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关工委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索

2024-04-22 22:50高莹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关工委中华

高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进程中,锻造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为高校关工委工作提供了深厚力量和智慧源泉。高校中的第二课堂活动,承载着将高校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任务,是高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关工委应当积极动员、发挥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强化职能职责、主动担当作为,通过“五育并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关爱服务之中,构建新时代的高校关工委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关工委           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的逻辑理路

俯仰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无数,它是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的象征和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支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挖掘和阐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便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关工委在青年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遵循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不断创新教育和关爱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目前,高校学生有较多问题凸显。例如,心理问题频发、信仰迷茫、学习缺乏动力等,需要各方面关心他们。而第二课堂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关工委参与“三全育人”的平台之一。所以,高校关工委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关爱服务,将进一步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走深走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五老”力量。

高校关工委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关工委成员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关工委通常由已经退休的高校管理人员、专任教师或者职工组成,有许多老同志退休生活丰富,或者远赴高校所在地之外养老,或者专注于自己擅长喜爱的活动,或者退休生活重心侧重于家庭,同时还肩负着教育引导第三代的任务,对于高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也无暇参与。

二、高校关工委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脱离青年学生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有自身的独特风格和青春情怀,他们诞生于中国最伟大的时代,他们有着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历史使命,也彰显着时代的烙印。他们思维活跃、生活节奏快、接受信息多,而高校关工委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冗长、主题无趣,无法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无法走进青年学生的内心,更无法激起他们更多的情感共鸣。

三、高校关工委成员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限

由于高校关工委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他们平均年龄偏大、精力体力有限、身体素质下降、思维略微禁锢……比如,无法参与有一定运动量的活动,无法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无法长期长时间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等,导致高校关工委成员能够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性质有限。

四、高校关工委第二课堂活动动员能力有限

虽然高校关工委是教育青年学生的参谋和助手,也是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然而在高校中,关工委一般处于配合其他工作开展的地位,资源渠道较少、队伍力量薄弱,导致高校关工委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动员能力有限,参与人数不多,活动质量不高。

五、高校关工委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体现关爱程度不够

高校关工委应当发挥“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等老同志的优势和作用,关爱青年学生成才和成长,守护青年学生身心、关心教育青年学生发展。但是在高校关工委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行政化、任务化情况较多,真正对青年学生的关爱程度还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关工委           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高校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事业。高校关工委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密切配合高等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关工委及“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等的独特作用,不断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不断促进高校关工委工作紧跟时代步伐。高校关工委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适应新时代学生培养的家国情怀、精神追求、哲学思想、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用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构筑起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引领高校关工委的关爱工作,构建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

一、“关爱+服务”,开展立体式工作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关工委工作,一是“关爱”为主,二是“服务”为辅。高校关工委不是机械的、任务式的工作,而是既要体现关心和爱护的初心,也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做好服务工作。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特质和内涵,在学生群体中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三全育人”,打造全方位平台

从学生“迎新季”到“毕业季”,高校关工委工作大有可为。高校关工委应结合学生实际,建立第二课堂关爱服务平台的“金字招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关爱、心理关爱、健康关爱、就业关爱、学业关爱”等多个方面,在各方面建立平台,采取合适形式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关爱服务的效果最大化。

三、立德树人,建立“三建”机制

一方面,发挥老同志“潤滑剂”的作用,形成以“党建引领、关建促进、团建配合”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三建”长效工作机制和“党建带关建,关建促团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利用老同志“经验足”的优势,与学生一起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还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互促。

四、撬动资源,织密关爱网络

打通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的人员财力等资源,动员学校、学院和教职员工的社会资源,引入校友会的资源,加强与地方关工委和兄弟院校关工委的联系,将高校关工委工作关口前移、触角广延,有力提升为学生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织密织牢高校关工委关爱学生工作的网络,守护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稳稳的幸福”。

五、提升能力,建强关爱队伍

加强高校关工委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校级、院级等多级关工委队伍;引导高校关工委成员不断加强党的理论武装,领会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关工委的会议精神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组织研习、实地调研等,提升高校关工委工作能力;进一步引导高校关工委成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深入挖掘成员们的相关特长和爱好,研究相关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关工委           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进路

高校关工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之中,构建第二课堂关爱服务体系,力求通过“五育并举”,关爱学生成长、服务学生发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利用老同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和特长,精准化进行专题活动设计。通过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采取浸润式、融入式、体验式、陪伴式等教育方式,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以德树人:发挥“经典”的育人功能

高校关工委可以开展“经典阅读”系统工程,“经典”的内容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学、史学、哲学等著作。高校关工委可以协同校内外资源,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地域特色和学校学科特色,通过举行话剧、舞台剧、沙龙、歌会、诵读会、演讲比赛,开展报告、小说、征文、校园歌曲、动漫、摄影、推文、微电影、公益广告、海报设计、文创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征集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精神共鸣,充分发挥高校关工委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以智启人:促进关爱融入专业学习

老同志是曾战斗在高校教育教学一线的“老兵”,他们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理论深厚。要积极在学业发展、科学研究方面落实关爱工作,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项目帮扶、结对帮扶、活动帮扶等方式,协同二级学院教学条线、科研条线、学工条线,依托系部、支部等服务载体,开展重点学生的学业帮扶和学业指导,发挥高校关工委老同志在学业帮教上的传帮带作用。例如,指导学生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学科竞赛、挑战杯和“互联网+”等比赛。

三、以体育人:培育健康体魄与体育精神

高校关工委通过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契合新时代对于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切实需要,更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现实需要。可以发挥老同志的特长和爱好,邀请老同志与学生组建“师生体育俱乐部”,或由老教师指导参与趣味体育活动。开展健身气功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还可以开展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轻运动,如投壶、空竹、射箭、跳绳等,此外还可以开展象棋、围棋、五子棋等棋艺活动。

四、以美化人:陶冶美好心灵与审美情操

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的精神和事物,比如,古代绘画、书法、民俗和戏曲等。高校关工委可协同团委等群团组织,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解非遗内涵,开展篆刻、刺绣、扎染、剪纸、缠花、衍纸、竹编等手工制作,还可以集体欣赏传统主题舞蹈,老同志还可以和青年学生一起开展传统主题音乐节、戏曲进校园、主题书画展等。

五、以劳塑人:锻造劳动品德与劳动精神

高校关工委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之中,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念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并与教学、管理和后勤等部门形成育人合力。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节气,与学生一起开展生活劳动,如清明节包青团、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可以参与指导社团建设,例如手工社、烘焙社、厨艺社、种植社、花道茶道社等,通过社团展示,探寻文化和技艺背后的精神力量;还可以通过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加有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关工委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立足学生之所需,尽关工委之所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中关爱服务学生,是高校关工委坚实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途径之一,也将让高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展现出新的气象、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关心学生成才成长的坚强堡垒。

作者简介:

高莹,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2019年江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路径研究”(编号:2019SJB499),2021年常熟理工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项目,2023年常熟理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项目。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关工委中华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工委为我圆了老有所为梦——为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而作
切实加强关工委基层建设
紧紧把握关工委基层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