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教学在高等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22 20:59范甜甜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重难点理论课思政

范甜甜

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问题导向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以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为引入,分析了问题链教学的内涵和特征,论证了问题链教学应用于艺术生思政课堂的必要性,重点强调了问题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原则,以提高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重要论述,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思政课理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教师用心教,强调教师授课方式的主导性和实效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用心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的“教”与“悟”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如何做到“用心教”和“用心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在“用心教”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真正达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原动力在于“疑”,只有存在疑惑,才会主动去探索,去找寻答案,所以“问题导向”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学思路,而问题导向的重点在于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要能够提出学生真正关注和疑惑的问题,且问题之间要能形成一种必然联系,才能达到对理论知识学懂弄通的目的。基于以上,我们提出了“问题链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链教学及其特征

什么是“问题链教学”?冯秀军在《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一文中讲道,“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王建强在《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问题链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以问题设计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评析,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我们认为,“问题链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学生思维方式由被动变主动。问题链教学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理论课授课方式多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被迫”保持高度专注力才能有好的效果,对艺术生来讲这种授课方式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抛锚等问題,问题链教学以提出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为开端,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和主动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授课模式由主讲变主导。“导”体现在对课堂的整体设计和掌控,此时“导”的重点是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能够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经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将理论内容具体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种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新奇感,自然而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在整个过程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第三,课堂生态环境由严肃变活泼。良好的课堂生态是教师乐意讲,学生悦意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向奔赴”,而好的教学环境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中,问题链教学有大量的问题讨论和探索过程,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增强,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把一些道理搞清楚弄明白,教师再根据与学生互动中反映出的难点问题对“问题链”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达到课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链教学在艺术生思政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的课程,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和畏难情绪,如何让艺术生接受并喜欢上思政课,得从方法多创新、内容更生动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问题链教学以其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所以,问题链教学应用于艺术生的理论课堂具有以下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理论课教学多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即“灌输式”授课模式。而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即是矛盾,提出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激励和促使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问题链教学,通过设计提出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将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和思考,此时,教师的教就会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亦会变得愉悦。

二是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环节的中心,在教学中将学生当作主要的参与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将学生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的。因而,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问题,而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收知识,而是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寻求和发现知识。而问题链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主动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提出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所以问题链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三是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理论课堂学生的抬头率和获得感是教学效果考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提高“抬头率”要做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能讲到学生的心坎里,所以提出的问题首先得是学生关注的问题;“获得感”是一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收获,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主动探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知会更直接、更深刻,而问题链教学通过设计使得理论内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对艺术生来讲更易理解和接收,也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四是有利于更好地讲清楚思政课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并要求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问题链教学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一设计有利于化解重难点,更利于把一些道理讲深、讲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分组汇报、课外研學等多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课堂参与度,使理论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达到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活的要求,所以,问题链教学应用于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更能把一些道理讲清楚弄明白。

问题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问题链教学的重点是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得恰当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成效,结合艺术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问题设计把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文化理论课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针对艺术生的问题设计应比普通大学生设计的问题层级更低、问题更形象,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导论的第一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这是整本教材的开篇第一目,学生已有《思想道德与法治》一学期的学习基础,对思政理论课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储备,教材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提出的过程和内涵”三个层级,基于学生特点,我们做了如下设计:“认识马克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样六个层级,由低到高,由形象到抽象,艺术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艺术生在理论课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自我效能偏低、缺乏学习动力和信心等问题,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由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收获学习的信心,进而有了继续探索的动力和自信,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多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设计原则。

第二,问题链各问题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联性。所谓“链”,就是将各个问题串联起来的一条线索,也就是各个问题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有“链”说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随机的,是经过设计构思且相互衔接的。一般来讲,要搞清楚一个知识点,我们会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基本问题,这是一个基本构架,日常教学并非全都如此,一定要根据学情做具体分析,提出更适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充分的探索,所以设计问题要细致、深入。比如:《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教材只用了两个自然段来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讲可以直接切入,但对艺术高职生来说直接讲就不容易理解,得要有一定的知识铺垫,对此我们设计的问题是:“毛泽东是谁(认识伟人),毛泽东思想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名称解析)、毛泽东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条件、实践基础等历史条件)”,对教材内容加以扩充,由人物到名称再逐步引向理论深处,主线即毛泽东思想,由画面到理论,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理论,符合艺术生的接受特点。

第三,问题设计的具体内容要把握的原则。一是提出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提出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学生关注和困惑的是什么?就要对学生充分了解,可以通过课前问卷调查、课间询问学生、教学经验总结等方式,还可以通过浏览学生每天关注的网络软件、话题、博主等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进行导课,就会第一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再进一步提出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问题,就会收获学生的关注,为后面的深入探究打下好的沟通基础。二是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提出问题不能一味只为迎合学生,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实现教学目标才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问题的提出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任务展开,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问题链教学中设计的核心问题所在。三是提出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教学重难点是在对授课对象进行学情分析,同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做出的,会存在因班而异、因专业而异的状况,教学重难点也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设计出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就要充分了解学情,知道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才可以起到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本文系2022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问题链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成果(项目编号:Y20220104)。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重难点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