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丹卡”传奇

2024-04-24 10:40东戎
轻兵器 2024年4期
关键词:步枪装备俄罗斯

东戎

尽管定型时间早了3年,但M1870伯丹Ⅱ步枪却比M1873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步枪(图示)在技术上领先一代

伯丹Ⅱ步枪的优点与缺陷

作为欧洲首批大规模列装的采用旋转闭锁枪机和金属弹壳定装弹的军用步枪之一,M1870伯丹Ⅱ步枪在当时是一款非常先进的武器。与同时期美国装备的M1873斯普林菲尔德“活门”步枪相比,伯丹Ⅱ步枪在技术和性能等方面优势明显,堪称领先一代。可以说,伯丹Ⅱ步枪的先进一直保持到弹匣供弹连珠步枪以及更小口径的高速无烟药枪弹出现为止。

总体而言,伯丹Ⅱ步枪构造比较简单,零件数量少且形状不复杂,故而可靠性很高

伯丹Ⅱ步枪的机匣槽加工也是同时代单发军用步枪中最简单的

伯丹Ⅱ步枪除具有构造简单、零件数量少、可靠性高等优点之外,由于枪管和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度也十分出色。尽管是单发装填并射击,但熟练射手的实际发射速度可以达到15发/分,在自动武器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足以应付一般战斗场景。该枪使用的10.75×58mm凸缘枪弹性能同样突出,用步兵步枪射击时枪口初速可达427m/s,在350阿尔申(249m)的距离内弹道平直,威力亦相当可观,在200阿尔申(142m)距离上可一次性击穿8块厚25.4mm、彼此间隔也是25.4mm的松木板。虽然弹头的存能会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即使是在2200阿尔申(1565m)的最大瞄准分划上,弹头仍能击穿2块这样的松木板,说明其存能足够让有生目标立即丧失战斗力。而且该弹使用的较大口径的裸铅圆弹头,在近距离内击中人体后容易变形,因此德国、奥匈帝国等与俄罗斯在战场上交过手的对手,一直渲染伯丹Ⅱ步枪是一种会造成可怕伤口的非人道武器。

除过长、笨重之外,伯丹Ⅱ步枪的最大缺陷在于其枪机系统设计不够完善。首先,枪机本身只有一个闭锁支承面,而且闭锁时梨形手柄以不到45°角指向斜上方,而不是水平方向,与机匣形成的支承面积并不大,存在闭锁强度不足的隐患。在极端情况下,发射时枪机在强大压力下会自动打开,并向后飞出,结果必然是导致射手重伤。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那些使用时间较长、磨损明显的个体上,而且通常是退役后改装成猎枪的武器,出售给狩猎者后曾发生过一些严重事故。

战场遗址中找到的10.75mm伯丹步枪弹弹头,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形

箭头所指处是伯丹Ⅱ步枪闭锁时唯一的支承面,存在闭锁强度不足的隐患

伯丹Ⅱ步槍的一大弊端是火力薄弱,因此很长时间须保留传统的战列步兵,导致战术落后僵化

其次,伯丹Ⅱ步枪的枪机结构决定了其击针簧的压缩储能是发生在枪机向前复进闭锁的过程中,而不是开锁和后拉过程,因此必须配用力量较弱的击针簧,这就要求枪弹底火药配比得十分灵敏,而且在严寒条件下,当零部件上的润滑油凝结时,会进一步减弱击针簧释放的力量,造成击发无力,容易出现哑火。同时代的格拉斯、毛瑟步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击针簧的力量几乎是伯丹Ⅱ步枪的两倍。

第三,伯丹Ⅱ步枪缺少有效的保险装置,当膛内有弹且处于待发状态时,同时又遇上意外跌落或强烈震动等情况,就会有走火的风险。

针对这些缺陷,1876年曾对该枪的枪机进行过改良设计,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后,如何尽快提高伯丹Ⅱ步枪的产量成为各大兵工厂的当务之急,因此这一改进计划被搁置。但等到战后,由于需要更换的旧式枪机数量过多,计划再次不了了之。

伯丹步枪及改装猎枪的装备史

伯丹Ⅱ步枪的一大特征就是闭锁时梨形手柄以接近45°角指向斜上方,而不是水平位置

伯丹Ⅱ步枪见证了从俄土战争到日俄战争期间俄罗斯的几乎所有殖民扩张活动。图为装备伯丹Ⅱ步兵步枪的俄军步兵士官

发射.44温彻斯特口径枪弹的伯丹线膛猎枪的商业广告

用伯丹Ⅱ步枪改造的各种口径滑膛猎枪的商业广告

俄土战争结束后,伯丹Ⅱ步枪又参与了俄罗斯蚕食中亚地区浩罕、布哈拉、希瓦3个独立汗国,1885年与阿富汗的库什卡边境冲突,以及1892~1894年侵占中国西北帕米尔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M1891莫辛-纳甘步枪列装之后,伯丹步枪特别是伯丹Ⅱ系列仍继续在俄罗斯军队中服役。即使在莫辛-纳甘步枪产量已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二线后备部队以及后方守备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还在使用老式的伯丹步枪。不过,在最终被淘汰之前,因为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伯丹系列装备的范围和数量曾出现了多次起伏。

伯丹Ⅱ步枪改造的12号滑膛猎枪全貌

伯丹Ⅱ步槍改造的12号滑膛猎枪机匣部分细节,注意梨形手柄闭锁角度有所变化

后期为伯丹Ⅱ步枪制造的猎用步枪弹,与军用枪弹的区别是弹头后半截没有裹纸,而且弹底没有年份标识

日俄战争是伯丹步枪在俄军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

伯丹步枪的第一波退役高潮,发生在莫辛-纳甘步枪全面投产之后的数年。在1898~1899年,一部分退役的伯丹Ⅱ步枪和卡宾枪,以每支约18卢布的价格作为狩猎步枪向民间出售,另外一些则被改装成了12号等口径的滑膛猎枪。其实早在1885年,图拉兵工厂就开始利用现有的生产线和零件来制造伯丹Ⅱ狩猎步枪,但这些专门生产的民用线膛猎枪被要求不能发射军用的10.75mm伯丹枪弹,实际使用的口径包括8.13mm、9.65mm、10.16mm、11.18mm(分别对应英制的.32、.38、.40、.44口径)等,其中.38、.44口径使用的还是从美国进口的温彻斯特、史密斯-韦森等品牌的线膛枪管。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利用现成的步兵步枪改造的线膛猎枪,枪管都被特意截短,一般保留650~700mm。这些伯丹猎枪在当时俄罗斯国内非常受欢迎,猎人们将其昵称为“伯丹卡”(Берданки,英语音译为Brodank或Berdakoy),后来这几乎成为所有伯丹步枪的通用名称。

在欧洲多次受到列强掣肘后,19世纪末俄罗斯将扩张重点再次移向远东,并因此与觊觎这一地区的日本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最终在1905年爆发了战争。大批已经封存在仓库内的伯丹步枪被重新启用,将其改造为猎枪的商业行为也被叫停。尽管莫辛-纳甘步枪的全面换装工作已经完成,但远东地区的俄军要塞防守部队、海军和其他一些部队中还是装备了一定数量的伯丹步枪,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31万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俄战争可以说是伯丹步枪在俄军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由于俄军在旅顺、辽阳、沙河、奉天等一系列战役中相继失败,有相当数量的伯丹步枪被日军缴获,其中一部分被打上日文标记,留作后方军事训练之用。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在远东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仍然保留了相当利益,如以保护中东铁路为名,驻扎了同样装备部分伯丹步枪的多达1.5万人的外阿穆尔边防军。不过,考虑到唯一的盟友法国已与英国重新建立关系,英国又与日本结成联盟,为联合对付美国势力的渗透,俄罗斯还是选择与日本重修于好,因此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业已老旧的伯丹步枪再次面临“马放南山”的命运。

1910年,俄罗斯陆军总参谋部成立一个关于武器储备和分配的特别委员会。经过检点,发现当时共有81万支处于堪用状态的伯丹步枪和2.75亿发枪弹,在保证预备役部队所需数量之外,还多出40万支左右。委员们认为,这些旧枪毫无用处,而且让本来就很紧张的库容更加不堪重负,因此决定将多余的伯丹步枪有偿出让,用于武装边远地区的俄罗斯移民,以及提供给俄罗斯步枪协会、狩猎爱好者协会及其各级分会,用它们来代替猎枪,直至最后自然报废。根据这一决定,仅在1910~1912年的3年期间,每年仅猎人们就要买走超过5000支伯丹步枪。

一战期间俄军的一个野战通讯部。背景中的3支步枪,中间和右侧均是M1891莫辛-纳甘步枪,而左侧一支则是伯丹Ⅱ龙骑兵步枪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由工厂女工组成的民兵防空哨仍然装备着伯丹Ⅱ步枪

一战开始时,俄罗斯征召的490万名士兵和预备役军人,共装备了4652419支莫辛-纳甘步枪及363019支伯丹系列步枪,特别是伯丹Ⅱ骑兵卡宾枪,仍然是俄军大部分骑兵部队的常规武器。战前俄罗斯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加上缺乏对战争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开战之初俄军损失异常惨重,不久便面临着步枪严重短缺的困难,不得不再次启用库存的伯丹步枪。1914年8月,炮兵装备总局命令图拉兵工厂立即对现有的库存伯丹Ⅱ步枪进行检修,并迅速发往部队。装备的顺序首先是被称为“国家民兵”的志愿者部队或民族军,然后是后方二线部队和预备役部队,1915年又开始配发现役部队。此外,还有一部分伯丹Ⅱ步枪的刺刀被改装后,被用在M1891莫辛-纳甘步枪上。不过1916年1月局势有所缓解后,现役部队装备的伯丹步枪又开始陆续移交给在后方从事训练、警戒等工作的二线部队。

1915年,阿富汗布哈拉监狱,身穿俄式制服、手持伯丹Ⅱ步枪的看守,枪上的刺刀已经变形

1917年3月,延续了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了最终灭亡。随后十月革命爆发,不久红军即与反布尔什维克势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内战。战争初期白军一方掌握了出海口,可以随时获得西方的支援,而红军和工农赤卫队的武器却十分短缺,连莫辛-纳甘步枪也不敷使用,因此至少留用了超过1000支伯丹Ⅱ步枪,它们在赤卫队中一直装备到1925年年底。

1928年,苏联政府为尽快摆脱落后面貌,制定施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增加投资、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等手段,大力推进工业化,包括国防工业在内的基础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轻武器研制生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步兵武器短缺的窘况终于成为历史。直到此时,伯丹步枪才真正成为纯粹的辅助性武器。在1920~1930年代,仍在装备伯丹步枪的除赤卫队之外,主要是农村警务机构、林业管理局等基层单位。有资料显示,在1925年12月之前,交通人民委员会下属的铁路交通线保护分队的武器库中,仍然有42支伯丹步枪。至于利用库存的伯丹步枪及其零部件改装猎枪的工作虽然在一战期间停止了,但这一时期又少量制造了一部分。关于伯丹步枪最后的装备记录是1941年秋冬季莫斯科战役期间,由志愿者临时组成的人民民兵师个别部队仍然使用了这种武器。

伯丹步枪在其他国家的装备情况

虽然仅M1870伯丹Ⅱ步兵步枪的制造数量就达到300万支之巨,但如今它在西方却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古董步枪,至于伯丹Ⅰ或伯丹Ⅱ变型枪,那更是如同凤毛麟角一般的稀缺品。近年来,美国拍卖市场上品相较好的伯丹Ⅱ步枪主要有两个来源,但却不包括俄罗斯,而是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亚。原因是它们当年都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除战争及自然损耗、人为改造之外,仍然存世的伯丹步枪可能大部分还留在这些国家,只有少数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流入西方收藏家手中。除俄罗斯外,曾批量装备过伯丹系列步枪的国家主要包括以下国家。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采用的伯丹Ⅱ被称为M1880保加利亚伯丹步枪,但其实它与俄罗斯装备的没有任何不同,而且同样是在俄罗斯的兵工厂里制造的。根据1878年签定的《柏林条约》,欧洲列强最终达成妥协,同意建立一个自治的保加利亚公国,由出身巴腾堡王朝的亚历山大一世大公担任第一任国家元首。后者实际上是俄罗斯亚历山德罗芙娜皇后的侄子,此前在俄军中服役,曾参加俄土战争。因此在其执政期间,保加利亚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得以延续。

保加利亚人尊崇的民族女英雄佐尔卡·伊利奥娃,手持伯丹Ⅱ卡宾枪

一战期间,手持伯丹Ⅱ步兵步枪的保加利亚士兵

保加利亚利用伯丹Ⅱ步枪改造的70mm掷弹枪

1878年夏季,保加利亚开始组建正规军,俄罗斯就提供了大批M1869克伦卡步枪及少量伯丹Ⅰ步枪,这些武器都带有代表亚历山大一世大公的“皇冠A”标记。1881~1889年,保加利亚委托图拉、伊热夫斯克兵工厂为其制造一批伯丹Ⅱ步枪,其中1883 年交付 5 万支步兵型,1886年交付3万支步兵型及0.3万支龙骑兵型,1889年再次交付2.5万支步兵型。1910年,俄罗斯又提供1.3万支伯丹Ⅱ步枪。1913年,俄罗斯再次无偿提供1.2万支伯丹Ⅱ步枪,用于武装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马其顿志愿民兵。19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一战时,该国共有54912支伯丹Ⅱ步槍在役,主要装备后方的二线部队和民兵,以及“多瑙河”师第5团。1908年,保加利亚人还利用伯丹步枪改造出一种70mm口径掷弹枪,其特点是只保留了很短的一段枪管,在前方安装了圆柱形身管,榴弹安放在身管内,通过空包弹抛射出去,这种武器于1913年正式列装保加利亚军队。1919年,根据战后缔结的和平条约,5.4万支伯丹Ⅱ步枪中的绝大部分被销毁,其余的用来装备铁路护路队,一直使用到1930年代。

塞尔维亚王国

为遏制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影响,进而控制整个巴尔干地区,1878年俄罗斯扶持塞尔维亚恢复独立,随后于1882年重建了塞尔维亚王国。1890年,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向俄罗斯提出购买10万支伯丹Ⅱ步枪的请求。在历时2个月的谈判后,双方在1891年1月签署协议,俄罗斯答应提供7.2万支该型步枪和相应的弹药。这些步枪在塞尔维亚被命名为M1873步枪,先后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到1914年8月一战开始时几乎仍然全部在役,但主要用来武装50岁以上的第三次应征入伍的老兵。

黑山王国

世纪晚期,在被俄罗斯吞并的阿布哈兹,部族武装配合哥萨克镇压当地的反叛分子。他们的装备包括伯丹Ⅱ系列的大部分种类——步兵型、龙骑兵型和卡宾型

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伯丹Ⅱ步枪。下方的3支均经过改造,枪管和护手都被截短

早在1711年,黑山就与俄罗斯帝国结盟。但黑山王国是1878年《柏林条约》中新承认的独立国家,1910年才正式宣告独立。不过,从1860年开始,该国的尼古拉一世就开始以亲王身份治理国家。为帮助其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及阿尔巴尼亚人作战,1895年俄罗斯向黑山提供了3万支伯丹Ⅱ步兵步枪、3000万发枪弹,以及500支伯丹Ⅱ龙骑兵步枪和20万发枪弹,这些武器同样使用到一战期间。

一战后,塞尔维亚吞并黑山及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再次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在1918~1941年期间,曾将一部分伯丹Ⅱ步枪改为发射法国格拉斯步枪使用的11×59mm凸缘步枪弹。为加以区分,这部分步枪枪身上刻有字母“Г”作为识别标记,并改称其为M1874a步枪。

埃塞俄比亚帝国

为了扩大其在非洲的殖民版图,意大利于1895年3月入侵埃塞俄比亚,由此开始了为期2年的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为巩固已有的联盟关系,1896年,俄罗斯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3万支伯丹Ⅱ步枪和500万发枪弹。这些伯丹步枪帮助埃塞俄比亚人取得了阿德瓦战役的胜利,从而维护了国家独立。1920年代,埃塞俄比亚又向日本购买了一批为数不多的伯丹步枪,即日俄战争中日方缴获的战利品。在1935年10月意大利第二次入侵时,它们仍在埃塞俄比亚军队中服役。

奥匈帝国

早在1880年代,受保加利亚的委托,奥地利希尔滕贝格的凯勒公司曾批量生产过伯丹步枪弹。但奥匈帝国拥有的伯丹Ⅱ步枪,主要来自1915年一战初期的缴获,数目不详。经过兵工厂整修后,这些步枪被打上“AZF”或“OEWG”等标记,前者代表维也纳帝国兵工厂,后者代表奥地利军械厂,配发给奥匈军队作为补充武器使用。此外,奥匈帝国还将一部分缴获的伯丹Ⅱ步枪刺刀改造后,用在本国生产的其他枪械上。

芬兰

奥匈帝国利用缴获的伯丹Ⅱ步枪改装的信号枪,至今仍有较多实物留存

奥匈帝国利用伯丹Ⅱ改装的信号枪上刻有“AZF”等标记

一战期间,肩扛伯丹Ⅱ步枪的俄军步兵押着奥匈战俘穿过当时称为彼得格勒的圣彼得堡大街

芬兰内战时期的国民卫队成员,武器绝大部分都是伯丹Ⅱ步兵步枪

从1809年到1917年,芬兰一直是俄罗斯帝国辖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因此伯丹步枪和莫辛-纳甘步枪都是芬兰独立后继承的俄罗斯遗产之一。据统计,独立之初,芬兰共有20多万支伯丹Ⅱ步兵步枪及龙骑兵步枪,主要装备陆军二线部队。1918年开始的芬兰内战中,双方都少量使用了伯丹步枪。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大约2500支伯丹Ⅱ步枪被移交给新成立的独立于陆军之外的国民卫队,但后者对这种老枪同样不感兴趣,国民卫队在1920年代中期获得足够的新式步枪之后,就将这些伯丹步枪送回陆军仓库储存起来。1939年,在冬季战争初始阶段,由于缺乏步兵武器,芬兰军队又重新启用大约3000支伯丹Ⅱ步枪,直到1944年9月“继续战争”结束,它们一直保留在预备役部隊中。1945年之后,芬兰决定彻底淘汰伯丹Ⅱ步枪,并将其分批处理掉,于1955年卖掉了最后1029支。这些步枪通过中间商,最后都被卖到了美国,并在1950年代末陆续进入美国市场。如今,美国收藏家手中状态良好的伯丹步枪中绝大部分均是这一来源。(待续)

编辑/曾振宇

下期预告

下期是本文的结束篇,将呈介伯丹步枪在中国东北,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步枪装备俄罗斯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步枪口径之争(下)
防晒装备折起来
AR—7救生步枪现代版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步枪成长相册等