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吉祥树》的肢体动作表达

2024-04-22 20:28高文凯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葫芦丝傣族吉祥

高文凯

傣族舞《吉祥树》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不仅彰显了傣族舞蹈的独特美感,更包含了其民族文化信仰的深刻意蕴。《吉祥树》选用傣族特色器乐合奏为伴奏音乐,在舞美、灯光和服饰等方面也颇有讲究。其以傣族人民所尊奉的大树为题材,用丰富细腻的肢体动作,刻画了灵树和小鸟这两个角色形象,将戏剧和“万物有灵”的文化理念融入舞蹈作品之中。本文将结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作品角色形象,来解读这部作品的肢体动作表达,揭示其独具一格的艺术性,为相关舞蹈研究提供借鉴。

傣族舞蹈历史溯源与发展

傣族群落自古生活在我国西南部,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舞蹈文化。傣族舞蹈舞种繁多,对动物的观察是其重要灵感来源。将动物姿态和人类的动作融合统一,构成了傣族舞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傣族人民崇拜图腾,寄生活美好的期盼于图腾中。其图腾不仅有动物,还有水等自然物质。图腾文化是傣族文学和艺术的源头。舞蹈艺术领域中的孔雀舞、大象舞、马鹿舞、鹭鹭舞、猫猫舞、猴子舞等各种动物舞,便是最好的印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动物舞当属孔雀舞。传说,有一种人头鸟身的孔雀与古代傣族氏族有血缘之亲,同样在诸多古老的壁画上也刻画了这一神鸟。跳孔雀舞时,人们戴上面具,着孔雀羽毛衣饰,仿孔雀在各种不同情況下的动作和姿态,习孔雀之神韵。那时的人们以模仿得相似逼真为审判的标准,追求对各种动物的各种形态的精细模仿,亦反映了人们对所有生灵的尊重和敬畏。

动物舞产生之际,还出现了原始的集体舞和武功舞。集体舞因人们模仿围猎场景而产生。一群人成圈,逆时针走动,踩上节拍,唱出“唔唔——水”,整个舞蹈动作豪放、节奏感强。这一习俗也许是围猎前的祈福仪式,也有可能是狩猎成功后的娱神仪式。另一种武功舞,也颇具实用意义。先辈们在狩猎过程中常常要与动物搏斗,为了安全,就必须掌握武功本领。于是乎,人们开始练习棍棒击、拳打和脚踢等动作。武术舞应运而生。原始时期的武术舞是纯粹的武术演习,动作有力而粗犷。

到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不再停留于模仿动物的动作神态,也不再满足于武术的演习及围猎仪式场面的再现,而是渴望进一步增加动作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来获得美的享受和实现祈求神明保佑的愿景。因而,抽象的观念性动作增加。动物舞中,孔雀舞成为祈求兴旺、展现无畏勇敢精神的节日性舞蹈。而原始象舞则演变成用以祈求白象消除旱涝灾害,带来五谷丰收的祭祀农耕舞蹈。另外,这一时期诞生了鼓,并成为集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人们踩着鼓点,以“罕半光”作为伴唱,诉说渴望平安丰收的愿望。而武术舞的艺术性也逐渐增加,展现着表演者的独特魅力。同时,由于金属业的进步,刀和剑被普遍运用。因此,武术舞增添了刀舞、剑舞等类型。

封建社会时期,除上述民间舞蹈外,还出现了宫廷舞。为满足封建领主“通宵达旦舞不停”的日常享乐需求,由宫廷舞女表演的傣族宫廷舞应运而生。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吸纳民间舞元素并不断改编,形成了宫廷与民间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即柔美端庄、轻盈文雅,又有民间野性之美。较于上一时期,其艺术水平明显提高。可惜,由于时代久远,这些优秀的宫廷舞大部分已失传,曲面仅留存了一部分。如《手指舞》《蜡条舞》和《金牛公主》等,均是该时期宫廷舞代表作。而从肢体动作、用乐和题材内容等来看,该时期的傣族舞蹈还明显受到了佛教影响。

直至现当代,傣族舞受国家政府关注,20世纪50年代,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成立了习傣族舞的文工团,60年代初还建立了县级的民族文工队。当代的傣族舞作品越来越偏爱于现实生活题材,为舞蹈增添了戏剧性和故事感。相关代表作有《丢包》和《赶摆》等。当代舞蹈家们,如方云琴、刀美兰和毛相人,以传统形式为基础,尝试创新,为这一古老的舞种形式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极大地推动了傣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吉祥树》肢体动作解读

一、肢体动作中的形象刻画和文化寓意

相较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舞蹈而言,肢体动作在傣族舞中尤其重要,并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傣族群落主要集中于亚热带地区,满是森林河流,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长了许多珍稀植物。因此,远古时期傣族先民就尤其敬重森林树木。之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中的“五树七花”被他们视为住所之象征,崇敬贝叶树、菩提树和铁力木等“五树”。以此为题材灵感,《吉祥树》的编导别出心裁,并没有选用最常见的傣族舞中的孔雀舞蹈,或优雅柔情的傣族少女为形象,而是采用拟人手法,以傣族人民所崇敬的大树为主题形象。

从整个《吉祥树》的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舞者企图充分利用人体各个部位的肢体动作。包括手臂的大臂小臂、手指,中心躯干身躯以及腿部和足部,所有身体部位,甚至每一块肌肉均参与到了形象的刻画中。舞者需要尽可能地舒展肢体,通过肢体动作细节,一个人完成灵树和鸟儿这两个角色形象。

为了生动、全面地完成形象刻画,舞者的右手和左脚缠上了藤条,所着服装也挂满了仿真树叶。舞者赤裸上身,背部则绘上了象征灵树的图腾花纹。

所有服装和配饰或手画图腾均为绿色。身体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细节都紧贴作品题材形象,从舞台视觉上呈现了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美好纯粹的大自然树木形象。

前奏响起,几声鸟鸣,葫芦丝吹出旋律动机,一下子将人带入了森林的氛围之中。舞者随之舞动,以手为鸟,身体主躯为树,用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表达情绪。例如,开头部分舞者用微笑的表情来表现,灵树苏醒时那喜悦而充满期待的心情,结合舒展而灵动的肢体动作,刻画了一棵活泼俏皮的灵树形象。同样,舞者充分利用每一根手指来塑造鸟儿的形象,它们在灵树身上上蹿下跳,生动而有活力。后来,鸟儿顽皮,“强吻”了灵树,舞者立马呈现出诧异又委屈的神态,这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灵树腼腆娇羞的性格。再如,到了作品的中段,舞者为了表现出“吉祥树”的吉祥之意,一直微笑着,这种微笑与开头不同,它是对未来抱有美好希冀的微笑,更张扬开阔。让你注视舞者的时候,能感受到莫名的亲切和温暖。编舞者充分运用身体各个部位来表现内容。另外,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舞者的眼神和头部大部分都是朝斜上方或正前方的,所有的低头、侧身和俯身动作,均是短暂地一笔带过。这是因为,编舞者在有意打造灵树高耸挺拔、积极向上的形象,并以灵树与鸟儿融洽和睦的关系隐喻傣族人民“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手部动作上,《吉祥树》是颇有讲究的。其运用了掌形、嘴形、屈掌等傣族舞蹈常见的手形。首先,作品中频繁用“掌形”来表现灵树的形象。掌形看上去如树木枝叶,在傣族舞蹈中意味着“孔雀息枝”,象征傣族人民那绿盖如荫、生机勃勃的生活环境。其次,作品还运用了嘴形。其看上去像孔雀的脑袋,用以模仿孔雀,是一套规范的舞蹈肢体语言。另外,由于佛教文化对傣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这类舞蹈手形“嘴形”在印地语意为“吉祥如意”,除上述的模仿意味之外,还具有神性的文化寓意。例如在“强吻”场景作品中,这其实是一段富有趣味性的情节,舞者左手为掌形,呈树叶状,右手则为嘴形,代表小鸟。一开始,两者之间有一段距离,之后小鸟缓缓靠近,接触到了灵树的嘴部,“强吻”了它。另一方面,这一幕可以理解为,通过接触,神性的灵树将“吉祥如意”的某种神力传递给了小鸟,让其变得更活力和俏皮,为表现这种寓意,舞蹈动作上减少了顿点的处理而更为流畅顺滑。

足部动作上,同样有许多有意味的细节。例如,在一段表演中,舞者需利用斜线软调度,从舞台右侧连贯地行动至左侧。舞者脚步必须灵活轻盈,走位精准,还要带动上半身旋转,使整个过程流畅而舒展。这就要求舞者要有良好的控制力和扎实的足部基本功。《吉祥树》中所有的足部动作,如蹲、跑和跳等,需要从始至终保持勾踢步伐,这是傣族舞的一大特征,保证了作品鲜明的民族性。

二、音乐律动中的肢体表达

音乐是舞蹈之魂,舞者随乐舞动。《吉祥树》的背景音乐也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即使单独听也会让人感受到丛林密布、绿意盎然之意。配器上,使用的全是傣族地区的特有乐器,如葫芦丝、傣铓、傣鑔和象脚鼓等。其中,葫芦丝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也是普及度最高、最为人知晓的乐器。葫芦丝出现在许多少数民族歌曲之中,其音色成为民族性的标志。此外,还会运用到如《雨竹林》和《孔雀飞来》等,这类富有民族性、用以表现大自然的舞蹈作品之中。

《吉祥树》开头先响起鸟鸣、树叶摩擦的环境音,营造氛围,立马,葫芦丝的响起,由于其共鸣体为匏,空间较笛子或箫乐器更大,因此其音色更空灵醇厚,并多添了一份空旷之感。旋律舒缓,十分惬意享受。短短几秒的前奏就让人感受到傣族人民那与自然共舞,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随后,音乐动机不断发展,将人带到了被温柔月光所照亮的夜空之下。舞者化成一棵大树,在音乐的引领下舒展肢体。他仿佛伫立在茂密丛林之中,周围充斥着祥和之气。舞者的手部随音乐节奏舞动,灵动的手化成鸟儿,围绕着灵树,叽叽喳喳。音乐的律动引领着肢体动作的变化,光影交错间,舞姿态让人沉醉。到了作品中段,葫芦丝再次响起,此时,旋律更为缓慢悠长,意味着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望,这时,舞者的动作也跟着慢了下来,上肢划出柔美的线条,巧妙地体现出了作品标题的“吉祥”之意。在整个作品中,葫芦丝承担着暗示情节的功能,它紧贴剧情,引领着舞蹈动作,层层推进、丝丝入扣。其中,旋律上还使用了转调,听感上非常顺畅自然,天衣无缝。由此可看出,葫芦丝在这部作品中是多么重要。如果说舞蹈动作是作品的主体,那么音乐旋律便是作品内容、情感的领路者。另外,象脚鼓也是相当重要的配器。它的出现不仅明确了傣族的民族色彩,同样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例如,第一段中,象脚鼓奏出四声清脆的“咚咚咚咚”,预示着场景情节即将转换。从葫芦丝所营造的氛围中抽离,进入另一场景。利用象脚鼓强调节奏吸引注意力,让观众陷入出其不意的期待中。另外,又是在灵树被鸟儿“亲吻”的场景中,可以明显地听到象脚鼓的鼓点变得更为急促有力,舞者的动作也随之变得更为急促和干脆,脚步动作加快,跟随音乐的律动,踏着小碎步,上肢舞动的速度也变得更快。此时音乐进行到了节奏最快的部分。它不仅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还暗示了灵树当下那不知所措的心理活动。为呈现作品内容,背景音乐中还加入了树叶摩擦落下的“沙沙”声、蛐蛐的“吱吱”声、小鸟啼鸣之声、溪水流淌、群鸟飞出等环境音。让人仿佛置身于傣族地区那广阔繁茂的大森林中。一切生动美好的景象通过音乐带到了舞台上。

通过解读和分析《吉祥树》的作品内容、肢体动作表達,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该作品通过对灵树崇拜的描述,抒发了傣族人民积极乐观、爱好和平的生活理念。对于表演者而言,在练习之前,一定不仅要知晓作品的内容和其要表达的思想,还要清楚这些肢体动作背后的文化寓意。只有这样,其舞蹈动作的运动和发力方式才能正确贴近作品主题,展现出纯正地道的民族风格舞蹈语言。《吉祥树》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方位极致的感官体验,呈现出一个五分钟的绿色森林梦境,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傣族人民的虔诚和善良,亦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作者简介:

高文凯,男,1998年生,回族,籍贯山西太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民族民间舞研究)。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葫芦丝傣族吉祥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浅析葫芦丝艺术的发展
回响葫芦丝之声,探寻小学音乐葫芦丝有效教学方法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我迷上了葫芦丝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葫芦丝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