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之东》中华人形象解析

2024-04-22 20:35宁雪萍
三角洲 2024年6期
关键词:斯坦贝克文化冲突亚当

宁雪萍

在《伊甸之东》中,老李作为特拉斯克家的佣人,虽不是主角,却对故事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约翰·斯坦贝克打破西方文学作品中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将老李塑造成一个充满智慧、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华人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华人所面临的困境、不公及身份认同等问题。老李作为他者到最后接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价值。

约翰·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是一部描绘两个移民家族命运的长篇小说,横跨了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半个世纪。这个故事围绕着生活在萨利纳斯河谷的特拉斯克家族和汉密尔顿家族展开,主要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

特拉斯克家族的第一代人物赛勒斯,是一个伪造参加南北战争经历的骗子。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名誉和财产,并专横地送儿子亚当从军。亚当在战争中收留了一个重伤的女子卡西,两人随后坠入爱河。然而,卡西最终抛下亚当和一对孪生子离开,孪生子在发现她的秘密后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汉密尔顿家族则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大家庭,他们重视社区和友善。随着小说的进展,焦点逐渐转移到下一代,主要集中在现在是青少年的卡尔和阿伦身上。卡尔被描绘成两兄弟中比较麻烦和矛盾的一个,而阿伦则被认为是比较天真和无辜的。

这部小说通过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探讨了文化、身份、道德等主题。它不仅描绘了两个家族的命运,还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阶级、性别等社会问题,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在这个故事中,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华人老李的形象,尽力保护主人特拉斯克一家,并担当起培养和教育亚当两个孩子的责任。老李以自己的行动和牺牲精神,表达了对特拉斯克一家的忠诚和爱心。这个角色是约翰·斯坦贝克用来描绘华人困境的重要人物,反映了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华人群体身份认同问题。

老李的成长背景

李氏家族来自广东,为了还债,李的爸爸和美国铁路公司签订了契约,来到美国西部修路基、铺枕木、钉铁轨。当时这些累死人的活儿都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干的。他们工资低,干活卖力,死了也不找麻烦。他们大多是从广东招募来的,因为广东人长得矮小、結实、能吃苦耐劳,他们不爱吵架。拥挤的船舱待六个星期才能到旧金山,出海一星期后,李的妈妈也在船上,她打扮成男人的模样。为了不添麻烦,她并未透露自己已经怀孕的消息。

美国不希望劳工繁衍后代,担心在他们所处的地方扎根,所以不要女性劳工。

李的父母乔装成叔侄待在一起。因为一次事故,李的爸爸腿骨折了,妈妈因为早产被发现是女性而遭到非人的欺凌去世。“在你憎恨这些人之前,必须知道一件事。我爸爸最后总是对我说:哪一个孩子得到的照顾都不及我多。整个营地的人都成了我的妈妈。这是一种美—一种可怕的美。”

老李的出生过程是一部美国华人劳工的血泪史,他与亚当分享他的故事表明了他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虽然老李讲述的是非常可怕的悲剧,但他已接受了现实,赢得了精神道德的胜利。

李在美国上了中学,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念了几年书。但在白人的眼里,他仍旧是个中国人,并且是打了折扣的中国人。未能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仍然是一个边缘人。回中国,在同胞眼中他是洋人,言语举止还出错。因为对许多中国事物不了解,因此不被接纳。李在中国比在美国更像是外国人。老李承受着来自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社会偏见,作为他者,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华人种族长期以来学会了安分守己,他们安分守己,维持现状。总认为肯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从来没有找到,得到的,总是皮鞭、绳索和步枪。

老李的语言

老李能说出流利的英语,但依旧选择说洋泾浜英语。为了方便,甚至可以说是自我保护。说洋泾浜英语主要是让别人听懂。因为老李如果同美国人用标准的英语说话,他们不一定“听得懂”。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塞缪尔一样,能实事求是地观察,大多数美国人只看到他们指望看到的东西。即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里,华人不会讲流利的英语,只愿意听华人讲洋泾浜英语。

作为仆人,老李很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形象相对隐蔽和内敛。他清楚自己的仆人定位,不闻不问,但默默为主人贴心服务。他的仆人身份成为“一个哲学家的避难所,果干得出色,还是有权的、受到敬爱的位置”,老李给塞缪尔讲中国样式的辫子及服装,介绍中国的五加皮酒,讨论该隐和亚伯的故事。他选择与塞缪尔分享他的人生哲学,他们成了好朋友和精神上的知音。

老李尝试将李白的诗翻译成英语,讨论诗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侧面反映了约翰·斯坦贝克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研究。

老李是一个美籍华裔,他的成长背景跨越了美国和中国的文化。在小说中,老李的成长背景被描绘为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模糊和尴尬的地位。老李试图融入美国社会,但同时又坚持自己的华人身份和文化传统。这种矛盾和挣扎使老李的性格和思想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老李的语言与身份:老李是一个华人,他的语言反映了他的文化背景和身份。在小说中,老李的语言被描述为简单、质朴,他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词语和短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华人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老李的语言与文化冲突:在小说中,老李试图与周围的人沟通,但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与周围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思想上。例如,他不喜欢喝酒,不喜欢参加当地的庆祝活动,这些行为也反映了他与周围人的文化差异。

老李的语言与情节发展:老李的语言也影响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他揭露母亲的秘密并打击天真的双胞胎兄弟时,他的语言变得激烈和尖锐。这种变化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更加关注他的故事和角色。

老李的处世哲学

老李去旧金山拜访同宗族的一批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老先生。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思想家。有的人为了研究孔夫子的一句话,可以花好多年时间。老李把自己对《圣经》的问题向他们提出,他们认真对待,进行讨论。这四个老先生,年纪最小的已经九十多岁,还学起希伯来文并请了一位有学问的犹太法学博士。像小孩似的开始学习。练习本、文法、词汇、造句,用中国笔墨写希伯来文。一丝不苟,追本究源地钻研起来。正是由于这几位先生的聪明睿智,老李才有了有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感觉。

而后,老李每隔两星期去拜访他们一次,并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了大量练习。凡是希伯来文字典,都买来学习。两年以后,他们已经弄懂了《创世记》第四章。他们认为“你却要”和“你务必”这些字十分重要。美国标准版的译文命令人们去战胜罪恶,把罪恶当作是无知的结果。詹姆斯国王钦定版的译文用“你却要”这几个字作出保证,说明人们肯定能战胜罪恶。但是希伯来文中的“提姆谢尔”就是“你可以”,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字,它说明道路是散开的完全由人自己决定。如果说“你可以”,当然也意味着“你不可以”。

老李用东方人特有的智慧以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推翻了“timshel”(蒂姆舍尔)传统的定义—“你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你可以”,人有选择的权利。

老李和塞缪尔讨论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时,进一步探索罪恶的根源,认为“抛弃”是引起罪恶的根源。“小孩最害怕的是得不到宠爱,遭受抛弃是他惧怕的地狱。我认为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遭受抛弃的感觉。被抛弃感引起愤怒,愤怒引起某种出于报复而犯下的罪恶,罪恶引起内疚—这就是人类的故事。……因此我认为这个古老而可怕的故事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灵魂—隐秘的、遭受抛弃的、内疚的灵魂。”在亚当陷入精神的绝境之时,老李再次主动承担起全部的责任,成为特拉斯克家庭的精神支柱。他成功地说服了垂死的亚当原谅,这既是他对亚当的爱,也是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包容的象征。

在帮助亚当摆脱心灵束缚之后,老李为了保持住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离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打算在旧金山的唐人街开一家书店。在当时,中国人开了很多洗衣店、饭馆,而書店竞争较小。正如John H. Timmerman所说,书店是老李“自己的伊甸园”,这也是老李对自由意志追求的最有力证明。

约翰·斯坦贝克写《伊甸之东》的初衷是给自己两个儿子写一部家庭自传史,基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老李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老李被塑造为一个多元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人物。在萨利纳斯河谷,老李不符合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印象。他的辫子和洋泾浜英语都反映出他的文化身份的矛盾和冲突,他的顺从和无事业的状态反映了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困境。

老李在小说中的形象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既具有东方的智慧和内敛,又渴望西方的自由和独立。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难以弥合的鸿沟。同时,他的故事也揭示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通过老李的故事,约翰·斯坦贝克也表达了对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的关注。老李经历了失去、社会歧视等种种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的故事提醒人们关注身份认同、文化冲突、社会公正等重要议题。

老李被描绘成一个在文化身份寻找过程中的人。他曾试图通过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模仿美国本土的生活方式,以此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然而,这种方式并没有使他真正地被美国社会接受,反而令他被美国和中国社会双双边缘化。

在故事的后期,老李是华人文化的代表,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理解和接纳了美国文化。通过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自己独立的文化身份。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将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独立人物。他的转变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也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李在《伊甸之东》中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冲突的象征,他身上反映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冲突中的困境。同时,他也是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故事,约翰·斯坦贝克呈现出了一个从边缘到融合的华人形象。老李的经历和故事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

约翰·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通过讲述主人公老李和其他华人角色的经历和故事,呼吁人们关注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族歧视、文化冲突和社会偏见等问题。同时,这部作品也呼吁人们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对待不同文化和族群的态度。

约翰·斯坦贝克提出,所谓“道德”的行为标准是在人迹稀少的大陆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他以老李这一华人形象为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斯坦贝克笔下的老李形象,是对20世纪初美国华人形象的客观描绘。从社会历史、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老李内外在形象的正面描写,约翰·斯坦贝克旨在构建一个没有种族、国界限制的伊甸园,消除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偏见,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以此引领出一条多元文化融合的道路。

作者简介:

宁雪萍,1989年出生,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斯坦贝克文化冲突亚当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语言层次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