中。

多管齐下,拓宽人文思政深度

郭英德在《探寻中国趣味——中国古代文学之历史文化思考》一书中,将探寻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的“中国趣味”大致划分为三个向度:历史广度、心理深度、文本厚度。全书围绕这三个维度铺陈阐述,引领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历史探索和文化思考。受其启发,再结合当前教学痛点,即学生普遍对古典叙事文学的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深度生成。比如讲解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西厢记》时,询问大家张生与崔莺莺二人和诗弹琴的文化意蕴?张生形象所映射的文人文化心态象征?这些问题既关乎对该剧叙事特色、传统传承、现实色彩的理解程度,又能引导学生树立“知音互赏”“彼此知重”的正确爱情价值观,以及普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摆脱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外貌焦虑”心理困境。再如解析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 时,导入课堂提问,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关系如何?这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情感与理智冲突?此类问题不仅关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而且旨在加深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从课堂实际表现来看,学生回答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一方面是整体阅读不足,另一方面则是问题引导和课堂叙事的欠缺。

要而言之,立足核心素养、聚焦叙事思维、改进阅读,提升创造性理解力,拓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阈值,应作为当务之急。依照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困境,设计具体实践路径,大致分为四大板块:原典精读为基础、问题导引为核心、观点对话为引领、阐扬趣味为集成,最终形成引导、互动、赏析、提升、激发“五位一体”的效用。

拓宽人文思政效能,最根本的要点便是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逐层推进,才能达成效果。文学创作是思想活动的产物,是对社会的敏锐感知、人类情感的敏感捕捉。叙事作品亦是如此,不仅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载体和传播媒介。与作品的交流是一场令人激情迸发的现场集会。因此,现场性、时效性、实践性都应纳入思政效用的考量之中。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说:“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如果我們不伟大,我们做什么或结果怎么样便无关紧要。对伟大崇高的判断力是一种直觉,而不是一种争辩的结论。”揭示了正面接触、思维碰撞的教学重要性。基于此,现场教学与探讨,重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思维聚焦,形成观点, 实现现场性;设定问题引导与任务驱动环节,旨在提升学生判断力、合作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展开对话,契合实践性;立足核心,探索趣味,见证伟大人格、心灵和思想,趋向追求时效性。四位一体,三性合一,前后勾连,逐层推进。课程思政贯穿始终,达到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要求。实现人文课程思政效能。

精读原典思索,导向观点对话

精读原著,聚焦思维,形成对话,是课程思政深化的切实可行路径之一。这关联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一个中文系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关于此问题,相关因素纷繁复杂,但有一点却能肯定,那就是学习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原著。原著阅读一直以来就比较受推崇,复旦大学多年前提倡“回到读书”,出版了多部原典精读系列。近年来,教育界又纷纷倡导“细读文本”“整本阅读”等方法策略。意在主张整体观照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综合来看,依托对经典的诠释,从社会结构、政治变迁、思想演化、文人心态、艺术趣尚等各方面去了解和体会历史文化,并通过与前后时代对照,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传统。

以《中国古代文学Ⅳ》为例,它涉及元、明、清这一时段,古典戏剧的鼎盛时代是在元代,而古典小说的鼎盛时代是在明清时期。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文学发展规律,讲授时以元曲、明清小说为重点。即以戏曲、小说为主要学习内容,它的特点是情节突出,叙事色彩浓厚。“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探索故事趣味的意义在于建立叙事思维模式,即精读原典,提出问题,输出观点,形成对话,最终落实课程思政。

对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比较系统地了解本学科经典的基本内容,深入研读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诵意会、心口相应,从而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作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础教养的本源,还是必需且可行的。关注原典,这就涉及选择和确认经典作品的具体名单,应该以哪些作品为教学根底。梅新林《七十年来明清小说戏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一文,具有一定的归纳和总结性,可以借鉴与实际应用。该文中综合明清小说戏剧作品本身与学界研究等方面的诸多因素,确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明清小说戏剧十大经典名著,其中小说名著七部、戏剧名著三部。这基本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呈现了中国特有的雅俗文化趣味如何融合、互动、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读,获得对经典语言的独特感受,以此为基础,又通过无拘的想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新编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自我独特表达,达到学习、汲取与创新的结合。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可以说作者依次是军事地图、江湖地图、西游地图与市井地图的绘制者,基于此,可以让学生抓取这些关键点,制图作表,一方面做到精细化阅读,另一方面实际参与其中,能更进一步领悟正统文化与江湖文化的思维火花,最终达到趣味化、知识性的统一。

而导向观点对话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路径上,立足作品,探索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路径,实现从悦想到悦读到悦行的核心素养培育与践行之路。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视野,发挥该课程的文化引领价值特质,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学习互进共同体,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探索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大文科教育路径,形成知识体系上的文文跨界融通,挖掘作品文化特质;知识呈现上的视听图像化,表现作品新面貌,从而达到从悦想到悦读到悦行的核心素养培育与践行的路径。

其次,教学策略上,确立三维并进、五位一体、逐级升阶的“悦读”策略。“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中文专业学生,正在从扎实知识和熟练能力向培养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转变,强调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因这一培养目标内涵的转型,必然要研发相应的新时代中文专业学生的大文科思维与大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内容,还要探索更多的立足于大人文精神培育的活动体验。“古代文学作品”课程重在作品阅读基础上的精神文化领悟,形成新的博雅教育。阅读作为第一要义,依照课堂教学面临的实际阅读困境,确立了问、学、思三维并进,逐级升阶的“悦读”策略,即:主动阅读为基础、互动导引为核心、观点对话为引领、多元融通为目标、阐扬趣味为集成。最终形成发现、互动、激发、跨界、趣味“五位一体”的阅读效用。

最后,教学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阅读教学形式,形成知识性与趣味性、互动性与视听性、多元跨界与吸收融合并进的悦读悦享式学习效果。为达到学生悦读悦享目的,教学形式上尤其注重表现知识的吸引性,可以多样态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趣味问答、古言新貌、故事新编、小组竞赛、拍摄短视频等,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沉浸其中体验,以求多方面、多角度展现每首(篇)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领略美妙的诗情文境,在心灵交会中达到一种新的、更高層次的“思想融合”。课堂之外,借助多媒体,专门成立知识驿站网页,进行“云上”阅读共享。拓展延伸课堂阅读时空,充分利用碎片化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阅读,还可以畅所欲言,记录心得、发布分享、共同探讨。要而言之,以多变教学形式对接悦读悦享宗旨。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文学经典,培养学生重气节、立人格,引领青年学子们关怀宇宙万物,奋力追求理想,勇于承担使命。这种教育熏陶完全不同于理论性的德育教材,它的教益是以鲜活的例证,带给学子审美感动,它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沁入读者心肺,指引青年学子了解中国的昨天,扎根于中国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综合来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趣味,能言能感,传承精神,会有益人生与社会。深耕细作古代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中国趣味,导引志向,传播智慧,最优化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政效用:一是文学故事性体验,拓宽心灵广度;二是古今情感性共鸣,充实生命厚度;三是今昔思想领悟,感受经世致用深度。

作者简介:

姜双双,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赵元皓,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跨界融通,悦读悦享:新文科视野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趣味思政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趣味型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