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04-22 23:38徐爱燕辛馨史磊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概论西藏思政

徐爱燕 辛馨 史磊

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教授知识的内在要求,也是课程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点睛之笔。《西藏经济概论》是西藏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也是西藏大学专业特色课程。本文立足《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探索与实践。文章既为高校特色经济课程提供了思政建设方面的案例,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类专业特色课程思政建設提供了重要参考。

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实际,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为此,党和国家设计了一系列顶层制度和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通过推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藏经济概论》是西藏大学经济类专业特色课程,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西藏经济社会取得“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历史性成就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的生动素材,是课程思政的最好接入点。

《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是高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措施。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当前中国高校普遍面临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缓慢、建设薄弱等问题,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建设难以解决中国高校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培育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学方法,完善整个专业教学体系思政嵌入工作,是当前中国高校亟待推进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手段。

设立课程目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本文将从《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以问题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主体责任、多元评价为主以及融通专业隔阂等为课程目标,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明是非、懂善恶、知感恩,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核心人才。

一、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教师观念,实行素质教育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坚持教学相长、教学互动,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和出发,使用讲故事、互动问答以及时事评议等方式,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巧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二、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坚持关注、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精确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大纲,不断改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鼓励与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实践。

三、明确主体责任,发挥“领头羊”作用,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坚持发挥“领头羊”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负责人等领军人物的凝聚作用,把青年教师聚拢在一块、拧成一根绳,打造教学名师团队、学科带头团队、科研领军团队,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四、多元评价为主,建设多维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在主体评价过程中,坚持建设和完善多维成果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以课堂效果为基本导向的评价体系,多元多维评价教师教学成效,增加教学效果师生盲向打分制度,考察学术思想意识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导向。

五、融通专业隔阂,推动多学科全方位育人教育

在专业联动过程中坚持以本专业为主线、多专业融合,融会贯通各学科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适应逐渐多元融合的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加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推动劳育、美育等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组织实施“田野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西藏农牧区实地调研,真实触摸和感受西藏“乡土人情”,在实践与探索中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

《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原则能够引领课程建设内涵,指导课程建设路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西藏经济概论》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与区域特点的经济学专业特色课程,为培育新一代青年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其课程思政建设须紧密结合时代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品德教育、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观教育

价值引领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主线。在绪论导入部分,通过阐述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的脆弱性以及经济的滞后性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这一稀缺资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钟扬教授等典型事例,以浅显易懂的故事型教学内容输出,让学生更好地塑造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落脚点。课程以改革开放后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展现西藏经济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与民生建设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藏族学生述说自身经历的经济社会巨大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党和国家带给西藏的巨大变化,培育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穿插经济史中有关德行的小故事,以模范人物或优秀毕业生为教学案例,从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向模范学习,以德为本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品德。

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的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等,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动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数学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基础兴趣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西藏民生入户调查”等基层实践,在新时代体现价值,综合锻炼素质,提升综合能力。

五、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底色。在已有人文素养基础上更加突出人文教育,克服经济类课程被隐去的人文关怀与人类价值,教育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人类生存的基本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思考坚守与责任的重大意义。

《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构建價值观、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结合,提高思政课堂建设的教育价值,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思考、观察、实践与学习,是《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所在,亦是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感与获得感的重要方式。

一、马克思主义特色思政课程建设方法

《西藏经济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西藏实践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表现。因此,该课程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体现马克思“唯物史观”与“辩证统一”的核心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绝对自信,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等本土化理论,解释西藏乃至全国的经济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绝对自信,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读书的内在动力。

二、西藏专业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

西藏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与人文环境,因此,教授西藏专业课程应该充分考量西藏本土特色,引入民族理念,辩证看待民族、区域与自然等条件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运用“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体现西藏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充分考虑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禀赋异质性。积极挖掘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手段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承载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手段需要通过教师才能有效发挥,因此,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课程思政建设与立德树人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为先,欲立人先律己,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举措。“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价值引领价值”这就是培育教师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以自身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西藏经济概论》旨在为西藏经济社会培育人才,教师是其中的关键,也是思政课程建设教学手段改革的承载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教学顶层设计与授课相结合、教师专业化与多元化培育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手段,可为《西藏经济概论》课程嵌入思政元素提供有效支撑。

一、教学顶层设计与授课“接地气”

完善教学顶层设计,做好课程思政整体规划,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丰富马克思主义表征,也可拓展经济学课程的建设方式。教学设计与授课过程既高度统一,又存在差异,授课过程要“应时而变”,积极与学生互动;授课方式要灵活调整,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育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学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要得到体现,教学设计是理论与经验指导,授课过程是实践措施,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优化措施,是课程建设手段的内涵所在。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学“多元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当前各类专业教师配备齐全,但高水平思政教师供给却始终无法满足需求,积极培养专业高水平思政教师迫在眉睫。在教学能力方面,对专业教师要有更高的思政教学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培育;在教学方法上,多元化设计课程与教学手段能够增强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如在课堂上引入科学故事塑造学生诚信、坚定价值理念;在课下与学生积极沟通,引导学生爱国、笃实等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等。

《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效糅合,将教学内容以思政为引领、专业为手段,综合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设定教育目标、坚持内容创新,将这些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以教育评价考核,双向考核教师与学生。《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以“经世济民”的教育目标、“三个导向”的内容创新、“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与“树德立人”的教育评价为核心,是思政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有效协同的典型案例。

一、目标设定:确立课程的“经世济民”教育目标

设定课程目标是一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核心步骤。设定课程目标可以从制度、学生、教师等三个角度综合考量。首先,规范制度,要依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件,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此为基本展开目标设定;其次,要主动契合学生特征,既包括学习偏好、学习效果等外部特征,也包括对西藏经济的认知水平等内在特征,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特征,才能提升确立目标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最后,发挥教师特长,依据每个教师各自的教学所长,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做到不同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前后一致,互为支撑。

二、内容创新:坚持“三个导向”完善课程内容

内容创新是一门课程的关键,从实践出发,坚持目标导向、系统导向、结果导向的标准,创新《西藏经济概论》课程内容。第一,目标导向即围绕“经世济民”这一核心目标,开展系列课程内容创新,在内容选择上多以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主题开展讨论;第二,系统导向,课程内容设置为强化不同主题内容之间的衔接递进,坚持系统观念,从课程全局、领域聚焦等方面完善课程内容统筹;第三,结果导向,PPT教学、案板教学的传统内容模式被更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过程考核的方式,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以相互学习为原则的“教学相长”

课程内容实践的落脚点始终在课程教学当中。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课程的师生关系都属于“权威—依存”关系,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因此,需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至以“学”为中心。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师生对话,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促进单向知识教授向双向信息沟通模式的有效转变。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做课程教学的主人公,激活师生之间的关联性,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

四、评价考核:“树德立人”保障育人效果

课程考核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也是难点所在。普遍课程实践都偏向“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类考核,对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重视不足,容易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单向度无效教学。需要指出,结果考核的目的是改进质量,而不是甄别优劣,因此,健全考核机制,要注重内部质量评价,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实情况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将学生素质素养培育作为考核重要标准。强化评价考核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树德育人”标准执行,能够更好地增强课程育人成效。

本文根据《西藏经济概论》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全面总结经验,系统梳理不足,全面阐述该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助力该课程一流本科建设,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模式,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案例模板,对西藏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建设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的课程支撑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思想教育理念落实,开创课程思政新局面。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重视思政教育,就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作出贡献。《西藏经济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为西藏高校经济类课程开创了思政先河,在课程实践中贯彻民族团结理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為西藏实现社会稳定、民族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石。

作者简介:

徐爱燕,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辛馨,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史磊,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本文系2021年度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西藏经济概论、2021年西藏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XZJYKT321003)、2021年西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西藏经济概论、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专业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以《西藏经济概论》为例(编号:JG2021-31)”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猜你喜欢
概论西藏思政
都是西藏的“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