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2024-04-23 04:36麻勇恒,骆科俊,吴文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麻勇恒,骆科俊,吴文华

摘 要:发展在本质上是资源盘活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资源盘活是发展的问题起点。拥有丰富资源却缺失让资源价值得以变现的产业植入,必然导致资源闲置或资源低效益利用。从江加榜梯田的个案表明,山地生态农业目前还存在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劳作条件差、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致使劳力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低,市场空间窄小等不利因素。面临这样的发展困境,只有对山地生态农业产业鏈进行升级打造,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才能发挥以梯田为代表的山地生态资源优势,进而为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找到可行的路径依托。

关键词: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加榜梯田;资源盘活;农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24)02-0011-09

一、调研背景、相关概念与理论预设

(一)调研背景

我国是人口大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时代背景下,从江加榜梯田作为山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在推进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的现实实践中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机遇?如何依形就势利用好既有资源,实现这一区域山地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出路何在?这是本课题调研聚焦的问题与展开学术探究的起点。

(二)相关概念

本调研的主题是山地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就势必先阐明发展及高质量发展这两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含义。

1.发展。一般认为“发展”是一个哲学名词,即指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但若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发展则更多的是指资源被盘活,即通过产业路径让资源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并通过产业手段实现资源的价值变现。

2.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绿色、生态、循环。

(三)理论预设

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与繁荣,始终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持。生态系统犹如“计算机的主板”一样,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模式产生根本性与全局性的影响 。因此,探讨梯田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理论上厘清生态系统的功能、经济的本质以及资源与产业的逻辑关系。鉴此,我们形成如下理论预设以利于读者理解本文论述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首先,生态系统是资源第一生产者。人类以及与人类共生的所有生命形态,其生存与延续都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得益于生态系统的滋养。生态系统是支持人类生存发展最基础的条件,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或崩溃,对人类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换言之,人类经济体系“必须在全球生态系统正常范围内运行。这个系统产生淡水、形成新表层土壤、吸收污染物和提供原材料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这个系统的一分子,人类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简单地追求发展而不受生物物理限制,经济只是人类在巨大的真实世界的结构中的社会行为方式的一种表现。有趣的是,‘生态(ecology)和‘经济(economy)这两个词均来自古希腊语源学上一个共同的词根‘oiks。” 其次,因经济与生态同源,因而经济只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凭借文化手段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并在某种文化逻辑预设下的社会系统中流动、转换、消耗的物质能量总和。”其三,资源是能量的凝聚态形式。同时,资源一定是被人类的某种文化所识别并可加工利用的对象,文化存在的多样性以及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资源具有相对性。换言之,只有资源对象被某种文化所识别后,才能纳入资源谱系范围。其四,产业本质是人类将资源转化为产品进而实现资源“资本化”的技术与制度设置。人类社会多种产业形态的存在,其功能最终是让各种资源转化成人类可以利用的产品,并实现资源的价值转换。生态农业,也只是一种产业形态,其功能是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充分利用以生产出人类可以利用的产品,如食粮等。

二、加榜梯田及其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加榜梯田概况

加榜梯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山地生态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位于从江县西南面,距从江县城97公里,隶属加榜乡管辖。加榜梯田均为依山而造,随山势地形变化而变化,依形就势,因地制宜。独特的地型地貌,决定了加榜梯田面积最大不过1亩,最小者仅有簸箕大,但大小不同的条块状梯田聚集累加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生态农业景观——加榜梯田。作为规模宏大的农业景观,加榜梯田主景区分布在党扭至加榜全长25公里的公路两侧的党扭、加页、加车、从开、平引、加榜及加车河对岸的摆别、摆党等村寨周围。其中,景色最美的当属党扭一组、加页三组、加页大寨、加车大寨、加车七组等景点。这些梯田景区中间均散落着独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它们古色古香,质朴而美丽,为加榜梯田景区增添不可或缺的人文气息。

(二)加榜乡近年来的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生态农业主要是通过提高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等,促进物质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目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经济社会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 近年来,加榜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和县关于实施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等方式,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在产业推进方面取得如下的成效:

一是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基本形成。近年来,加榜乡政府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稻鱼鸭、田螺、桑蚕养殖,以及优质稻米、板蓝根、钩藤、黄精、吊瓜种植与林下灵芝种植,全面推进种植养殖相结合,提高对当地土地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全乡种植优质稻8869亩,香禾糯3231亩,板蓝根2000亩,钩藤1000余亩,林下灵芝900亩,蚕桑273亩,瓜种230亩,黄精140亩;发展稻鱼鸭养殖500亩,田螺1312.5亩,建蚕房1600 m2。二是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加榜乡政府发动群众,充分挖掘各村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规划布局向专而特转变,着力打造加榜村林下灵芝种植基地、摆别村吊瓜种植基地、平妹村林下板蓝根种植示范基地、加车村稻鱼鸭基地等,全面培育优势生态农业产业。通过着力推进种植养殖两大基础产业相结合,充分激发各村的发展潜力,产业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各种功能配套得到完善。例如,加榜村种桑养蚕产业,整个桑蚕产业链条中,从桑苗种植、桑田管理、桑叶采收、桑叶运输,到蚕苗培育、蚕苗饲喂、蚕茧销售业务,都能在加榜村内全部完成。三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得到创新。通过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来实现“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最大力度解决农户投资生产的后顾之忧。在此实践过程中,加榜乡政府按照采购程序统一采购相关物资发放给各村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负责对本村域内进行物资分配造册、种植管理、技术跟踪、产品采收和利益分配,以农户(贫困户)自行种植为主,有经济支撑的村级合作社可以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种植管理,农户(贫困户)可以以土地流转费、农家肥、劳动力等入股村级合作社;政府作为产业经营主体代表把关整个产业发展规模情况并与相关公司签订板蓝根种植管理及销售协议书;同时,各村级合作社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与农户(贫困户)签订滚动发展协议书,确保贫困户持续有效发展产业。四是生态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得到强化。2020年~2021年,加榜乡通过举办“乡乡集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组织动员规模较大的涉旅企业,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组织全国各地游客到加榜梯田旅游,购买加榜及周边村寨的土特产;同时,也让更多人日渐了解本地的“加榜香”“云上摆党”等原创本土物产品牌,营销的市场空间网络在不断得到扩大。

三、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根据加榜乡政府的反馈,近年来加榜乡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基于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受自然气候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困扰,使得该乡生态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使得产业发展布局遭遇如下困境。

其一是,部分产业没法培大扶强。加榜梯田在优质稻米、板蓝根种植,以及稻鱼鸭复合种养植等产业方面虽已初具规模,但受地势条件、气候、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梯田生态农业产业优势效益并未充分显现,使得这类优势产业对乡村社会其他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带动力不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种养模式相对简单。例如,优质稻米种植大部分处于农户自给自足状态,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种植规模。(2)打响的本地品牌较少。例如,“加榜香”稻米品牌虽具有一定知名度,因缺乏系统的宣传、销售等程序,营销方式以分散型市场销售为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效益带动不明显。(3)产业链条较短。例如,林下板蓝根产业,该产业没有形成相关的加工配套二级产业,多以供应原料为主,并没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4)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如水稻种植伴生稻作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插秧、捉鱼等与稻作文化有关的旅游项目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5)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自然条件差。因梯田位于半坡,山高坡陡,群众生产条件恶劣,基本都是靠肩挑背扛,耕作艰难。二是缺乏农业技术人オ,农业科技运用较少。主要表现在从事梯田稻作生产的农民群体中,有现代农业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极其缺少。且由于地点偏远,待遇不高等种种原因,也难聘请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上该地域多以山地为主,农机较难运输至田间,导致加榜乡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难以得到较快的提高。三是村级合作社缺乏规范化运营管理。合作社管理人员主要为村干部兼任合作社带头人,缺乏合作社运营管理经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政府资源,没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定位。缺乏市场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售渠道主要靠帮扶单位,抗市场风险能力极低。四是交通条件不便,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外销利润空间小。以加榜乡平忙村萝卜种植产业为例,由于平忙村地处偏远,且缺乏系统的销售规模,没有商家愿意前来收购,因此需要依靠政府运至县里出售,来回成本高,利润少。市场成本的限定,总体上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规模。五是因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梯田正面临抛荒的危险。因为环加榜梯田周边村寨的年轻人,出于经济理性选择考虑而不再选择祖辈传承下来的山地精耕农业。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以打工者或创业者的角色融入到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身份的“城市化转型”。这样的经济理性选择,正成为广大乡村青年的人生梦想。因而从传承农耕传统产业的角度审视,加榜及其周边的村落都面临“留人难”与“难留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成了制約加榜梯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短板。六是勤劳未必致富,成了传统山地生态农业的硬伤。当前,耕种加榜梯田的务农群体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难以较好价位将自己辛苦生产出来的优质稻类产品销售出去。换言之,他们经营的梯田农耕业正遭遇市场缺位或被市场中的代理商高强度盘剥从而丧失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因为质优产品没有好的销售通道,在以稻谷为主农产品产量丰富的年成里,许多家户出现了农产品过剩的麻烦,产品长期积压于粮仓中发霉变质,最后从优质的农产品变成了废品。在农产品销售以实现农耕劳动力价值变现的过程,务农群体遭遇的市场困境极大消解了梯田农耕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因此而催生了对传统农耕作业的怨弃情绪。

四、农文旅融合: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出路

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加榜梯田生态农业总体上还存在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劳作条件差、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致劳力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低,市场空间窄小等不利因素。只有通过对加榜梯田的升级打造,实现本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这地区的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为加榜梯田的高质量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发展养牛,推进梯田实现牛-稻-鱼-鸭复合种养产业增效

1.以养牛修复农耕文化生态,强化加榜梯田生态农业文化赋能。加榜梯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路径,就在于尽可能实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的“产品化” 转换。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视角审视,经济作为客体对象在本质上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从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获取的物质能量总和。”正是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截留并以各种“绿色产品”存储于地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资源再生产,进而确保生态系统对物质能量的“循环积累” 。然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各种资源,对于不同的文化群体而言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各种文化群体基于生计模式选择差异而擅长利用的资源对象是有差异的。例如,生态系统中的草山草坡,只有在发展牧业的资源利用框架下才有最大的经济价值;因为通过牧业人类牧养的牛羊,可以将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草类资源转化为肉类蛋白、肥料与畜力,并通过对牛羊的驯化而实现了对畜力的控制,在极大提高人类对耕地投入劳动力的同时,也同步提高了农耕生产效率,并不断优化山地农耕作业的生产条件。牛耕,是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技术标志之一,“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已深知耕牛和春耕、秋收的密切关系,自然通过耕牛——耕作活动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重要的事物,以民间节日和文艺歌舞等方式来表达劳有所获的心愿,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等等真挚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人们对牛的悯恤和爱护。” 因而人们驯养的耕牛数量,在传统农耕生计模式下成了一个家庭(族)的财富表达,成了传统农耕业的重要文化象征符号。这也就使得任由牛耕的消逝,其实是对传统农耕业的撕裂与弱化。对加榜地区而言,牛耕的消失给加榜梯田作为梯田生态农业文化景观的打造留下遗憾,致使一幅完整的文化图景缺少了核心的文化内涵。因此,恢复牛耕并引导村庄民众驯养耕牛,是修复加榜山地农耕文化图景的重要举措。

2.以养牛提高对生态资源利用率,保持并记忆传统梯田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因为,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后才开始有固定的居所。然而,“人类一旦永久定居在某地,就会对当地原生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因为人们会不断消耗最容易获取的食物,待其消耗殆尽,就只能依赖不太容易获得的食物。人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准备才能找到这样的食物。为了满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人类从游牧民转化为村民,开始圈养绵羊和山羊,开垦土地,种植谷物和水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开造梯田是山区定居族群在人口增长压力下,主动优化当地农耕生存资源条件对所居山地环境进行创造性改造的成果,是定居族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山地生存环境进行主动适应的文化产物。自从牛这一动物被人类成功驯化后,就作为主要畜力参与了人类的农耕生产劳作。在牛耕农业社会中,耕牛成为一个家庭重要劳力的同时,也成了家庭财富的承载物;换言之,耕牛成了农耕社会家庭财富的重要象征。在以农耕获取生存资源的背景下,养耕牛成为了各个家户的重要产业。养耕牛,一方面提供了劳动资源;另一方面,牛也成了人类高效率利用生态系统能量的转化器。因为资源在本质上是能量的“凝聚态”形式;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与人类共生的所有生命形态而言,生态系统始终是资源第一生产者。这意味着,无论是种植产业还是养殖产业,都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来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的文化安排。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地球作为人类的唯一共同家园所能为人类提供的生存资源,都是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而截留下的太阳能存储形式。以植物存在的能量形式,大多数不能为人类所直接消化吸收利用,例如,草类植物作为资源多数只能通过食草动物消化利用后,才能转化为动物肉食蛋白、粪便等为人类所间接利用。这就使得,如果没有牛这样的食草动物被人类驯化并圈养,草最多仅能成為生态系统提供的燃料,甚或处于自生自灭的闲置状态。人类历史长河中所遭遇的贫困,部分是基于生产工具的落后而不能深度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资源所致。梯田-牛-稻-鱼-鸭在农耕生产体系中的组合,是山地定居族群探索高效益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增强生计安排的可持续性进而最大可能地摆脱贫困的文化安排。通过“稻田养鱼放鸭能灭草灭虫,以增加鱼粪、鸭粪,从而提高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在除虫效能上,鸭优于鱼。鸭不仅能提供鸭粪,而且能向水层供氧,从而提高水层,土层的含氧量。浮游生物和鱼的生长量亦随之提高。土层氧化还原电位因氧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因而能促进有机质分解,氮、磷、钾含量亦随之而增。鱼、鸭对水稻的好坏多显示于生育后期,如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实粒率和千粒重等方 面,而这些都是直接与产量有关的产量构成因素,对增谷极为有利。”实践表明,稻田养鱼生产模式就能极大提高对生态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若将耕牛作为资源对象计入“牛稻鱼鸭”的生产模式,那么,山地定居族群高超利用自然资源的生存智慧与适应能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展现。

(二)发展“体验式农业”,推进加榜梯田农文旅融合发展

若将山地农耕业嵌入旅游业的产业板块中,就应当发展体验式农业,让山地农耕业生产的场域成为外来休闲群体理解农耕,体验农耕,进而接受农业教育的文化场所。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与理解农业大国文化本底的文化认知要求是脱节的。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不少人对农业是什么根本不清楚,有的甚至不知道粮食从何而来,也不知道牛羊猪鸡等动物是怎么长大的,一句话,许多人因为缺失农耕的教育体验,根本就没法理解农村生活困苦、农民发展困难,以及农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的不易。从现代经济理性以及资本扩张的视角来审视,农业是亏损的,农业可能应当是被废弃的。然而,如果没有农业的存在人类却难以生存,没有人类对牛的驯化进而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传统的农耕文明能也难以延续至今;如果没有农民对地球耕地生态系统的呵护,人类所有的其他产业恐怕都将面临崩溃。因此,通过梯田生态农业体验来教育那些远离生产场域的年轻人,让他们知晓“三农”,并借此理解传统农耕文明得以延续的文化机理,这无论是对于推进农文旅融合还是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都显得十分重要。

(三)借用文化发声,推进村落文化赋能梯田生态农业发展

加榜梯田周边的村寨,大多数是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作为国家赋予的文化商标,应该融入到助力加榜梯田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本研究认为,要让梯田周边的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对加榜梯田进行广告宣传的媒介,这也就使得对梯田周边的传统村落实施“一村一书” 工程,让村落文化系统与梯田生产生态系统产生故事逻辑关联,助力村落文化发出声音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借助村落文化的发声,在功能上可以实现对梯田农耕产品的广告销售。通过文化与农耕生产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村落文化服务于村落农耕生产产品的宣传推介,本质上属于村落文化赋能加榜梯田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让村落文化系统成为助推梯田生态农业产品价格攀升的“功率放大器”。

(四)优化耕作条件,链接乌养河两岸实现梯田连片发展

在传统牛耕生产条件下,加榜周边族群通过牛耕方式将梯田耕种得井然有序,他们在半山腰上的梯田旁边建有不少茅草棚以作为牛圈和粮仓安置之所。这样的应急建筑措施,使得耕作时耕牛可以关在山里,收获的粮食也可存放在山坡上的粮仓里,减少当地人的劳动强度。如今,传统牛耕日渐消失,在没有“机耕道”配置的条件下,原垦于坡顶的梯田在耕作上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因机耕耕不了,牛耕也没有了,只好借助人力挖耕,这就加大了劳力的投入量,导致劳作条件的恶化,让部分坡顶梯田面临被抛荒的可能。目前,正是那些对梯田有深情且年纪偏大的农民在艰难地照料着这片土地。当这批对土地有深情厚谊的农民日渐老去再干不动农活时,那些新生代农民由于长期外出打工,对于梯田感情不深,他们极有可能在工作条件没能及时改善的条件下弃耕,这就使得大多数的梯田终有一天都面临被抛荒的风险。因此,从加榜梯田耕种的常态化考量需要超前解决耕作条件的改善问题,让这里勤劳的农民耕作时至少干得舒心,以减少梯田被弃耕的可能。

(五)培养销售人才,推进产品价值变现

加榜梯田周边村落许多家户每年产有大量优质稻谷,却无法以较为理想价格售出,结果导致稻谷存放于粮仓太久,最终霉烂。也就是说,加榜的农民拥有质优的粮农产品却无法销售出,因为离县城较远,而且考虑到来回交通费用成本的问题,使得许多农户将稻谷存放在自己的粮仓里。这是一个地处偏远而远离市场,导致长期的市场缺位的结构性问题。加榜梯田周边村落的人口还没有劳务外流之前,当地族群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下,家有余粮成为一种在当地社会中的显著优势;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人口的大量外流,各个家户都有大量的余糧,但基于市场缺位使得这些余粮无法以理想价格销售出,从而导致资源闲置问题。因市场缺位导致的优质农产品的闲置,极大地消解了农民耕种梯田的积极性,并催生“勤劳不能致富”的社会问题。到了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农村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的电商能手培训解决销售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以“十户一销”的方式培养电商销售人员,解决优质农产品的滞销积压问题,打通加榜地区质优农产品的价值变现通道,帮助农民致富,让勤劳成为致富的充分条件。

(六)用好民族文化节,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力

建议当地乡镇级行政组织或民间团体组织策划,利用节日庆典的操办营造产品销售的机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力。例如,可以操办浪漫的“烧鱼节”将稻田养鱼项目的产品就地销售,通过评选最佳渔手等荣誉称号,让参与者体验渔猎文化的乐趣,懂得渔猎的技术,了解山地农耕通过稻田养鱼解决山地族群肉食蛋白缺乏的健康问题等生态智慧。通过这样的农文旅合作,使稻田之鱼这生态产品在无声无形中完成了“货币化”的转换,并借助参与体验者的口碑去扩大加榜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进而为加榜梯田的农产品销售打开市场空间,让文化节成为产品营销造势的动力机制,以替换掉以往单纯的“娱乐化”为主的文化表演,强化地方文化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关联。

(七)利用好国家湿地公园招牌,打造山地农耕文化保护区

随着传统农耕生产模式的消逝,至今还在加榜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山地农耕文化传统就显得更加的珍贵。正因如此,国家将其纳入湿地公园加以保护,使它从一个区域性的地标上升为国家地理标识。加榜梯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代表这个地区山地农耕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因此为了借势扩大区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可以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山地农耕文化保护区,以完好地保存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图景,让这个图景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融入到当地的农文旅融合的经济发展高质量进程中。

(八)依形就势发展山地大棚农业,产出高品质生态农产品

实现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集中力量生产环保、绿色,同时又高产的农产品,盘活梯田农耕土地资源,让生态农业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支点。当前的农产品在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长期以来过于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催生出许多携带着公害的农产品,并对人类的饮食健康产生了诸多危害。农产品价格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使用导致农业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国外许多农业农企业打着生态、环保、绿色标识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挤压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空间,让山地农耕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就要加强生态农业,依形就势推行大棚农业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并通过雄蜂授粉方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出率,以期山地农耕产品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市场价位。

(九)精心拍摄加榜梯田文化生态纪录片,助力山地生态农业常态化宣传

地方品牌产品的销售状况,与地方配套的文化营销宣传有关。要通过文化营销宣传来帮助外来顾客建立对加榜梯田的文化感知,这种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顾客价值认知与购买选择。因此需要在文化宣传上下功夫,使宣传有内涵、有品位与震撼力,使文化宣传成为对地方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尽量形式多样,对宣传内容的规制要有统一标准,尽量展示美丽和谐,共生共荣的地方文化品质特征。

五、结论与讨论

发展之本质是资源盘活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资源的盘活是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起点。这意味着,若拥有丰富资源却没有让资源价值得以变现的产业植入,那就必然导致资源闲置或资源的低效益利用,进而使得“守着金山饿饭”的现象成为必然。从这个角度看,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须以推进这一区域的绿色发展、生态发展与文化发展相融合为路径,通过多措并举形成的合力来实现该区域从传统农业向迈向高效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人类基于土地生态系统支持基础上的劳作之结果。生态系统所生产并储存的各种资源对象,人类只有通过产业路径才能使之成为支持人类经济增长的源泉。这就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所亟需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事实上是由产业的配置方式所决定的。因而在推进加榜梯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保护及生态资源的高效益利用为底线,着力推进生态资源的高效率利用,进而使得通过打造农文旅三产融合,成为盘活区域优势资源要素进而实现传统农耕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依托。

加榜梯田是加榜地区定居族群在特定人口增长压力下,主动改造山地农耕资源条件而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及生态文化景观。在“农-文-旅”三产融合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拥有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遗产载体,加榜梯田有其独一无二的区位发展优势,正需要通过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盘活其资源价值,实现价值变现。因而加榜梯田生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指标,绝不是单靠经济部门就能实现的,只有多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合力才能达成。这也是推进加榜梯田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需要形成的基本共识。

[责任编辑:吴才茂]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