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现象的多维度文化传播

2024-04-22 22:50杨颖史晓敏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莫言媒介作家

杨颖 史晓敏

在当下,随着文化、媒介的不断传播与发展,使得作家、作品与媒介以及文化传播有着越来越深的关联。莫言作为中国文坛上众多的佼佼者之一,所具有的代表性就更加深刻。他作为中国文化的现象级人物,有资格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代言人,同时,他的作品、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作者个人强烈的情感以及作品所代表的中华文化,都表现出独特风格与魅力的传播形态与意识。本文将透过莫言文化现象,对莫言现象的多维度文化传播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

莫言文化现象的“源”与“流”

2012年10月11日,中国的文学作家莫言成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与诺奖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莫言与诺奖极大地超越了文学的界限,与中国文化传播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取把本就具有典型性的莫言推向更高的高度。

法国著名文学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这本书中有如此的阐释,他认为影响艺术家产生及其艺术风格和美学气质形成的三大因素是:环境、种族和时代背景。

环境,是影响作家创作风格以及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文学气质的重要因素。从莫言成长的这片土地来看,山东高密乃古代齐国故地,是兵家文化的发祥地。故而在齐鲁大地上,民风民俗、民间文化都洋溢着“天马行空、肆意洒脱”,齐鲁人民也都“热情豪放、侠义正直”。齐鲁文化多姿多彩,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莫言曾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一文中写道:“这些故事一类是妖魔鬼怪,一类是奇人奇事。由于我的故乡离蒲松龄家乡不远,所以在我们那儿口头流传着许多鬼狐故事。”由此可见,莫言也是受到所处的环境以及齐鲁文化的深刻历史意蕴的影响,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鲁文化的旷达、神秘、多彩,无不浸润着莫言,滋养着他,最终注入进莫言的“文化血液”中去。

从种族和时代背景来说,莫言作为中国华夏子孙,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的性格、作品都深受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春秋战国之际,群雄竞起,形成以儒学为基轴的大一统文化;两汉之际,佛教北传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此后又有唐宋元明清接受来自西方的文化。21世纪,在国内、国际新的条件之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获得了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进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更是当今文化传播的大趋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今日莫言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在这片浓厚的氛围之下,诞生了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强烈的感性写作形式与奇谲荒诞的风格,得益于拉美文学中感觉的捕捉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异想天开的夸张与象征,使得莫言的作品产生于五千年的文化之中,也为魔幻现实主义镀上一层中国色彩。

莫言文化现象带动着文学传播,传播研究本就是专注于实践以及现实的研究,深入其中會发觉其中的规律。在中国当下这种新型时代特征之下,使得莫言以及莫言所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得以向外拓展,使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产生变化。在媒介纵横的时代,莫言和他的作品跨越种种界限,由此,莫言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播领域便惊起了一番风浪。

莫言现象的多维度文化传播分析

一、跨文化传播分析:莫言作品的传播与推广

莫言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领头羊,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必然有与众不同之处。近几年来,中国也始终倡导“走出去”,不仅是经济、政治方面,文化作为重要的一方面也需要“走出去”,莫言恰好顺应“走出去”这一发展态势。同时,莫言通过自己的优秀作品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声音,也为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崭新的思路和丰富的经验。

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更是一种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双向文化传播。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且得以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得当的翻译、大众产业的推动。

语言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只有准确而又深刻的翻译,才能展现中国文化的卓越风采。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能够扼住作家与文化传播的咽喉的利器。作品翻译的品质高低,决定着国外读者是否能领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内涵与意蕴。莫言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他充分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强调翻译对于作品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仅在中国掀起“莫言热”,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拉美地区,人们阅读莫言的文学作品的热情也高涨起来。得当、适宜的翻译是较为重要的一环。

在当下文化发展的情况下,大众文化产业的推动是极为重要的辅助力量。比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在1988年被翻拍成电影,获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同名电影、电视剧的火爆,使得莫言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认可,同时也被更多外国读者所熟知并且喜爱,这显然是大众产业不断推动的结果。正是通过这些大众文化产业,受众进行一定程度的反馈,作者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莫言的成功,是中国文化传播成效显著的彰显,也代表着在大众文化产业的推动之下,中国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逐步向世界靠拢。

二、传播方式

除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谈之外,其他所有的主动传播信息的方式,都是运用典型的语言符号进行直接或是间接的传播。通过演讲、访谈、网络互动等传播方式,通过语言符号这一媒介,我们能更清晰地观察作家的创作目的、创作姿态以及作家自我传播的积极实践。

演讲作为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展现着它的独特的魅力,而作家利用演讲,就更能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演讲,对作家本身、作家的作品背景、内容、情感都有深入的了解。莫言是中国文学界演讲次数比较多并且在读者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的作家,他曾前往日本、美国、法国等地进行演讲,就如他最著名的几次演讲:《讲故事的人》《贫富与欲望》,且进行的是不同的形式、采用不同的主题,莫言让更多的外国读者领略中国语言魅力的同时,也更了解莫言本人。

访谈是指记者或者主持人参与的,通过公开传播的方式,向受众传达信息。访谈是一种巧妙的传播活动,让受众了解事件或是某个人的深层内容。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莫言热”,如《面对面》《名人面对面》《新闻当事人》等,这些访谈让莫言在大众视野中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莫言通过镜头展现出的是一个更饱满、立体的作家形象。通过大众传播,作家从文字中走出来,逐步进入读者们的视野中,不仅传播了作家的作品,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良好渠道。

三、传播介质

回首整个文化传播介质的发展历程,从口头传播到纸质媒介,再到今日的电子媒介。传播介质的变革会给文化的传播带来新鲜的渠道,使得文化传播的空间更为广泛,传播的效果更强,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文化传播的介质各有特性,好的作家、作品选择更适宜的传播介质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当下,传播媒介作為一种人体感官的延伸,它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传播工具、渠道等,而是媒介其自身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深入到文化内部,丰富所要传播的内容,两者相互结合,使文化传播实现更佳效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益于他的魔幻现实而又张扬的写法、独到的创作技巧。同时更离不开日益发展的传播媒介,例如国内外出版机构的大力推广和宣传,以及莫言本身不断进行的学术交流。莫言作品的翻拍,也对莫言的文学、文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等新的传播媒介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一些不足,在传播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得到了更大的改善,莫言正是借助着新的传播介质,巧妙地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传播,也唤起了更多的国人去了解中国文化以及文化创作与传承。

新媒介环境使文化传播走向了民主化自由化,走向了属于它发展的繁荣时刻。莫言的文学作品与新媒介的相互融合,是新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二者的相互结合更有利于受众对莫言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接受文学信息。我们不得不说,媒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效果、发展的变化,新媒介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必要动力。莫言在捍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颇具世界文化传播倡导的开放心态,并且莫言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造,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更多人的口味,更契合世界文化传播的潮流趋势。世界文化传播的不断开放与扩大,也给了作家创作的可能,为中国作家提供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土壤。

莫言文化现象之下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家本身的形象塑造得以成为自我意识传播的基石,这与作家本身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当下的文学作家来讲,自我形象的塑造包含着作者自身的创作、其自身的阅历等等自我意识的表达与展现,同时还包含着作者本身自主的有意识的传播活动。

莫言具有较强的自我传播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存在于作家本身的作品之中。在文学作品中,莫言将自己的情感注入进去,能够将“自我”充分而又具体地展现在作品之中。作家创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播出去,希冀通过传播能够获得更宽广的读者群体和发展空间,从而使作家本身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家的作品在完成之后,需要被作者“自发”地进行传播。这种本能的传播意识愈加强烈,传播效果也就变得愈加明显。作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又注重其他途径的传播效果,这样才可能去创造性地传播文化。中国文化传播要开辟新的途径,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作家一定是智慧的,因为他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各种各样不同的传播形式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传播。莫言此前采用访谈、演讲等形式,是其独特的传播智慧的彰显。在中国媒介多元的时代,传播形式的多样化运用是作者自身进行传播的努力,也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当传播方式开始变得多样化时,受众经常将关注点放在更加新鲜的传播方式之上,莫言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传播的主动权就交予在作家手中,为作家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莫言文化现象给我国当代作家一个重要的启示,那便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多数时,文学的功能与大众传播的功能是相契合的,当代中国的作家也一直在尝试将传统的传播介质与新的传播介质联系在一起,期待让文学作品与新奇事物碰出不一样的火花,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在当下文化多元、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中国文化“更上一层楼”的伟大彰显,中国文化不断进行融合与创新,努力进阶成为世界文化中心。我国众多作家群体都怀有最朴素的传播理念,多在“自发”层面,不能进入更深层面。当下阶段,传播手段的运用促进了这些作家的发展以及作品的创造与推广,正是由于所处在这个时代,以莫言为代表的这些作家群体愿意不断地去改变,去尝试更为新鲜的事物,才让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国家和受众去认可、接受,被更多的人去当作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灵魂的洗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莫言文化现象的传播,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群体进行传播的一个缩影,我们更应该去寻找更多的路径,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21世纪的引领,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者简介:

杨颖,女,山西临汾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晓敏,女,山西临汾人,汉族,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智库委托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山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ESD-1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莫言媒介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过去的年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