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动汽车事故灭火救援策略

2024-04-22 00:37张涛周会会李超
时代汽车 2024年3期
关键词:战法电动汽车要点

张涛 周会会 李超

摘 要:电池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其相关的火灾事故屡有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担忧。因此,文章针对新能源汽车事故特点,从消防救援的作战要点、处置措施、事故救援的技战术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消防救援队伍安全、有效处置此类事故的能力。

关键词:电动汽车 要点 战法

1 引言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其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变化,消防救援队伍面临着一种全新的灾情形式。目前队伍还存在理论学习不深入、灾情危险性了解不全面、不同类型事故处置措施尚未完全掌握、处置程序混乱等问题,导致在实战中经常出现盲目处置、冒险作业、束手无策等现象。文章在调研全省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火灾处置的基础上,分类别提出作战要点和处置措施,为基层指挥员处置电动汽车事故提供理论支撑。

2 作战要点

2.1 正确的防护措施

在处置新能源汽车事故时,需要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侦察评估后,作战人员根据任务分工和作业环境的不同,按照动力电池起火的状态来做好个人防护,做好高温防护、绝缘防护、呼吸道防护,以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2.2 明确高压断电方式

新能源汽车在质量合格或正常使用状态下,具有相对完备的高压断电保护功能。但是在极端条件下(如发生碰撞后电控系统失效,动力电池输出线断裂或者破损漏电的情况),救援人员在绝缘防护不到位时,近距离救援仍然存在触电的风险,所以在实施救援行动前,必须明确高压断电的方式,并检查是否存在残留电压,如有残留电压,应使用专业的接地工具进行接地作业,在确认无触电风险后,方可实施救援。

2.3 确保作业始終处于安全状态

救援和灭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灭火救援过程中突发的安全风险有高压漏电、毒害气体泄漏、可燃气体燃烧及油箱、轮胎的受热爆炸等事故,这就需要在作业前进行相应的预判和防护[1],在作业过程中根据任务分工,分别安排检测电压、监控动力电池温度、确定火势蔓延方向和部位等人员,对灭火救援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整个灭火救援过程始终处于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2.4 留有预备紧急救援力量

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兼有高压部件、线路多,汽车结构复杂等特点,在火灾扑救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种类多、毒性大,其火灾的类型一般为非常规火灾,为确保救援的顺利实施,救援力量调集时就应调动充足的力量,在指定作战方案和具体救援步骤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留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救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2.5 以快制快,重点保护

在作战方案明确后,消防救援人员必须明确作战方案的目的和具体措施,应确定保护重点是动力电池,防止因救援的疏忽导致的热失控,进而使现场不可控因素增加。根据现场作业条件做好安全防护(重点是绝缘防护)的前提下,快速使用灭火剂,正确选择射流灭火,特别是车辆主体结构起火,尚未蔓延至动力电池起火的条件下,水源充足时,应出多支泡沫枪快速灭火,同时应该加强电池部位的冷却保护和泡沫覆盖,防止动力电池的热失控。

3 处置措施

3.1 接警出动

指挥员应根据警情信息作出初步判断。指挥中心、通讯室、指挥员应联系报警人,明确警情地址、受伤受困人员情况、车辆型号等信息,及时查询车辆结构、动力电池等相关信息,根据事故类型初步确定作战方案。根据灾情可能发展变化的结果,充分调动增援力量到场参与救援,加强调集泡沫消防车、重型水罐消防车、洗消消防车等车辆及接地线(棒)、水囊、电绝缘装具等装备器材到场,同时就近联系汽车生产商、销售商的电气工程师到场辅助处置。

3.2 车辆辨识

救援现场可通过车辆标志、外形设计进行识别,也可通过随车的汽车服务手册、救援指南、车辆内部的高压标识,发动机舱、车体底部等部位的橙色高压电缆等相关信息进行确定车辆结构、电池类型、电池电压、高压线束走向等关键信息。

3.3 现场警戒

为避免次生灾害事故和减少不可控因素对救援行动造成的影响,在电动汽车灭火救援中必须进行和危险等级区域的划分。警戒范围的划定应根据事故的类型、作业的条件和遵循应大尽大原则综合考虑;在夜间或雨雾天气,应根据规程扩大警戒距离,警戒人员应处于安全区域,并打开消防车警灯警报提示来车,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性,确有必要穿越马路进行警戒时,应注意过往车辆,确保安全快速通过。

3.4 灾情侦察

侦察包括途中侦察、到场后侦察以及救援过称中的侦察。途中的侦察主要包括根据报警信息选择合理的行车路线,核实灾情并提前预判灾情发展可能性,观察灾情方向的烟火情况。根据报警的信息查询该类车辆结构、高压断电方法、事故车辆所处状态、处置注意事项等。到场后的侦察主要是利用外部观察、询问知情人、仪器检测等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有无被困人员及状态[1],起火位置和发展蔓延的方向,动力电池的温度及是否热失控,事故区域的有毒有害气体情况,高压线路是否断开,是否有残留电压,查询随车救援手册等,核实车辆结构、锂电池类型等信息。救援过程中的侦察应关注动力电池的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是否存在泄漏风险、可燃气体的浓度、高压线路是否受到救援行动的破坏等情况。

3.5 救援实施

在未起火状态下,救援实施主要是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首先应对车辆进行高压断电、车辆固定。其次通过各种装备开辟救援通道及人员急救与营救等途径,未出现明火时,严禁盲目射水,防止射水导致的漏电伤人。无被困人员但火势较大时,需要高效有序疏散周围人员和车辆,车辆的疏散包括使用移车器疏散、牵引疏散、破拆车窗、放开手刹人工疏散等;车内有被困人员时,需要断开高压线路,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出枪对被困人员和破拆人员进行掩护,快速开辟救生通道,将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3.6 监测移交

在明火被扑灭后,需要对电池包进行温度监测,即便是全部烧毁的状态下,仍有可能存在残留电压,有可能发生复燃和引发触电伤人的次生灾害,仍然需要进行监测,直至移交给专业的处理人员,切不可依照燃油汽车的处置方法移交给公安部门或车主。

4 技战术措施

4.1 漏液事故处置

4.1.1 电解液泄漏

在灾情事故处置过程中,消防指战员应先做好绝缘保护,切断高压线路,着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内着防静电内衣,卸下腰斧、腰带等金属装备,使用防爆对讲机进行通讯,防止引发次生火灾致使灾情扩大,外着化学防护服,禁绝火源,在城市交通道路的电解液泄漏事故,还应使用下水道封堵袋或沙土填满等装备和方法防止泄露液体进入下水管道,在泄漏区域外围进行筑堤围堰或挖坑聚流,防止电解液泄漏范围扩大。为防止氟化氢气体溢出,可使用抗溶性泡沫(氢氟酸为水溶性溶液)进行覆盖,使用吸附材料或沙土进行吸附回收,并移交化学品处理单位回收处置。

4.1.2 其他液体泄漏

机油、汽油、柴油、冷却液等液体泄漏,可按照传统燃油汽车燃料泄漏事故处置,主要措施是做好警戒、禁绝火源。同时,灭火组出枪做好火灾扑救准备,并做好前方作战人员的掩护保护,防止爆燃,前方作战人员应将泄漏液体依照地形进行围堵,在液体泄漏区域可出泡沫或使用沙土进行覆盖,防止泄漏面积扩大。

4.2 碰撞事故处置

电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后,消防救援人员应及时进行现场警戒,做好绝缘防护,准确识别车辆类型[2],判断高压电池及线路位置,明确断电方法,制定救援方案,根据规程进行断电,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人员搜救,处置完毕后将事故车辆移交给专业处置锂电池的单位。

4.2.1 人员救助

在电动汽车碰撞救援现场,消防救援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该类事故处置有别于燃油汽车,必须充分考虑现场高压、有毒气体、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突发火情等危险因素,在做好自身防护后,应及时采取破窗通风、佩戴简易防毒面具等措施对被困人员进行呼吸道防护,根据被困人员的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让医务人员或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前的急救,防止灾情恶化。

4.2.2 防止电解液喷溅伤人

为防止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电解液喷射伤人,在侦察后可用灭火毯、湿润的器材垫对电池裸露的部分进行覆盖,或者在电池周围喷射泡沫覆盖。破拆时注意对高压线路和动力电池的保护,设置专职安全员对电池的温度、外观破损情况、线路的漏电情况等进行实时的安全监测,发现电池有电解液泄漏、烟雾冒出、漏电探测仪报警、万用表所测数值升高、电池温度上升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给现场作战人员赢得撤退的时间。当动力电池温度持续升高,可使用水枪对电池进行冷却,若车辆状态为四轮着地,可使用起重装备在固定的前提下,对车辆一侧进行顶撑,暴露电池位置,使用雾状水进行冷却。

4.3 溺水事故

在处置溺水事故时,应按照环境评估、车辆识别、事故侦察、解救被困人员(如无被困人员可直接配合相关部门对溺水车辆进行处置)、检测移交的程序实施,同时也应结合水域救援的程序,对车辆所处的水文环境进行详细的侦察评估,研判被困人员数量、受伤状态等内容,尽可能使用无人机、水域救援机器人等装备进行,尽量避免救援人员在情况不明的状态下盲目作业。非紧急状态下,一般将车辆牵引、吊升至地面,按照受损车辆状态进行处置。

4.4 火灾处置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燃烧特性,处置电动汽车事故的时间较燃油汽车长,应依照安全防护、侦察、制定灭火方案、救助被困人员和火灾扑救、监测移交的步骤进行,在处置过程中或处理完毕后,确有需要的,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断开动力电池高压输出线。

4.4.1 未充电情况下自燃

对电动汽车未充电发生火灾时,主要以防御式灭火为主,通常采取扑灭车体明火的同时,对动力电池进行相应的冷却降温,控制火势蔓延,现场作战人员应与事故车辆保持安全距离,有人员被困或确有必要接近着火车辆的情况下,应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和水枪掩护,防止喷溅火、高压电伤人。对于未达到热失控的电池,指战员应迅速进行预先展开,在明确动力电池未发生热失控的前提下[2],尽可能多的出水枪,重点冷却动力电池外包装材料,使用顶撑、起重等方法尽量暴露动力电池外包装材料,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冷却,也可使用大量泡沫对动力电池进行覆盖。

4.4.2 充电情况下自燃

与其它状态下的火灾不同,在充电状态下,充电桩或慢充系统是否断电也成了潜在的危险因素,除了按照电动汽车灭火的程序处置外,在侦察、制定灭火方案前,还应确定充电装置的电气状态和明确断电方法,切不可盲目冒进。特别是车辆位于地下停车场或独立车库时,应按照地下空间和带电设备火灾事故进行处置。火灾扑灭后,应对现场进行可燃、有毒气体的检测,将事故车辆固定并移交专业处置的机构或人员处置,并作相应的安全提示,防止引发次生的火灾或爆炸伤人。

5 总结

消防救援队伍尽管积累了丰富的车辆事故处置经验,但面对广泛使用的电动汽车,由于其车辆结构、设计理念、驱动方式均有较大差异,在处置此类车辆事故时,救援人员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专业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我们救援人员要紧随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认真研究灾害特点,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不断钻研创新战法,才能切实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项目基金:基于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事故的危险性评估和消防處置策略研究(JG202304)。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廖承林,李勇.新能源电动汽车消防安全现状与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1):148-150.

[2]周会会,宋鹏,苏文彬.锂离子电池火灾的灭火技战术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7,33(12):30-33.

猜你喜欢
战法电动汽车要点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雪域高原,行军千里练战法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电动汽车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
2015年报道要点
专注:电动汽车背后的技术创新
臧纡青和他的“伏勇散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