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04-22 22:33李靖
家长·中 2024年3期
关键词:散文初中语文文本

李靖

散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用词优美、内涵丰富,总体呈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将其应用于散文阅读教学,能改变学生浅层阅读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文本细读策略的使用,以文本为中心引领学生细剖文本内核,与文本建立深度关联,以此实现高效阅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价值,探究了散文文本细读的策略,旨在引领学生细致品读,提升学生对散文的深刻性认知与思辨性思考。

一、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价值

散文因其文质兼美、贴近生活、便于进行读写结合等特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的比重较大,文本细读作为开启文本密妙之门的钥匙,近年来愈加受到一线教育学者的青睐。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尝试运用文本细读策略,引领学生基于文本语言、联系语境,以读者之心感悟作者之情,深层解读文本内核,实现深度阅读,以此提升其文学素养,帮助学生领略散文独特的魅力。

文本细读指的是以文本为依据,对作品语言、结构与细节进行深入、细腻、真切地感知、阐释与分析。在解读中,学生能发现语句、段落之间的微妙联系,透过表层深入内在,切实感悟文本的内核。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

文本细读强调学生以一种全新的阅读姿态审视散文,与散文进行深层对话、以主动学习的样态建构文本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散文的内容,在脑海中建立起内容与读者、作者、社会背景之间的种种联系。学生将综合考量多种要素,系统完整地挖掘出一篇散文的全部元素,并以自己的认知理解这些要素,进行多维、全面地思考。如,学生挖掘了散文形式、内容、语言“美”的元素之后,将基于自身的思考,认真探究散文的内涵主旨、感悟其中蕴含的深意,透过文字感受文本的内涵与情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分析散文的语境、语言、文章结构与情感,切实感受文本的深远意境,达到深度解读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将从低阶走向高阶、阅读从浅层走向深层,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二)有助于学生构建多文本关联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篇目多经过了时间沉淀,具有文质兼美、言近旨远的特点。不同作家性格、人生经历、学识及写作境遇不同,所赋予散文的气质与内涵也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散文,能够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每一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学生将从语言文字中读出矛盾、读出差异,感悟情感思想,体会独特韵味,并基于分析高度概括散文阅读技巧,丰富阅读经验。学生也能基于自身丰富的经验拓展延伸,串联迁移其他篇目完成阅读,构建多文本之间的关联。由此,学生便能形成较为宏观的阅读视域,生发出多元联想,感悟散文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细读《昆明的雨》时,学生细致解读了作者的表达方式与风格,领会了作者“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后基于细读,迁移阅读《济南的冬天》,横向比较写景文,感受作者善用修辞、深层井然的语言特点。学生基于细读横向串联,联通相关的写景散文,体会不同作者言说方式的不同,阅读视角更为开拓,于多文本关联中认知散文的不同写法。

(三)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散文因其取材自由、叙事自然,且常与现实生活挂钩,能直观、真切地反映作者的情感思想。教师引领学生细读散文,能让学生仔细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想与情感活动中丰富感悟,自觉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的散文阅读过程指向理解、感悟、思考、体验等思维活动。学生能调动自身的生活及阅读经验,在细致阅读中验证作者的情感思想,并于特定语境中与作者共鸣,感受作者的思想、情绪波动,进而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丰富自身的思维境界。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阅读中,学生根据自己与父母的情感延及该文本的情感体验,细抓关键语句,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中的“再也”便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遗恨,能从中解读作者的懊悔与自责等。学生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完成解读,能深切体会文字中的情感,以自身的经验串联解读作品,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共振,进而丰厚思想情感。

二、基于文本细读的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细读语言,感散文特征

语言是散文的魅力之所在,教师应引领学生细读语言、分析语句特征,感受散文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的“形散而神聚”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敏锐度与感知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所教散文,引领学生赏析散文中的关键词句段,使其从中感悟内涵和底蕴。在指引学生赏析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解读,而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细致揣摩、潜心吟咏,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关键点,完成对散文语言的细致解剖。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背影》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的特点、品味质朴而又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而情深的风格特点。对此,教师要指引学生细致阅读文章的语言,从语言解读中挖掘作者的言外之意,感知父亲形象,领悟“背影”的内涵,从而体会作者与父亲的深厚情谊。

一方面,教師要让学生抓住细节之处反复咀嚼、品味,感受父亲爱子的深情。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散文,谈论文章从哪些方面展现了父爱,让学生从“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父亲的语言”等方面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比如,学生在文章第六自然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品读中,聚焦“动作”进行解析:父亲本身体型偏胖,“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足以显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尽管艰难,父亲却执意为“我”买橘子,这便体现了艰难却倾尽全力的父爱。

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文本语言“矛盾”的细节处完成赏析,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在感悟作者情感变化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完成分析。如下:

语句一: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作者不理解父亲)

语句二: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后悔当年不理解父亲)

语句三: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回来了。(理解了父亲对我的体贴与关怀)

语句四: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回忆父亲生平,更体会父亲的不易)

语句五: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感悟父亲老年不易,牵挂、担忧、思念父亲)

学生抓住最开始作者认为父亲“迂”到后面对父亲情感表达愈加深刻这一“矛盾”点,切实体会了父子之爱。学生在语言品读中有所动容,体会了写人记事的散文并非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情感真挚、质朴平淡的语言同样能发人深省。

除散文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每篇散文空白处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和散文本身的个性风格。每一篇散文都不是一个模式里面的工业品,而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所感所悟。基于此,在指导学生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作者创作的背景、散文文章中空白处,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隐藏的不明显的情感。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之前所学或者散文单元下的文章进行对比细读,了解文章整理的行文结构之间是否有着共性和个性化的地方。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中的第一课《春》为例,教师需要结合《春》本身创造的背景,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感悟散文背后的主要情感和可能出现的细微情感。这些情感能够为学生细读散文语言中的情感、分析自己的不足提供较为全面的准备和根据。结合分析可知,《春》的创作是朱自清先生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之际,与陈竹隐女士喜结良缘、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好事时刻。教师将这一背景展示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在正式细读文本之前体会文本中所展示的“人们在春天里奋发的精神、昂扬的激情”精神。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所展示的奋发精神和昂扬热爱情感的语句和词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春》这篇散文风格的细读把握,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单元《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散文時与之进行文章结构、行文写作、语言特色对比。在对比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春》的生机蓬勃的详细描述进行深度解读,还能整体把握单元下其余写景散文中对理想、对雨所表达的深刻之情。在对比细读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积累本,将自己认为语言修辞、表达等完全不同的句子、词语进行详细的对比。如《春》中常用比喻、拟人、排比,《济南的冬天》与《春》相比更常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由此可以推断,排比的句式便是学生细读《春》时的重点。

这样从背景、对比、语言特点等多个角度出发开展散文细读教学,既能推动学生改变自己的散文阅读思维,也能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此外,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在遇见课外散文阅读的时候明白如何运用正确、体系的阅读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整体体会不同散文中所展示的正能量情感。

(二)细读语境,品散文内核

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教师要让其细读语境,从语境层面对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作者最为真实的心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基于具体的散文内容,多方点拨、引导,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意图,摸索文章独有的意蕴,让学生的散文解读过程更为合理,品读文章的深意与内核,实现有效阅读。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真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师便要引领其细读语境,从中品味文章的内核与本质;让学生知人论世,从写作背景中洞悉作者的心境以及作者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思想。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普及作者宗璞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当时宗璞一家深受“动乱”影响,且弟弟身患绝症,使得她一直处于一种焦虑与悲痛的心境中。在了解了作者写这一散文时所处的背景之后,学生便能更好地解读文章中的语言。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生死”“痛楚”“不幸”等词汇,这其实便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沉痛、焦虑与难过。作者基于这样的心境,在目睹紫藤萝花从盛开到衰落的过程之后,心中便有所释怀: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将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了精神的宁静,赞美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也展现了作者当时豁然开朗的心境。基于这样的语境感悟基础,学生能切身体会文章开头作者“不由得停下脚步”,到末文又“加快了脚步”,明晰了当时作者遭遇“困难”一度停滞不前深受其乱,而心境开阔之后,作者想到生命的长河无止境,于是加快步伐,想探寻更多的风景。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心态的变化。学生在解读这一散文内核时,基于具体语境与作者、文本深层对话,将文章主题与特定情境相关联,增强了感悟与体会,实现了对文章更深层的把握。

(三)细读情感,悟匠心独运

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在学生赏析散文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细读作者情感,品味作者的匠心独运;要积极践行情感教育,引领学生透过文本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情感的角度解读文章内容,让鉴赏视角更为广阔、独特,品味文章的本质,提升散文鉴赏效力。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老王》时,让学生探究并理解作者深潜于文本之中的“愧怍”之心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细读散文,感悟作者体现出来的愧怍之情。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能体现作者愧怍之情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有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小组抓住老王生病时作者对老王外貌的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对“镶嵌”二字进行解析:“镶嵌”释义为“以物嵌入,作为装饰”,以此形容老王(将人比作物),稍显“不尊重”,当老王来时,作者没想着邀请老王进门喝杯茶,只觉“恐惧”,没有“悲悯担忧”。这样的细读便切身体现了作者内心当时未能真诚待老王的“愧怍”。有的小组抓住“钱”这一字进行了解析:作者与老王交往多年,彼此之间算是有深厚情感了,但他们之间的交往都是谈“钱”。比如,作者坐老王的三轮车要付钱,老王收半价作者依旧全额给,再到后面自知时日不多的老王强撑病体来到作者家,送给作者已无法享用的“好香油”与“新鲜的大鸡蛋”。从老王的一句“我不是要钱”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接受老王的物质馈赠,但是作者一如既往地准备拿钱给老王,从老王“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情感与精神受到了打击:老王毫不保留的真诚与“我”对老王穷困生活的同情和想给予帮助的意愿相比,更显作者情感上的“苍白无力”,这便体现了作者的愧怍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阐述与分析,既能深入解读作者的“愧怍”之情,也能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含蓄传达的内在情感、品悟作者匠心独运的手法。这些处处看似“矛盾”的情节及语言,更能展现作者所要传达的文本内容与情感的内在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散文阅读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散文中蕴含的哲理及深刻内涵,领会作者的深意与情感。教师要秉持“学生本位”的原则,以文本为对象,不局限于文本本身,引领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语境、情感等多个方面,多维、多向延伸,驱动其反复推敲、摸索文本、层级递推,实现与作品的深度对话,真正意义上地感悟散文的美感,构建高品质的散文阅读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散文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