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六个必须坚持”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024-04-23 14:54贾玉明
新华月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贾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意蕴和重大价值,着重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和内在机理。“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系统概括,彰显了马克思主義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大众化取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成果。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贯通和高度契合的意蕴,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

“第二个结合”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一致性,深化了对文化结合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论断深化了对二者彼此契合的认知和理解,彻底摒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泾渭分明”的教条式理解,为二者实现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前提。

1.“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群众史观,对人民立场作了充分详尽的展开。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工人阶级已经发展壮大并占无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奠定了坚实阶级基础,处在被剥削地位的工人阶级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由“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为适应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找到了根据、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鼓舞了斗志,其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解放,其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晏子春秋》提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熹认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上述观点都强调民众是国家主体,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施政理念,有利于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上将“仁”与民生缔结在一起,主张治理天下之道在于安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倡导统治者推行“仁政”;在经济上,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第四十八》),要让民众饱食暖衣,天下才会安定;在文化上,提倡“以文化人,化民成俗”(《易经》),引导人性向善。总而观之,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主张人人平等,追求人类解放,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民为本,爱民、利民、富民、安民的思想主张相契合。

2.“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人生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强调,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坚持自信自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认识工具,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前提,更赋予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信自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走好正义之路、仁义之路是仁人志士的毕生追求,展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品格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远大抱负。孔子在艰难困顿时感叹“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达了无畏精神和文化自信。孟子在战乱频仍背景下高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反映了对实施仁政的义无反顾。不管是孔子推崇王道、修身正己,还是孟子推行仁政、奔走呼号,都展露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磅礴气魄,可谓走的是人间正道,为的是天下苍生,体现出有坚定的自信才能坚强地自立。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展现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由此激荡出充溢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涵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诠释了在自信基础上实现自强自立的成长路径。不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天然的契合之处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断坚持和追求真理,由此焕发出强大的信仰力量,愈挫愈勇,一往无前。

3.“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温故知新、革故鼎新、咸与维新主张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基本观点的契合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历史和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守正创新是理论前进和事物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妄自菲薄、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紧跟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现了传统文化“变”与“不变”的关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清晰表述。《汉书》记述“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强调君子心中有良知、正义和信仰,即使独处也始终坚守正道,“以不变应万变”(《道德经》)。在此前提下,倡导变通趋时、刚健有为,努力实现“温故知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立足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而“革故鼎新”“咸与维新”更侧重清除积弊,建立新制,强调“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抱朴子·内篇·黄白》),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关注每一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洞悉事物发展规律,广泛借鉴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证明,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在实践中检验、运用和发展理论的真理性,体现了“变”与“不变”、传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传统文化中温故知新、推陈出新、返本开新对“变”与“不变”的辩证表达,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基本观点体现了某种契合。

4.“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传统矛盾观与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的契合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理论,都要能够有力回答时代问题,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理论必然会失去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注重强化人们的问题意识,培养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自觉,而且重视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展开新的伟大实践,持续进行新的伟大探索,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承认、发现、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造,及时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蕴含着心怀忧患、勇于进取、攻坚克难、务实笃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传统。《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反映了朴素的事物矛盾原理,并以直观的图符和深邃的义理揭示了不同条件下问题、矛盾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规律,倡导“君子终日乾乾”,积极解决问题。荀子主张“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特别强调不仅要通晓事物道理,还要善于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屈原沥尽毕生心血后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不畏艰难险阻的生动写照。《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等。这些表述从理论与实践关系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契合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径。

5.“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传统系统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规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系统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的分析工具,就是在确认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全面科学系统地把握事物的整体,包括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关于系统观念的朴素表达,如《道德经》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强调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系统;“道法自然”反映世间万物都以各自的天性连接在一起,是有规律可循的。再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传统文化中这些关于系统观念的表述,与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

6.“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传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整个世界前途与命运的现实观照,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实现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和胸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重视文明的包容、交流和互鉴,始终与“天下向何处去”“天下如何善治”相关联,倡导“民胞物与”“万国咸宁”“四海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文理念,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担当。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以科学理论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理论依据,并在很多观点上体现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有机结合,也彰显了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的重要论断。“相互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内在贯通和有机融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感召力的优秀因子,必将通过产生一种“化学反应”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中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的可贵示范价值,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1.“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对传统为政以德、民惟邦本主张的传承和超越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理论来自人民,党的理论为了人民,不懈努力探索创新,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擁有的理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概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作为理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贯通起来,摒弃了以维护封建皇权统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克服了统治者渲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神秘主义色彩,破除了统治阶层“爱民如子”居上垂怜的阶级隔阂。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立场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人民至上,增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生动阐释了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道理,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遵循。这种“人民立场”是始终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和鲜明理论品格,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对传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人生观的汇通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表明,只有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和希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将传统“仁者无敌”气概和“自强不息”精神弘扬光大,充溢着阔步“人间正道”的自信和执着,彰显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慷慨气魄。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以德”融通起来,创造性地提出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党性修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纵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经验,成为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指南,实现了对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坚持守正创新”升华了传统坚守正道与改革创新辩证关系的基本立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分析变与不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引述“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来说明治国理政的本根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引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表达全面深化改革与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动摇;引述“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报贝元徵书》)强调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纳有益成分结合实际加以运用;引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强调以独立自主立场借鉴他人经验,绝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引述“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策略第一》)提醒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坚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坚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开创党的自我革命之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实现了对传统“推陈出新”“咸与维新”观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了对传统与时偕行、知行合一实践路径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主张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变化,有变化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聚焦落实到我国发展和我党建设面临的问题上;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落实到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始终立足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立意深化实践、破解难题、增强本领,对传统知行观进行了科学改造,聚焦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喻老》)体现了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特性,把所学本领转化为实际工作效能,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进而实现了对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坚持系统观念”实现了对传统“通观全局”“天人合一”的汇通交融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临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环境,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才能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审时度势、迎接挑战、化解难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系统观念的生动表达,科学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提出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能力,为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强调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政治眼界和历史思维,重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召唤我们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自信,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叔苴子·内篇》),摒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僵化思维;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倡导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深度结合;以“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警示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持仁爱之心,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进而实现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对传统“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世界舞台上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汲取中国传统“天下观”协和万邦的思想,推陈出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义利观,与合作伙伴弘义融利,实现共同发展;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和胸怀,表明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將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倡导各国顺应天下大道,亲仁善邻、和睦相融、合作共赢。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创造性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理想图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时代担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新境界,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摘自《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作者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