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域下非遗传播人对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影响与启示

2024-04-22 21:59张汝琳
三角洲 2024年8期
关键词:桃子文化

张汝琳

以四川盐亭非遗桃子龙传播人陈永兵的生平为切入点,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通过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讨论,以此了解陈永兵在传播非遗文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以及他对非遗文化桃子龙传承的贡献,也借此纵向揭示四川盐亭桃子龙的传承过程和保护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层阐述:首先以陈永兵的生平,深入了解其与桃子龙结缘、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分析陈永兵对桃子龙传承与传播的影响,以及他对桃子龙传承的贡献;最后以笔者的视角分析盐亭非遗文化桃子龙的保护现状和未来趋势。

陈永兵与桃子龙

陈永兵,男,62岁,祖籍四川盐亭北街人士。1962年出生在重庆市的朝天门码头。1966年随母亲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农八师,并在此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因为自幼酷爱艺术,在整个读书期间,陈永兵一直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分子,并被人戏称为疯狂的学习积极分子。13年后,迫于时代发展的变迁和生活的压力,陈永兵回到了祖籍盐亭并参工于盐亭县化肥厂。在此期间,结识了文化馆的舞蹈干事林海老师,自此开始了自己与桃子龙的相识之路。

1982年,盐亭县文化馆收到了绵阳市群众艺术馆的委托,开始收集和整理盐亭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为了完成这个委托,也为了梳理盐亭县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在林海老师的带领下,陈永兵在后续三年多的时间里,参与到了整个收集、整理,以及编纂四川省音乐、舞蹈志的工作之中。

自从接到这个任务,在一个收录机、一个军用挎包、一个记事簿的伴随之下,我走遍了盐亭城乡并深入农家,到过柏梓、黑坪等偏远山区,遍访了全县的老艺人,在无数次的不屈精神和艰辛之下,想尽办法通过文献资料、口述记忆等方式,终于完成了盐亭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志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也是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桃子龙”这个已经在盐亭失传了几百年,谁也没见过的民间艺术。

1982年5月,陈永兵来到了盐亭县金鸡镇原青龙村(现嫘祖村),准备收集民间艺人王映维讲述的口头文学《蚕丝祖神传说》,从王映维的讲述中,陈永兵第一次了解到上古时期嫘祖“协和百族、帛化干戈”的民间故事,以及“桃子龙”的起源传说。

王映维当时大概60余岁(现已去逝),是盐亭县金鸡镇原来的青龙村、现在的嫘祖村的农民,也是一个民间艺人,他主要靠从事农村的红白喜事、曲艺、故事、川剧等谋生,是盐亭县口头文学《蚕丝祖神传说》的第一代传人。

据王映维老师的讲述,因为上古时期各部落战争频发,嫘祖(即蚕丝祖神)为了团结大家,利用部落首领生日祝贺的时机,在献寿桃的时侯把一个个寿桃连接起来,在视觉上形成一条龙,以此引导大家团结起来,化干戈为玉帛,这是最早桃子龙的起源传说。后来经过陈永兵多次走访了解了另一种更具有参考性和真实性的桃子龙的起源。

“桃子龙”是在宋朝时由当时盐商传入盐亭的,那个时候叫“桃儿龙”。当时的大富人家很多都会在每年香会节和给老人祝寿的时候,朝庙献桃,祈求神灵保佑。献桃人流摩肩接踵,好似蛟龙摆尾,又如游龙沉浮于人海之中,一些民间艺人触景生情,把献桃与舞龙灯融为了一体,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脱节龙这一民间龙舞形式《桃儿龙》。

根据桃子龙的传说,陈永兵凭借多年对艺术的浸染,以及在2008年结束文化馆的借调工作后,至今从事一线艺术教育工作的前提下,经过先后多次的铺垫和尝试,最终解决了桃子龙从文字变为艺术作品的各种难题。

当时考虑到桃子龙来源于祝寿、祈福,根据文献记录,献桃一般都是由小孩子来进行的,这就要求表演桃子龙的演员要身材娇小和灵活,身材娇小就意味着演员的力量就相对弱一些,没办法和其他龙舞形式一样采用那种很大很重的材质。所以在设计龙头、龙身和龙尾的时候,我对它采用的材质和重量做出了很多尝试:桃子大小规格、材质视觉效果、道具轻重情况、支架举棒长短、存放收管技术等,最后决定用重量轻巧的竹丝编制,再辅以皮纸和麦浆糊做造型和连接,这样就能够做到即轻便又有桃子龙的特色。还有它的音乐和动作也都是根据它的历史传承和演员的特点来设计的,尝试过很多以后才定下现在这个以锣、鼓、唢呐为主的配乐形式和基本步伐、舞法及身段要求。

经过陈永兵多年的尝试和打磨,他创编的与“桃子龙”相关的民俗舞蹈作品《舞蚕龙》《蚕神》《龙之龙》《花之舞》《桃子龙 小金龙》《花之韵 龙之舞》等,先后在国家级、省市级的比赛和表演上亮相,其中《桃子龙 小金龙》于2006年6月的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民族民间文化展演上首次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并获奖。有了这一次的铺垫,2009年完整形态的桃子龙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花之韵 龙之舞》终于出世,并一举获得了文化部民族民间发展中心颁发的金奖及其他省市级奖项。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桃子龙”的发展和传播空间得到了拓展,为其成为非遗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盐亭县文化局申报了“桃子龙”为省级非遗文化,并在2009年获得批准,上报的均为陈永兵创编的相关作品和资料。虽然陈永兵在传播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艰辛和努力,但由于身份上的争议,未能在申报时成为“桃子龙”的直接传承人,这也成为他非常遗憾的事情。

陈永兵对桃子龙的影响和贡献

在桃子龙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陈永兵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桃子龙这个艺术形式在盐亭县因为历史原因已失传几百余年,它的再现虽然是传承人刘仕龙先生的一力促成,但在它再现于世之前,关于桃子龙的起源传说、文字素材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是由陈永兵先生采集而来,没有他的四处奔波和坚持不懈,就没有桃子龙的再现;其次,桃子龙再现后的初始形态只是以文字的方式出现,并且当时的文字资料较为简略,技术模糊之处甚多,无法从中直接获取我们如今看到的桃子龙完整形态,它之所以能够以现在的形态呈现在舞台上,需要归功于陈永兵多年来的钻研和打磨,大到作品的整体设计,小到每一个步伐、每一个走位、每一种造型,都凝聚了陈永兵无数的心血,可以說没有陈永兵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有始有终的做事态度,桃子龙就没有再次作为艺术作品呈现的可能性;最后,一个艺术形式的传播需要多重的途径和大量的曝光率,为了能让桃子龙走出盐亭、走进大众视野,陈永兵带着自己前后30余年摸索和创作的桃子龙舞蹈作品,不计代价地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赛,让桃子龙出现在专家、学者和大众视野之中,为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陈永兵就没有作为省级非遗文化的盐亭桃子龙。如果说是桃子龙传承人刘仕龙先生让桃子龙在一度失传的境况下再现于世,那么笔者认为,发展和传播桃子龙并让桃子龙成为非遗文化的主要贡献人就是陈永兵先生。

盐亭桃子龙的现在与未来

根据对陈永兵先生访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讨,我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了盐亭县非遗文化“桃子龙”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也由此见证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困难和艰辛。在此过程中,陈永兵先生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桃子龙”和故土文化的情感,让我们备受感动。俗话说,十年做一事成就一人,陈永兵先生为了桃子龙的传播和故土文化的发展,三十年磨一剑,方成此景,这正是我们所有传承、传播非遗文化的人所需要具备的、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可即便如此,盐亭桃子龙的传承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仅有的传承人刘仕龙先生已入耄耋之年,发展和传播的人也只有现年62岁的陈永兵先生和其子陈佳赟先生两人,盐亭桃子龙仍然面对着传承断代的问题。

如果要让类似“桃子龙”这样小众且缺乏民众基础认知的民间非遗艺术项目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以下三点缺一不可。

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现阶段国家对非遗文化的政策倾斜是非常明确和强力的: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世界性非遗保护的政策框架指导下,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政策制定与执行之路;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及基本原则;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将关于非遗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在这样优质的发展环境之下,盐亭桃子龙应乘着东风,在所属区域建立非遗项目独树一帜的代表场所以作为重要的传承基地。例如,创立桃子龙民俗馆、以桃子龙为中心开发旅游景点和项目、制作桃子龙周边或文创产品等。

曝光率是确保知名度和群众基础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数字时代的到来让纷繁复杂的信息都聚焦于网络上,各行业的发展也都无法脱离网络舆论和流量,有了流量就有了资本的推动,继而就能产生大量的受众。在各大主流平台上曝光获取关注形成发展趋势,成为各个品牌、形象、艺术、文化甚至个人展示的重要渠道。盐亭桃子龙想要发展壮大,就需要迎着当下传统文化强势崛起的趋势,针对社会主流人群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喜好,借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支持,以此增加受众群体。例如,制作桃子龙起源、发展、传播等宣传讲解短片;参与其他旅游景点的项目和演出;展示桃子龙龙头、龙身、龙尾等道具的制作过程;拍摄桃子龙舞蹈作品的创作经历等。

迎合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变化勇于创新。对于盐亭桃子龙来说,当下的传承断代除了缺乏知名度和受众基础,导致学习和传承技艺的人数稀少甚至缺失,主要还来自于其表演形式单一,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当下主流人群的审美喜好。应结合民族文化强势崛起所带来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以及当代人群对事物的情感化、个性化的追求,创新其文化理念,扩大盐亭桃子龙的文化价值。例如借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作品的强叙事风格,让桃子龙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突破场地限制利用水下拍摄或AI等先进技术对作品进行加工和美化,强化视觉的冲击力和美感;创作卡通形态的道具和少儿版作品,拓宽传承的人群基础等。

笔者相信就像陈永兵先生一样,每一个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传播人都有着相同的对艺术的执着和坚韧不屈。在当下我们引以为傲的各种中国文化卷土重来之时,传统的、小众的民俗文化、民族艺术都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机,这既是各个传承人和传播者长久盼望的机会,也是充满未知和荆棘的挑战。就陈永兵先生个人而言,未来的发展不仅要将现有作品进行扩散、教授和传播,并利用所能获取的资源对桃子龙进行改良和创新,扩大桃子龙的展示场所,还应在现有人员基础上,重视传承、传播人的培养,广纳弟子、开班授徒,将自己毕生所学传递发扬,培养更多像自己一樣对艺术热情、执着,对民俗文化热爱且坚定的人,让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进入校园之内,走进民众之中,增加受众,拓宽平台,树立形象,走向大众。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之下,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才不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本文课题来源为中国传统舞蹈研习(桃子龙卷);CTWH2022WD02。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桃子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轻松去除桃子毛
桃子
桃子
谁远谁近?
桃子
等我回来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