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学院“共同课”和声教学的反思

2024-04-23 23:18吴玥
音乐生活 2024年2期
关键词:织体和弦音乐

吴玥

“和声课”是专业音乐院校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作为“共同课”为所有“非作曲”专业授课时,经过多年的教学,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其中,和声分析的能力相对重要于和声写作,分析能力强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在演奏或演唱时能够较好地把音乐表现出来,也为之后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如何提升教学内容的思考

“共同课”和声教学通常以传统四部和声写作以及大小调体系和声分析为主,其中和声分析的能力在“共同课”教学中相对重要,如何提升传统和声分析能力以及适当拓展多样化风格的和声分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一)提升传统和声分析能力

1.有必要提升乐理学习难度

虽然在入学前,乐理作为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已是艺考的重要科目之一,而且“非作曲”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也要求严格地再学习乐理。但是教学中发现,在和声教学之前,很多同学连基本的记谱法都不熟练,并且对于调式以及和弦的结构认知相对较差,这些内容本就该在乐理修毕时融会贯通,可是教学中却发现不尽人意。所以笔者认为在乐理课程的学习中应着重将调式、和弦结构、记谱法等几个章节作为重中之重格外讲解,在练习中融会贯通。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抄谱练习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乐谱构建。

2.有必要进行和声写作的训练

和声写作是传统和声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虽然非作曲专业同学在和声教学的大纲要求中往往以和声分析能力的加强为教学目标,但是和声写作的提升直接影响和声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共同课和声教学中,基础和声写作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光要会写,还要有能力在钢琴上演奏出来,通过音响的感知来体会和声的意义。

3.要加强对和声织体的认知能力

和声分析中和声织体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教科书上都有讲各类和声织体的形式,但是那只是理论化的,在实践的运用当中还是相当具有局限性。所以在大方向分类下,应该尽可能地去找寻实践的谱例。

如柱立式织体,这类织体在理论上主要是指和弦的构成因素同时发响。但是不同时期作曲家写作柱立式织体的表达是不同的,巴洛克时期巴赫的众赞歌写作中,基本是以四部和声写作形态来表达柱立式织体;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柱立式织体主要表现为加厚的纵向和弦结构,以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引子为例,其加厚的纵向和弦织体应用在速度较慢感情沉重的音乐中且在钢琴低音区,明确表达了“悲怆”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柱立式织体的和声音响常常用在节奏强烈的舞曲和进行曲中。以上仅仅列举了几位作曲家的某一音乐体裁中所应用的柱立式织体,就已经有很大区别了。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节选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来进行讲解与识别。

再如分解式和弦织体,理论上的讲解就是将和弦纵向结构转化为横向呈现,可是如何呈现?都有什么样的呈现形式?各个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作品中都有什么样的呈现特点?这种特点对于音乐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将和弦分解后低音该如何确定?该如何判断哪些音为一个和声?这些问题都不是教科书所能涵盖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具体作曲家的作品为范例,尽可能多地去介绍各类和弦分解形式。

在做和声分析练习时,要求学生将和声织体做成简单的和弦缩谱将有利于学生看清音乐中和声的真正走向,只有对和声织体的认知能力相当高时才能完成此类练习。

4.要加强对和弦外音的辨别能力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和弦外音识别的能力特别差,经常将和弦音与和弦外音混为一谈,大大降低了和声分析的正确性。外音如何分析正确取决于要将作品中主体和弦先搞清楚。尤其是一些强拍和弦外音经常搞不清楚,总认为强拍一定是和弦的主体音,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所以在和声分析中,外音的识别是要加以训练的,在练习中,每一个外音都应该有相应的标记。和弦外音的识别确实需要大量的分析实践才能将其更好地判断。

5.四部和声分析练习的重要性

四部和声是传统和声写作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它可以将和声骨架的走向单纯地展现出来。对于调式调性的分析,转调离调的分析,和弦外音的分析等等都具有最直观的展现。这类练习由于没有复杂的和弦织体困扰,分析起来相对容易,能够更直观地领会大小调体系和声的所有内容。

(二)拓展和声分析风格

音乐学院目前教授的和声分析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小调和声体系,这个体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音乐风格都能适用。比如中乐系,对他们来讲应该适当的加入中国五声调式和声分析的内容,又如流行音乐方向应该适当加入流行和声以及爵士和声的分析内容,再如钢琴演奏专业应相对加入调性扩张和声理念以及调式化和声风格的学习。音乐风格本就是多样化的,共同课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有助于学生主专业的发展。

1.关于中国五声调式和声分析的教学

中國五声调式和声分析讲解,建议以樊祖荫先生的著作《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法》为主要教材,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讲解中国调式音列体系的构成;其次讲解纵向和弦结构的多样化,并非以三度叠置为全部,要以民族音乐的风格深刻理解具有中国五声风格化和弦的各类结构;再次讲解和声进行的色彩化连接,主要以横向旋律的走向为重要依据;最后讲解五声调式的转调以及调性扩张的内容。从课程课时的设置来看以上内容大概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

2.关于流行以及爵士和声分析的教学

流行音乐已经是现代社会非常主流的音乐风格之一了,专业院校有时会刻意回避流行音乐的学习,觉得这类音乐不够“高级”,总以所谓的“高雅”艺术音乐作为学习的主流。事实上流行音乐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自然有它独到之处,我们不应回避而是应与时俱进,将流行音乐的风格融入到音乐学习中。爵士风格也是近代兴起的在社会上传播较广的一种音乐风格,常用于酒吧的氛围音乐,这类音乐内在的和声逻辑也是需要关注。尤其作为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更应了解和学习流行以及爵士和声的分析。

流行以及爵士和声分析讲解,建议以任达敏先生的著作《流行音乐与爵士乐和声学》为主要教材,课程时间设计为一个学期,前半学期讲解流行音乐和声,后半学期讲解爵士乐和声。当然这些和声的基础还是建立在传统和声基础上的变体,所以有必要在传统和声过关的情况下再学习该类课程。

3.关于调性扩张以及调式化和声分析的教学

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作品风格是最广泛的,古今中外的钢琴名曲不胜枚举,作为西方最重要的乐器,钢琴作品是任何一位作曲家必须创作的体裁。在教学中曾与学生探讨他们最喜欢的作品都有哪些?有的同学说喜欢印象派作曲家作品,有的说喜欢晚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还有的说喜欢西方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等等。这时我意识到他们所学的传统和声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具有相当的局限。所以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觉得钢琴演奏专业在和声的学习过程中应加入调性扩张以及调式化和声分析的教学。

这类教学建议以刘康华先生的教学研究论文《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为主要参考,其中的观点对于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多数西方作品均有极大的帮助。斯蒂凡·库斯特卡著,杜晓十译的《调性和声及20世纪音乐概述》一书中对20世纪调式和声的讲解比较透彻,可以此书的相应内容作为调式化和声分析教学的素材。课程的时间设置为一学期,前半学期讲解调性扩张内容,后半学期讲解调式化和声分析。

二、关于如何提高教学手段的思考

“共同课”和声教学中,总感觉学生积极性欠佳,觉得这个课程不是作曲系的学生学了也没什么用,所以干脆就放弃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反思到课程的设置所教授的内容可能与演奏专业所涉猎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即使学了对自己的专业也毫无用途,所以积极性特别差,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当然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授课形式“多样”化

1.加强课上学生“宣讲”发言环节

传统教学中,多以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由浅入深对于知识点进行讲解,不否認这种传

统的授课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讲,很难投入地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常常反思,后来在授课中加入了学生“宣讲”发言的环节,发现效果不错,值得推广。学生“宣讲”发言主要是让学生预习该学习的“某一”知识点做好PPT文件上课时进行“宣讲”,其目的不在于学生讲得好坏,而是让其自主学习,之后老师再讲解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加强音响实践环节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非纸面乐谱的视觉,所以每讲到一个新的知识点不同演奏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去表达音乐艺术。如钢琴专业的同学,可以将和声分析谱例在琴上演奏,去感知和声的音响;管弦专业的同学,可以排练小型室内乐作品在课上演奏,通过音响的感知来深刻理解和声的意义;声乐专业的同学可以直接排练混声四部合唱将和声唱出来。

(二)考核形式“新颖”化

“共同课”和声作为必修课,最终的考核成绩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求学生涯。所以考核的成绩往往是他们最关注的。不再以最后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主体,而是将平时的上课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比如经常参加“宣讲”以及“演奏实践”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上给予较高的分数。这样的形式主要是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创新”化

1.制谱软件的应用在教学中推广

制谱软件不应是作曲系学生的专利,在“共同课”和声教学中,“非”作曲系学生也应学会制谱软件的运用,尤其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乐器演奏能力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感受和声的音响效果,通过制谱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打出电子版乐谱还可导出音响,这样一来能够实现音乐音响的随时感受。

2.建立微信或QQ和声学习群

现代通讯手段为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在群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出学习疑惑点,老师看到可以给予及时的解答,不必要等到上课时再去问。制谱软件打出的电子版作业以及导出的音响可以直接发到群里,老师看到后及时给予修正,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综上所述,“共同课”和声教学的内容应在传统和声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与学生主科专业相关的和声分析理论;教学的手段要考虑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新颖化,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创新化。

吴 玥 艺术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

(责任编辑 李欣阳)

猜你喜欢
织体和弦音乐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音乐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