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融合:基于OBE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群模块化的实践路径

2024-04-22 13:25
新闻传播 2024年6期
关键词:工作坊编导广播电视

李 政

(西京学院传媒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OBE理念的内涵与实践边界

OBE 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也被称为“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哲学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OBE理念最初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后来在大学工程人才培养中被广泛引用。1994 年,斯派蒂在其著作《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重要的争议和答案》中指出,OBE是指围绕某一阶段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能够获得的关键结果,清楚地聚焦和组织教学活动安排的一种教育模式。[1]可以说,OBE 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主要适应了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宏观社会背景。之后,斯派蒂等人将OBE 理念拓展到终身学习领域,探究未来社会的新型教育形态。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OBE理念聚焦于清晰定义的学生学习结果框架,根据预期产出目标逆向设计课程和教学进程;明确培养目标并系统组织教学,持续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或能力达到毕业前的最高水平,期待所有学生能够获得成功;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自主学习,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并指向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21 世纪以来,OBE 理念从课程等微观领域逐步扩展到学科,甚至高等教育领域,并对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OBE理念包含了学生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这三种要素的合成,随着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专业教育理念和行动框架的综合体。从实践视角看,首先,OBE理念的实施需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型是OBE实施的关键。高校教师要从传统的权威管理者转变为教学设计者、学习引导者和学习过程陪伴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制定,善于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与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再次,OBE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保障和运行机制保障,比如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空间的升级等,全方位满足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需要。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由于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广播电视学科的大繁荣。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 年,全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约260 所。随着智媒时代来临,传统媒体的固有边界被消融,传媒业的原有生态被重塑,作为植根于国家传媒人才培养核心圈层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其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重要变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结构和课程质量决定着专业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

但由于办学定位、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类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面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较为驳杂,培养方向不一。如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置电视编辑和全媒体摄制两个方向,电视编辑方向立足传媒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培养各类网络视听新媒体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创作专业人才;全媒体摄制方向立足新时代传媒发展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扎根中国大地、发出时代强音”的电视新闻摄影师和全媒体编辑记者。两个方向主要开设《摄影技术》《视听节目制作与传播》《电视影像语言》《纪录片创作》等专业课程。学生在二年级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可选择文艺编导方向进行培养,学习《视听语言》《摄影技术与艺术》《新媒体艺术》《广播剧创作》等课程。

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导演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西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侧重于影视文化方向,开设了《电影作品读解》《中国西部电影》《广播剧创作与研究》《电影美学》等课程。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则基本照搬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课程体系,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培养方向不太明确,课程围绕采、写、编、评、摄开设,且执行过程中修订过于频繁,教师按照高度趋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标准化的知识体系参加考试,导致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能力以及对“真善美”的发现与表达能力不足,培养的学生类型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

实践是传媒教育的根基,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动力和引领性力量。一些地方院校的传媒实验室设备残缺不全,实验教学管理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媒体)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程度低,加之双师型教师的缺乏等原因,造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被边缘化,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OBE 理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群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迫切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职业岗位需求,建设系统科学、融合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

(一)深入行业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能力目标

笔者所在的单位通过对陕西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西安电影制片厂等媒体(企业)的调研,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修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审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明确了多类型学生的培养定位,研究并提出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能力结构,主要包含通识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3个层面12个要素。如下图:

图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能力结构

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趋势,不仅需要掌握影视创作、融合报道等基本专业能力,也更需要影视审美能力、跨媒介叙事、跨文化传播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专业本领的同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善用传媒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厚植编导人才的“底气”。

(二)搭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坊平台

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着力点。经过对媒体、企业的深入调研,基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和影视作品的创作流程与规范,组建喜马拉雅、潏河弄潮儿等4 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都有相应的课程模块作为支撑,对接相关的媒体(企业)或者学科竞赛项目。如喜马拉雅工作坊结合喜马拉雅校企合作真实项目,以网络视听节目策划与制作为能力培养定位;潏河弄潮儿工作坊以剧本创作与影视鉴赏为能力培养定位,正青春传媒工作坊的能力培养定位是影像创作与传播;像素时代工作坊以影像叙事、创新创业为能力培养定位。

工作坊在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践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工作机制,组建教师团队,统筹协调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多功能影棚、摄影摄像实验室等),为工作坊项目化教学实践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构建课程群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在高等教育领域,“模块化”课程作为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框架,就是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建构的能力进行分类梳理,把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内容按照某一维度划分为若干部分,不同的模块内容之间既独立完整,又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2]提升课程的灵活性。笔者所在的学院经过论证,按照职业岗位需求,依据“基础→专项→综合”3个培养层级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群模块,围绕“产出导向”来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和设计关键教学资源,将关联度较高的课程优化、整合成课程群,组建创新性的教学团队,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满足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的课程群模块如下:

通识教育课程群模块: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自然科学概论》 《应用文写作》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与通用能力,突出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功能。

专业基础课程群模块:包括《艺术概论》《新媒体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四门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及文艺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在第1-2 学期开设。考评方式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课程论文,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一:开设《中外电影史》《剧本创作》《导演基础》《影视作品》四门课程,与影视导演、影视编剧的职业岗位对接,以潏河弄潮儿工作坊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青年优秀剧本创作与评选,通过多元化考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影视创作、鉴赏与审美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二:包括《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视听节目制作》《视听节目策划与制作工作坊》三门课程,紧贴网络视听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以喜马拉雅工作坊为载体,与网络视听主播、记者、策划员的职业岗位对接,行业人员参与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将项目“学、做、用”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沟通协调、创意策划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三: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无人机实务》《影视摄影创作工作坊》三门课程,以正青春传媒工作坊为载体,与摄影摄像师的职业岗位对接,组织学生人民摄影网摄影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摄影作品展,培养学生的镜头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考评方式上,强化实践作品的创作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四:开设《非线性编辑》《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剪辑工作坊》三门课程,以像素时代工作坊为载体,组建“导师—学长—学弟”学研共同体,与影视剪辑师的职业岗位对接,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校企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影像建构与影像叙事逻辑能力。考评方式上,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大传媒视野”来思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主动服务传媒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建构以作品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特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工作坊编导广播电视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新闻传播2024年6期

新闻传播的其它文章
她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